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2年以来,南华大学共有机能实验中心、化学化工实验中心、电工电子技术实验室、显微形态实验中心、力学实验室、预防医学实验中心、机械基础实验中心、病原实验中心、物理实验室等9个实验室批准为2002-2004年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项目(以下简称共建实验室)。国家财政部投入1500万元,学校配套1693万元,共计3193万元全部用于购买实验室仪器设备和实验室维修改造。这使得南华大学基础实验室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及时解决了学校因扩招所造成的设备不足的困难,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同时推动了学校的科研、学科建设、管理等各项工作,促进了学校全面快速发展。
一、领导重视、制度健全,实验室管理日趋科学规范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共建实验室项目建设,把其作为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高度来把握。并明确指出,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三条原则,即“面向基础,突出特色”,“专款专用、配套到位”,“当年投资,当年见效”,努力把共建实验室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学校领导把项目建设摆上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以主管教学的校领导为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各学院也分别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各实验室均有项目负责人组织实施。学校领导在实验室建设的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他们经常深入实验室进行现场办公,解决共建实验室建设中遇到的困难。
为了提高实验仪器设备的投资效益,学校重新制定出台了《南华大学中央与地方高校共建实验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南华大学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实验室各项管理制度,并把这些制度与共建实验室专项资金投资的设备所开设的项目挂在实验室的墙上。
南华大学不断创新实验室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理顺实验室的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实验室开放管理模式, 9个共建实验室全部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实验室管理人员在贯彻《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和遵照执行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的同时,结合工作实际重新修订和严格实行一系列科学管理措施,如大型精密仪器专人保管,仪器使用维修登记制等。在实验室的设置上,做到综合考虑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避免重复建设。
二、配套到位、重点投入,实验室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在共建实验室专项资金大力支持下,南华大学领导抓住这个机遇,对9个基础实验加大了建设力度,进行了重点投入,达到了预期的建设目标,实验室的条件得到明显改善。9个基础实验室均通过了财政部组织的专家组的检查评估,其中机能实验中心和显微形态实验中心分别于2002年、2003年批准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基础课示范实验室建设项目。
一是改善了实验室的设备条件。9个基础实验室共建后总投资为3193万元,比共建前增长145.36%,且学校配套资金比例达到1:1.13,远远超过了上级部门的要求。学校严格资金管理,坚持专款专用,财政部门下达的专项经费全部用于购置教学仪器设备,实验室的维修改造及水电安装经费则全部学校自筹经费解决。教学仪器设备的购置严格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由物资设备处、教务处组织验收小组对仪器设备进行严格的验收,财务处、审计处和监察处对验收过程进行督察,形成严谨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实验室建设的质量。
在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专项资金的大力资助下,学校教学、科研设备水平比投资前有了显著的提高,9个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台数为6993台套,比共建前增长77.26%,学校高起点选购的这批先进仪器设备绝大多数是国内先进水平,有些是国外进口设备,能达到“五年不落后、十年不淘汰”。投资前,9个实验室10万元以上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区10台(套),投次后达26台(套),增长了160%。设备的台(套)数能满足扩招后基础实验课每人1组的要求,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是优化了实验室的内外环境。共建实验室建设以来,学校实验室的内外环境得到了极大改观,学校投资1600万元新建了一栋15000平方米的工科实验楼,不仅改善了实验教学用房的条件,而且也完全融入了南华大学的校园文化,形成了浓郁的学习氛围。同时还分别投入544.6万元和36.94万元,用于维修和购置实验室家具。学校共新增了30个实验室,实验教学用房面积也新增了1100.75M2,生均使用面积2.65M2,达到了省示范实验室的建设标准。目前,9个基础实验室的面貌焕然一新,通风、照明、排水、电路等条件都得到了改善。
三是加强了实验室队伍建设。据统计,9个实验室现有教学人员243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副高职称94人,占38.7%,博士生和硕士研究生83人,占34.2%,实验室专职人员74人,占30.4%。
三、积极探索、大胆改革,实验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较前相比,9个基础实验室承担的实验教学任务比投资前有明显增加,而每组实验室人数也比投资前减少,基本上达到了每组1人,实验室一次容纳的学生人数也有了明显增加,实验项目开出率达100%。在实验室利用率较高的情况下,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学校教学改革专家小组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大胆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首先是构建了新的实验教学体系,优化组合实验项目。如显微形态实验整合细胞学、胚胎学、组织学、病理学实验课程,构建新的既有学科系统性、科学性、完整性,又有特色的显微形态实验教学体系;如电工电子将电子、自动化、电力三学科实验教学内容融合为一体,开设综合性实验。
其次是加强了实验教材建设。投资规模的扩大与实验室条件的逐步改善,为实验教学改革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为了适应实验教学改革,根据教育部、卫生部规划教材及实验教学大纲,各参加“省部共建”的实验室都编写了各具特色的实验教材和指南,一共编写了30本,如机能实验中心与相关机能学科共同编写的新的机能实验教程《机能实验学》教材突破了生理、病生和药理学三学科实验课程间的部分壁垒,删减重复实验,减少单纯验证性实验,将实验教学分三个阶段进行,教学效果明显,受到学生欢迎。
三是改进了实验教学方法和实验手段。在实验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投资效益。学校现有教学用计算机2000多台。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积极开发CAI课件和多媒体课件。自2002年以来,实验教师制作的课件获湖南省高校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各实验室组织实验教师制作了300余个多媒体课件,还开发了仿真试验,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环境,这已成为南华大学实验课的一大特色。
四是教学研究与改革初见成效。共建实验室的教师致力于教研教改,主持和参加教研教改课题80余项。其中机械基础实验中心的“面向大学生创新能力并行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等3个课题获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在实验教学的核心期刊《实验室研究与探索》等省以上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30余篇论文在各类学术交流会上获奖。9个实验室获各级教学成果奖30余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
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学校在英语演讲比赛、电子设计竞赛、数模竞赛、科技竞赛等各种竞赛项目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2年以来,学生们已先后获省级以上“挑战杯”大赛等各种奖项20余个。
四、抓住契机、以点带面,促进学校工作全面发展
共建实验室项目的建设,不仅改善了学校实验室的条件,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还促进了学科专业、科研、管理等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快速发展。
学校办学层次上了一个大台阶。学校以共建高校实验室专项资金项目为契机,自筹资金建设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2003年学校获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核技术及应用和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两个学科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点。同时,学校还新增了12个硕士学位授予学科专业和20个本科专业,使学校的硕士点增加到24个,本科专业增加到45 个。
学校科技产业工作取得了累累硕果。实验室建设为科研工作提供了实验的场地,通过整合优势,发掘特色,催生了一大批高级别、高质量、高效益的科研成果。目前学校有获得国家发明奖和省部级成果奖近100项,发表学术论文7000多篇,被SCI、EI、ISTP收录200多篇,出版专著和统编教材200多部。在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973”项目子课题、国防科研项目和省部级课题300多项,其它项目200多项,在研经费上亿元。加强了国内外学术交流,成功举办了环境Rn/Tn测量与评价、王船山思想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等国际和全国性学术会议。同时,坚持产学研结合,技术开发也迈上了新台阶。高科技成果瑞尔康环保防氡乳胶漆成功实现产业化,被建设部推荐为小康住宅推广产品。氮-13监测仪已应用于核潜艇、核电站安全监测。溶浸采铀技术、铀矿岩土工程灾害测控技术、氡析出测控技术与装置、支原体检测技术与试剂、精氨酸和转基因鼠研究等成果,经广泛实施,产生效益2亿多元。
学校其他各方面工作也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明德、博学、求是、致远”的优良校风。学校多次被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先后10年连续8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还获得“贯彻《全国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高等学校”、“湖南省文明单位”、湖南省党建工作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陈七三 彭建南)(《中国教育报》6月13日 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