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 页 -> 南华故事 -> 正文

从下岗工人到博士

发布时间:2007-11-30    作者:学生记者  刘中一   莫平   严观…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论辈分资格,他是我们的师长;论思想修为,他比我们深沉;论科研成就,他一大把的研究报告让我们望洋向若而叹……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当你作为后辈接近他时,他却与你以朋友相称,让你如浴春风般地感受到一种宽容与慈爱。他就是城市建设学院副教授罗清海博士。农家子弟——大学生——技术骨干——下岗工人——打工仔——博士——副教授,他虽然出身贫寒,但没有卑屈地承受命运的安排,而是以自己的坚定信念,抒写了一部斗志昂扬的拼搏奇书。
    下岗前罗教授毕业于衡阳某专科学校,1992年毕业后被分配到衡阳天翔机电实业总公司担任一名普通技术员。工作期间,一直以爱岗敬业、朴实勤勉的作风而受到上司赏识,被一路晋升到工程师等重要技术岗位。然而,1995年罗老师所在的企业陷入困境,他与大多数职工一样,被“分流”了。现实生活的无奈,使他纵身投入南下打工的滚滚热潮。经历了一年艰辛的打工生涯后,也许是容不下“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尴尬,也许是作为底层劳动者深深地体会到了残酷的竞争压力,1996年,他踌躇满志,毅然选择了考研求学、继续深造的道路。一方面,在读书(人)越来越边缘化的现实中,他既遭受了来自各方面的冷嘲热讽,又不得不在坚持与放弃的两难选择中徘徊;另一方面,他对于考研更是一窍不通,无异于“瞎子摸大象”。尽管横在他面前的困难非常人所能想象,但“开弓没有回头箭”,他横下心来,踏上了漫漫考研路。当时最大的阻力是在衡阳地区有关考研的书籍奇缺,有时候,罗老师会为一本费尽心思得来的考研书籍而欣喜若狂、彻夜难眠。回忆求书的经历,罗老师记忆犹新:“原中南工学院成教学院的李勇老师送了我两本有关考研的书籍,犹如雪中送炭,时至今日仍奉为珍宝,存放在抽屉里。”或许成功在来临之前总要酝酿一番,经历了1997年考研失败之后,罗老师重整旗鼓、卧薪尝胆,带着苦涩与孤寂继续拼搏。“苦心人,天不负”在考研的第二次尝试中,罗老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湖南大学暖通专业的研究生。
    1998年,来到湖南大学继续求学深造的罗老师,师从土木工程系终身教授汤广发先生,又开始了新的征程。由于以前的那一段特殊的求学经历与人生道路,在他身上总埋藏着曾作为一名下岗工人时的忧患意识,与一直在太平盛世、风平浪静的校园中顺利成长的那些研究生同学相比,他则显得有点“另类”。七年的企业一线工作经历,蹉跎了他人生最宝贵的时间,待到剥去满手老茧,安静地坐在大学的教室时,一切对他以恍如隔世。罗老师在学习上狂奔恶补、穷追猛赶,欲以勤奋“从头收拾旧山河”。
     在读研期间,一个偶然的机会,罗老师第一次接触到了“热电制冷优化系统”这个研究课题,这不由地勾起了他强烈的求知欲。然而在当时,国内的这一领域几乎处于一片空白,很难找到相关的参考文献,中间的艰辛可想而知。经过深思熟虑,罗老师凭借自己敏锐的判断力与独特的思维方式,向该领域发出了挑战。为了完成某一课题,罗老师常常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 7年的企业一线工作经历,吃苦耐劳、锲而不舍的精神已深深的透入到了他的骨子里,使他能持之以恒坚持下去,“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004年罗老师博士毕业以后,作为知识分子自我人生价值的理性思索与对安土重迁的父母的一片孝心,他义无反顾的选择了重返家乡,执教于三尺讲台。虽然在教学一线工作时间还不是很长,但三年来讲坛的诚心布道,他那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注重理工与人文互相渗透的独特教学思维,影响了很多老师和学生。而在他倾力于教学一线工作的同时,他的科研也展现出勃勃生机。近3—4年来,他以第一作者名义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检索10余篇,国际期刊论文4篇,国际会议论文10余篇,中文科技核心期刊论文近20篇;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
    白云苍狗,世事如棋。一切都在弹指瞬间发生着变化,但风霜历练,岁月消磨,淡褪的只是他青春年少时地浅薄与冲动,取而代之的是一份成熟与洒脱。他的人生阅历培养了他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精神;锻炼了他逆风飞扬、负重前行的勇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平常心看待得失,用感恩心经营生活,用宽容心对待他人。从下岗工人到博士,了解罗老师的人或许知道“十年辛苦不寻常”对于他意味着什么,而这中间的忧乐甘苦只有他自己最清楚。罗老师在完成自我超越地同时,更给了我们这些后辈一些发人深思的经验教训。 
  
责任编辑:陈晓

图说南华

视听南华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