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潘自强应邀来校作主题为“核与辐射科技一些概念的辨析和核能的公众可接受性”的专题报告。报告会在红湘校区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举行,副校长陈国民主持报告会。核科学技术学院、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相关老师、学生聆听了报告。
报告中,潘自强以核能公众可接受性面临挑战为引,通过介绍连云港核循环舆论事件和江门核燃料产业园舆论事件,深入浅出地为在座师生讲解了核能的公众可接受性。针对“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究竟导致多少人死亡”这一问题,潘自强提出了有效剂量和集体有效剂量的误用这一观点,并详细阐述了核安全、辐射安全、核安保、核保障等概念。最后,潘自强就如何提高核能的可接受性这一问题,指出核能界也应该有所反思。
潘自强,中国工程院院士。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内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著名专家。现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兼任国家核事故应急专家委员会主席、中国辐射防护学会名誉理事长、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中国代表、国际原子能机构放射性领域委员会委员、中国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及博士生导师、香港天文台科学顾问。1996年获得美国保健物理学会最高学术奖“摩尔根学者奖”,2001年获得国家环境保护部授予的“国家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称号。
潘自强院士提出了我国的实用保健物理学框架,为我国建立辐射防护监测和学科体系奠定了基础。积极推动“辐射事故和应急体系”的建立,在我国辐射防护法规和标准体系的建立方面做了开拓性工作。主持编制新的“国家辐射防护标准”。提出了“放射性废物管理应以处置为中心”的观点,奠定了我国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