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叩开了酒店的房门,一位精神抖擞的老者刹时映入记者的眼前,他就是原衡阳矿冶工程学院66届电子班的吴传顺老学长。四十年前他肩负着祖国国防事业的历史使命,穿上了绿军装,离开母校,踏上了前往新疆罗布泊某军事基地的征程。四十年后的今天,他与昔日大学同学一道重游故地——母校南华大学。在宾馆的房间里,吴学长意味深长的回忆了青年时期为祖国核事业洒热血的峥嵘岁月。
1966年仲夏,吴传顺学长从原衡阳矿冶工程学院电子专业毕业,经过短暂的军事训练后,随即作为军官应征入伍。由于当时国际上紧张的政治气氛,以及党中央对核事业的保密级别,当列车将他送到新疆某军事基地时,他便开始了数年的与世隔绝的军旅生活。
在进入军事基地后,他起初是被分配到某军事岗位,主要负责基地的一些核仪器的监测、维护和使用等。由于六十年代,祖国的核事业刚处于起步阶段,在核事业的很多方面都处于白手起家阶段,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基地的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软、硬件设施都非常落后……当时由于水资源短缺,为节约水资源,吴传顺老学长不得不同他的战友们一道,一年只在夏天洗两次澡。基地的日常饮用水含碱量也很高,吴学长的很多同事就患上了水肿。在讲述过程中,吴传顺学长给记者看了他在基地工作时和他战友的一张合影,照片中的背景是茫茫沙漠,而沙漠中央却屹立着两位身着军装、精神抖擞的军人。吴学长指着照片叹道:“这位是我在基地同甘共难过的好战友,而他现在却永远的离开了我们,离开了这个他曾经奉献过自己青春的世界,忘不了我们俩的深深情谊!”
吴传顺老学长在军事基地的基层岗位上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因工作塌实,被调入了原子弹试验场一线的某重要岗位。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他多次参与了祖国核弹的爆炸试验。在酒店的房间里,吴老学长为我们生动的讲述了他在核弹爆炸试验场的所见并被媒体报道过的趣事。六十年代末,吴老学长参加了一次核弹爆炸试验,当时携带核弹的战斗机是由一位副师级飞行员驾驶,在飞至沙漠深处某预定投弹区时,投弹器出现故障,在投弹区绕行数圈后还是无法投弹,按照国际惯例,飞行员必须设法在返回途中将核弹仍掉,但在那次任务中,根据上级临时紧急决策,基地除留两名联络人员,其余所有人员全部撤离。最后飞行员将核弹带回了基地,并平安着落。上级领导立即打电话给相关人员,嘉奖道:“‘强5’飞机带核弹着落实乃一大创举!”
从这些事例中,我们能深深的体会到核爆炸试验工作人员的酸甜苦辣。吴传顺学长在军事基地工作了数载后,转入地方军队继续服役,虽然在后期他并没有再在核工业系统工作,但他的心还是时时刻刻牵挂着祖国的核事业,牵挂着他的那些老战友。80年代,吴传顺学长在军队服役期满,转业到常德的一所地方学校工作。在教书育人期间,他还不时的向他的学生宣传核工业的人和事,教育和感染了许许多多他身边的人。由于在学校工作期间,他依然保持着那股核工业精神,他成为了该校的领导。
在采访结束时,吴传顺老学长给我们新时代大学生寄予了深切的期望,并深情的感慨道:“作为中国公民,能亲眼见到祖国的原子弹在茫茫隔壁中爆炸时升起的蘑菇云,也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