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晚上7:30,南华大学2011级临床专业科研兴趣小组40余名同学在放射科三楼教室,聆听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为我们的医学生涯打开另一扇神奇的大门。
来自内分泌科室的杨靖老师向同学们分享了他的课题“AID致粒细胞缺乏骨髓象及相关miRNA的初步研究”。杨老师从课题的研究背景讲起,科研的目的是为了造福更多的病人,所以课题的选择不能脱离实际,而是应该基于临床实践,让更多的病人得到救治。接着,杨老师重点讲了研究的内容,包括病例收集、细胞培养、查阅文献、整理数据、文章书写,并通过自己读研的经历使之与临床学习结合起来。他彷佛一个武侠大师,把一个错综复杂的招数拆解成一个个动作,让我们这些毛头小子看得热血沸腾。我们的奇经六脉一下就打通了,遥不可及的科研似乎变得触手可及了,它只是由一个个普通环节串成的大工程。从暑假开始,兴趣小组的欧阳瑶和冯忠胜就进入了科研小组,跟着杨老师收集病例、培养细胞,他们每周都雷打不动地去病房、去实验室,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探索,认真地完成了部分任务。两位同学说自己受益匪浅,研究是个磨砺人心智的过程,面对自己完全不懂的东西,他们不得不自己去主动获取知识,这跟在教室里听老师授课是完全不同的体验。杨老师也表示对他们很满意,科研最重要的是坚持和信念,知识水平反而是其次的。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人人获得知识的机会是平等的,但怎样把外在知识化为内在能力却各有不同。科研就是一个很好的转换器,同学们要好好享受这个过程。老师与学生的双赢,充分证明了本科生是可以参与科研的。杨老师还告诫大家,尽管老师把路都铺好了,同学们也不能单纯按图索骥。独立思考是每个科研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最后,杨老师分享了自己的职场经历。提醒同学们要志存高远,向着成为一个高水平的医生出发,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科研给医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外在的资历评定依据,更是自己专业水平以及思维能力的提升。
通过这场讲座,同学们大致了解了科研的过程,感受到了科研的魅力,也对自己的求学之路有了全新的思索。将科研转化为教学,不仅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探索,对同学们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