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 页 -> 校园活动--备份 -> 正文

【药学与生物科学学院】南华大学—“分子靶标新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第一届学术交流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15-12-23    作者:    点击:     

“分子靶标新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第一届学术交流会”于2015.11.18日在湖南省衡阳市南华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分子靶标新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南华大学举办,邀请了来自协同单位中山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药物所的数位知名教授,为参会的师生准备了一场异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专家学术报告于19日上午正式在南华大学图书馆学术会议报告厅举行。南华大学党委书记邹树梁到场参加会议并致辞,大力支持协同中心举办的本次学术会议。到场参会的除专家外,有南华大学各个学院的教师、研究生及本科生,图书馆报告厅满座,学术报告会议在热烈的氛围中拉开帷幕。

首先,来自上海药物所的岳建民教授做了题为“药用植物中生物活性天然化合物的发现与研究”的报告。岳教授及其课题组对各种植物--尤其是楝科植物(如大叶山楝)中的活性物质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了许多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对这些化合物进行结构确证、提出其生源假说,并通过全合成来证实假说;更进一步进行结构修饰,合成了一些结构复杂的化合物,通过活性试验验证,证明其中的一些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我们南华大学地处湘中南,楝科植物资源丰富,这为南华大学与上海药物所、岳教授课题组进行合作提供了有利的区位优势。

黄民教授和张伟教授先后向大家做了“药物基因组学在精准医疗中的应用”、“PGX在ADR监测和新药研发中的作用”的学术报告。精准医疗计划是近年来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引起了包括美国、中国等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两位教授从多个方面向我们阐释了不同人群(患者亚群)对同一种药物的反应的差异(有药效、无药效、毒性),引出了人们基因的差异导致了这种用药差别(如CYP2C19和CYP2D6基因多态性对药物代谢清除率的影响)。通过基因组学研究,研究个体的癌症易感基因/致病基因,即可制定出针对此个体的治疗方案,达到最佳治疗目的,而规避用药风险。这对我们在座的师生都产生了很大的启发。

刘昭前教授给我们带来了题为“肺癌基因组学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报告。刘教授及其课题组一直致力于研究癌症的基因组学研究。肺癌是一种较常见的癌症种类,尤其在我国因工业和经济的发展带来较严重的大气污染,故此在我国现阶段及未来一段时间,肺癌的罹患率将占我国癌症总罹患率的较大比重。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使得从人类基因中寻找肺癌致病基因成为可能。刘教授发现eIF3a基因是中国人与欧美人群共同的肺癌易感基因,它可通过对两个蛋白--XPC和P27kip1的调控来调节肺癌患者对抗肿瘤药物的敏感性,从而提高抗肿瘤药物的治疗效果。

在短暂的茶歇后,上海有机所的肖吉昌教授作了“二氟卡宾的化学转化”的报告。肖教授的主要研究工作是含氟化合物的研究,包括新型氟化试剂的研发和应用。此次报告中,肖教授向我们讲述了他们对二氟卡宾试剂的发现与应用。氟原子以其原子半径小及极强的电负性,使得含氟药物具有较好代谢稳定性及脂溶性等特性。肖教授的研究,为从事药物化学研究的老师和同学们提供了一种合成含氟化合物的新途径,使我们受益匪浅。

广州必贝特医药技术有限公司的钱长庚博士做了“靶向抗肿瘤药研发的创新思路”的报告,展示了从药物研发企业来说药物研发中最关注的问题。目前主流的新药研发还是针对抗肿瘤药物,在我国研发抗肿瘤药物要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与外国的各种癌症的发病率之间的差异,要考虑研发投入与药物市场是否有足够的回报率。

唐宗湘教授的报告“‘痛’‘痒’相关物质及相应靶点研究”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探讨了“痛”与“痒”发生的机制,从我们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正体现了科学研究的价值和魅力所在。

武汉大学董春娥教授的“基于雌激素受体的新型抗乳腺癌药物的设计合成以及生物活性研究”研究了靶向于雌激素受体的抗乳腺癌药物的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得到了新颖的雌激素受体抑制剂骨架,合成的一些化合物表现出良好的活性;并通过将该新骨架与SAHA等抗肿瘤药物拼合,设计合成了雌激素—HDAC双靶点抗肿瘤药物。

南华大学教授唐朝克、郑兴也分别作了精彩的报告,引起了外校专家和学生们的极大兴趣。郑兴教授及其课题组对染料木素、白杨素、齐墩果酸等天然植物活性成分有深入研究,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本次报告中,郑教授为大家介绍了“含氟白杨素衍生物合成及其抗癌活性研究”,在白杨素分子结构中引入氟原子来改善白杨素的药效学及药动学性质,提高其成药性;并通过活性研究发现了一些活性良好的先导化合物,将对这些先导化合物在CADD的辅助下进行进一步的结构优化,以得到活性更好的化合物。

本次学术报告会议在意犹未尽的探讨、相互交流中结束,老师们和同学们沉浸在报告引发的启发和头脑风暴中,期待着下次学术报告的举办。

“分子靶标新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第一届学术交流会”于2015.11.18日在南华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南华大学举办,邀请了来自各协同单位的数位知名教授,为参会的师生准备了一场学术盛宴。专家学术报告在南华大学图书馆学术会议报告厅举行,校党委书记邹树梁到场参会并致辞,学术报告会议在热烈的氛围中拉开帷幕。

首先,上海药物所的岳建民教授作了题为“药用植物中生物活性天然化合物的发现与研究”的报告。岳教授及其课题组对楝科植物中的活性物质进行了深入研究;南华大学地处湘中南,楝科植物资源丰富,这为南华大学与上海药物所进行合作提供了有利的区位优势。

之后,黄民教授和张伟教授先后向大家作了“药物基因组学在精准医疗中的应用”、“PGX在ADR监测和新药研发中的作用”的学术报告。通过基因组学研究,即可制定出针对此个体的治疗方案,达到最佳治疗目的。刘昭前教授报告了“肺癌基因组学研究和临床应用”,刘教授研究发现eIF3a基因可调节肺癌患者对抗肿瘤药物的敏感性,从而提高抗肿瘤药物的治疗效果。

在短暂的茶歇后,肖吉昌教授作了“二氟卡宾的化学转化”的报告,向我们讲述了二氟卡宾试剂的发现与应用,提供了一种合成含氟化合物的新途径,使我们受益匪浅。

钱长庚博士的报告,展示了药物研发企业最关注的新药研发问题。唐宗湘教授从分子水平探讨了“痛”与“痒”发生的机制,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正体现了科学研究的价值和魅力所在。董春娥教授研究了雌激素受体靶向抗乳腺癌药物,得到了新颖的化合物骨架,并设计合成了雌激素—HDAC双靶点抗肿瘤药物,经试验验证活性良好。为我们设计化合物提供了新思路。南华大学郑兴教授、唐朝克教授也分别作了精彩的报告,引起了外校专家和学生们的极大兴趣。

本次学术报告会议在意犹未尽的探讨、相互交流中结束,参会师生沉浸在报告引发的启发和头脑风暴中,期待着下次学术报告的举办。

“分子靶标新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第一届学术交流会”于2015.11.18日在南华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南华大学举办,邀请了来自各协同单位的数位知名教授,为参会的师生准备了一场学术盛宴。专家学术报告在南华大学图书馆学术会议报告厅举行,校党委书记邹树梁到场参会并致辞,学术报告会议在热烈的氛围中拉开帷幕。

首先,上海药物所的岳建民教授作了题为“药用植物中生物活性天然化合物的发现与研究”的报告。岳教授及其课题组对楝科植物中的活性物质进行了深入研究;南华大学地处湘中南,楝科植物资源丰富,这为南华大学与上海药物所进行合作提供了有利的区位优势。

之后,黄民教授和张伟教授先后向大家作了“药物基因组学在精准医疗中的应用”、“PGX在ADR监测和新药研发中的作用”的学术报告。通过基因组学研究,即可制定出针对此个体的治疗方案,达到最佳治疗目的。刘昭前教授报告了“肺癌基因组学研究和临床应用”,刘教授研究发现eIF3a基因可调节肺癌患者对抗肿瘤药物的敏感性,从而提高抗肿瘤药物的治疗效果。

在短暂的茶歇后,肖吉昌教授作了“二氟卡宾的化学转化”的报告,向我们讲述了二氟卡宾试剂的发现与应用,提供了一种合成含氟化合物的新途径,使我们受益匪浅。

钱长庚博士的报告,展示了药物研发企业最关注的新药研发问题。唐宗湘教授从分子水平探讨了“痛”与“痒”发生的机制,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正体现了科学研究的价值和魅力所在。董春娥教授研究了雌激素受体靶向抗乳腺癌药物,得到了新颖的化合物骨架,并设计合成了雌激素—HDAC双靶点抗肿瘤药物,经试验验证活性良好。为我们设计化合物提供了新思路。南华大学郑兴教授、唐朝克教授也分别作了精彩的报告,引起了外校专家和学生们的极大兴趣。

本次学术报告会议在意犹未尽的探讨、相互交流中结束,参会师生沉浸在报告引发的启发和头脑风暴中,期待着下次学术报告的举办。

 

责任编辑:药科

图说南华

视听南华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