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怀才老师在出色完成教学任务之余,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攻读博士期间,充分利用华中科技大学的科研平台,研究环境化学毒物--全氟辛烷磺酸盐(一种新型持续性有机污染物)的神经毒性,是国内较早从事该污染物的研究者之一。近年来,发表科研学术论文20多篇,SCI收录1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等科研课题9项,科研经费达到80多万元,初步形成了以环境化学污染物神经毒性及表观遗传机制的相对稳定的科研方向。同时,曾怀才老师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经常教育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自己也曾多次义务献血,参加骨髓捐献等献爱心活动,现已与一名白血病患者骨髓配型成功,等待骨髓捐献”。公共卫生学院党委书记谢四平在接受采访时向我们娓娓道来……
曾怀才博士是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与放射卫生实验中心副主任,湖南省“225人才”学科骨干。2004年,他硕士研究生毕业留校工作,在工作和学习等方面不断完善自己。为了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他抽出空闲时间努力学习,2007年考入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2010年毕业后,又全身心投入南华大学基础医学博士后工作站开始博士后科研工作。
攻读博士期间,课题研究任务特别重,曾怀才就天天泡在实验室里,早上6点起来,晚上12点以后回去,他几乎每天都是最后一个离开实验室。晚上,有时候实验教学楼大门锁了,门卫回家休息了,他就独自一人在实验室过夜,把实验室当成自己温馨的小家。正是他的这种吃苦耐劳、勤奋刻苦的精神为他以后进行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他的艰辛努力下,他博士按期毕业,现在正在从事基础医学博士后科研工作。他申报获批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CREB/BDNF信号通路关键基因表达遗传修饰在PFOS神经发育毒性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曾怀才告诉我们,该项目的主要创新之处:一是以表观遗传为研究切入点,研究 PFOS 对子鼠海马和皮层组织 BDNF、TrkB和CREB 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和去乙酰化影响,探索 PFOS 神经发育毒性机制,这在研究思路和内容具有创新性;二是针对 CREB/BDNF 信号通路在神经发育中的关键作用,提出“CREB/BDNF 信号通路关键基因(BDNF、TrkB 和 CREB)表观遗传学修饰可能参与 PFOS 引起的神经发育毒性”的工作设想,这在理论上有所创新;三是项目是针对我国目前污染严重的新型持久性污染物 PFOS,从表观遗传学角度,研究其神经发育毒性及其可能机制,有助于全面认识环境污染导致的健康风险,并对特定人群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为进一步的PFOS 神经发育毒性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该项目按国家自然基金的研究计划进行,现在已经建立了PFOS的大鼠神经毒性模型,正在进行其毒性机制的研究。
谈到教学,曾怀才认为有压力才会有动力,尽管教学任务非常之重,但他还是坚持以学生为本,希望学生不仅仅要有求真精神,更重要的是要将所学融会贯通。他坚信,教育的可贵之处在于经验的传承,就像是在点灯,但却不是路径指引,不是技术的交棒,而是学生自我与未来的激励与培养;老师只能陪伴一时,每一个老师都是一个开挖不尽的宝藏,而每一位学生都有无限的潜能;在教学过程中,他灵活运用自身专业所学,将医学的基本原理运用于教学工作中,认真备课,及时总结经验,在课堂内外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教学将学科前沿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及时介绍给学生,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赢得了学生的好评。一位学生回忆道:“曾老师讲课深入浅出,往往能将复杂的概念简单化,抽象的概念直观化,陌生的概念熟悉化。”2011年,曾怀才荣获学校“优秀教师”称号。
曾怀才在积极投身于教学科研之余,还置身于慈善事业,曾经多次献血,并且已申报关于捐献骨髓的资料,现在的他一直在等待患者能够有条件接受他的骨髓。捐赠骨髓是一项繁琐的事情,整个过程需要耗费捐献者很多时间,现在有很大一部分人不理解,也不愿意,但曾怀才却一直寻找这样的机会,他认为这样做就好比“自己丢了一升米,成就他人得到一袋米”,他更为能拯救一条生命而自豪。他通过网络等多种方式积极呼吁更多社会人士从事献血这项公益事业,利用授课、讲课等机会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骨髓捐献,鼓励学生积极献血,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没有开阔的视野与胸襟,便没有奋发图强的力量和昂扬向上的精神!曾怀才坚定执著地走在前进的道路上,面对前方漫长曲折的征程勇往直前,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开拓创新创造不凡的成绩;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曾怀才用“爱满人间”的情怀感染学生;而谈到对未来的规划,他希望能够开拓自己的视野,开创自己的新世纪,在这个学科领域里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