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在阿塞拜疆巴库通过决议,正式将中国珠算项目列入科教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我国第30次成功申遗的项目,中国也是目前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关于珠算的一点记忆
“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珠算曾伴随中国度过18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上世纪80年代,珠算在全国范围内受到重视,两弹一星时期,那一代的科学家就是靠古老的算盘计算出所有的数据,那永立世界的民族之魂就是这些科学家用算盘演练出来的。随着云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的功能越发受到人们欢迎,而算盘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一上一,一下五去四……”这些口诀,对于成年人来说曾是十分熟悉的,一个算盘,承载的不仅是个人的记忆,还有我们这个民族的发展脉络。而如今,小学生 不清楚珠算究竟为何物,就连文具店内也难寻到算盘的痕迹了。
珠算是否该重返课堂
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取消了珠算的课程,至此,在90年代还是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的珠算,正式退出了课程教育的舞台。如今珠算的成功申遗,再次让“珠算回归课堂”的话题变得火热。反对者认为,珠算已退出多年,如今重返并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当人人已经习惯了计算机的方便时,又让其返回则会给生活、社会带来极大不便。赞同者则表示,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珠算,不仅能够培养人的思维灵敏度、空间想象力、专注度,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对民族的发展、进步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这场争论仍旧在群众中争论着。
对此,我想起了周总理的一句话:“不要把算盘丢掉,猴子吃桃子最危险。”诚然,计算机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轻轻按几个键,结果便出现了。可随着算盘的淡出,弊端也越发明显。如今的学生算数能力越来越差,对一算计愈发依赖,其背后反映的,则是现代孩子逻辑思维的弱化及集中力的下降。重返课堂,则是给予珠算一个广阔的途径去被大家所了解、所学习,在学习珠算这一重视计算过程的课程中,孩子们收获的,绝不仅仅只是个答案。
“非遗”的未来在何方
虽说珠算申遗成功,似乎给了它一个“名分”,可不得不说,珠算的未来之路还是有些迷茫。和珠算一样,我国许多“非遗”正面临着尴尬的场面,一方面,其需要不断传承下去,另一方面,普遍大众对此隐隐出现不在乎,甚至是排斥的趋势。许多传统的东西,被放在“非遗”的位置上,然后,存于历史博物馆,归于记忆深处,让其彻底与现实区分开来,致使传统彻底成为“传统”。随着外来文化的入侵,出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国人往往更热衷于了解国外文化,对自己家的不甚重视,甚至觉得没有学习的必要。传统文化,陷入了青黄不接的局面,主要依赖于口传心授加以传承的文化遗产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非遗一旦申请成功,就会“申完即遗”了。在如此严峻的现实下,非遗的前路在何方呢?
从2001年昆曲被列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走过1个年头,中国非遗的道路也渐渐清晰了起来。保护与传承,已成了它的主题,成了我们日后工作的重点。非遗保护绝不是为了大家缅怀过去,而是如何让这些“老”文化,融入到现在、未来的生活,构建厚实稳重却异彩斑斓的文化生态。同样,文化保护不是指单纯的去把这种东西保存下来,而是去创造培养它所需要的文化群体——即我们。让普罗大众打心底地真正去接受,将其变为日常生活非常正常又自然的东西,文化传承的使命感自然增强,文化保护和传承自然能够做好,我国这条道路,也自然走得稳稳当当。
只有保护与传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有明天,才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