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 页 -> 南华故事 -> 正文

和年岁一起歌唱 为事业奉献一生

发布时间:2013-07-14    作者:刘红利 / 学生记者  蔡嘉  杨一丁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电话线的这一头,我一手抓着话筒,一手拿笔做记录;想象着电话线的另一头,一位睿智的老者在沙发上端坐着,或许有着几捋白胡须,或许茶几上还有一杯冒热气的铁观音。两代人,一个故事,就通过一根长长的电话线相连。电话里机械的摩擦声,稳定着彼此的情绪,思绪随着苍老厚重的声音回到多年前,我像是聆听一段遥远的古韵,韵律里记载着他的传奇人生……
                                                                               时光荏苒  岁月如歌
    1932年出生的王昌汉教授,现在已经是81岁的高龄了。他淡淡地描绘着少年时期的生活,那些年的苦难在今日看来似乎足以一笔带过。1949年中国刚解放,王昌汉就光荣地加入全县首批共青团员;1951年,王昌汉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大学,成为一名大学生;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时,王昌汉从湖南大学调到新成立的中南矿冶学院(中南大学前身之一)继续学习。当时,正值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国家刚刚开始进行经济建设,特别需要培养地质、冶金、采矿等方面的人才。王昌汉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选择了国家建设需要的采矿学科,并立志为之奋斗终身。1955年,大学毕业。怀着对采矿学科的热爱,1959年,王昌汉赴前苏联莫斯科矿业学院留学,1963年获苏联副博士学位(中央组织部于1983年发文明确苏联副博士学位认定为博士学位)。在苏联那段时间,王昌汉努力学习采矿专业知识,深入投入到崩落采矿法的学习和研究。回国后,他在中南大学任教,成为文革后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导师。1985年,王昌汉同志从中南大学调到衡阳工学院(原衡阳矿冶工程学院,现南华大学前身之一)任党委书记。2003年9月光荣退休。简单的介绍,沉淀着他不平凡的一生。不需要过多的词语修饰也无须刻意的回忆,往昔的一切已深深铭记于心,已经成为他生命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 
                                                                       青春无悔  理想作伴
    1985年,王昌汉同志调到原衡阳工学院工作后,适逢核工业发展阶段,他积极促进学校恢复铀采矿专业,成立了采矿系并兼任系主任,与同事们一起积极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
    20世纪80年代初,王昌汉教授作为专题组组长,与同事们在化学工业部贵州开阳磷矿首先成功试验组合式采矿法,这是一种与传统的空场采矿法、充填采矿法、崩落采矿法有着本质区别的采矿法,在当时已经达到了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曾获化工部1986年科技进步二等奖。至今,这种方法还被一些矿山采用。2008年,教育部地矿科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周世宁院士在国家“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固体矿物资源开发工程》序言中介绍了“组合式”采矿法。
    同时,王教授还对放矿力学及其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说,放矿理论是采矿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从事研究的人员较多,所以也有很多的朋友和他一起研究,将放矿静力学、放矿运动学及放矿动力学融为一体,形成他们自己的理论体系,但以自己为代表的放矿力学理论,最终获得广泛引用和应用,在当时全国采矿设计研究院合编的《采矿手册》中有20余处被引用,有些矿山也进行了实际应用。1991年中国核工业部授予该内容以“科技进步二等奖”。
    为了能让采矿人员更好更安全地进行采矿工作,王教授与同事们又探讨了溶浸采矿法的分类。当时溶浸采矿法在国际上已经应用了30余年,在国内也应用了20余年。应用的时间虽然很长,但分类的方法却莫衷一是。王教授与同事们深入钻研,多方面研究,几番讨论写出《论溶浸采矿的名称及其分类》一文,并在《铀矿冶》杂志上发表,而且被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美国《科学引文索引》,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收录,理论成果对以后该方法在国内的应用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同时,王昌汉教授还编写了教材《溶浸采铀(矿)》一书,并首先提倡在采矿教学中增加溶浸采矿的内容。在退休前20年这段时间内,他还在各种杂志上发表了近30篇学术论文,并以此为基础参加了《固体矿物资源开发工程》的编写,作为年龄最长的教师编写了“化学溶浸开采”等章节。此书于2011年再版。
    王教授一生为中国的核工业事业做了重要的贡献,他的研究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级、省级等多项荣誉和奖励。他在刻苦钻研学术知识的同时,还经常深入矿山实地勘探。上世纪90年代,已经花甲之年的他,还坚持亲自进矿山,下矿井开展实地科学研究……
    或许,时间与生活的磨练已经让王教授可以平谈地讲述自己的故事,但是,电话那头,他铿锵厚重的声音,一字一句仍敲打着我那颗为之激昂的心。我静静地聆听,心却早已随着他时而激昂时而平缓的声音而起伏澎湃。
                                                                  心系学校 寄予厚望
    王昌汉教授在学校工作近20年,对学校、对采矿专业都充满了深厚的感情。退休快10年了,他依旧关心学校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并且对学校党委充满信心,对学科专业领导人充满期望,对新一代青年教师寄予厚望。他希望学校和采矿科学一样能发展得更快、更好、更强。对于学校及采矿专业的发展,王昌汉教授认为,根据国家和核工业的发展需要,首先要从重点专业开始,坚定地进行教学和科研并举的方针;其次,将师资培养特别是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放在主要地位;同时,对有影响力和有一定地位的学科应进行实事求是和不遗余力的宣传和支持。谈及对青年教师成长成才的看法时,王教授说,青年教师首先应在理解专业的基础上深入专业,以学科专业为重点,逐渐培养自己对专业的兴趣,这样才能发展,才能取得成就;其次,在深入了解专业的基础上可以拓宽知识面,甚至可以涉猎其它专业,向非专业人士吸取有效经验,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他经常教育弟子,学好知识是一个比较艰苦的跋涉过程,但只要有为理想奋斗的动力,深入钻研,就会信心百倍,取得理想的的成就。
    写下王教授告诉我的点点滴滴,我不禁感慨万千。身老心未老,王教授将自己的一颗赤子之心和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采矿专业和学校。我想作为青年的我们,一定会谨记王教授的教诲……
责任编辑:陈烈

图说南华

视听南华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