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 页 -> 媒体南华 -> 正文

《三湘都市报》:走近校园“打工族”:贫困生流汗不流泪

发布时间:2004-05-31    作者:作者:朱章安 贺正香    点击:     来源:《三湘都市报》
阳春三月,记者在南华大学、衡阳师院、湖南建材专科学校采访,接触部分“寒门学子”。他们出于生活所迫,不得不过早地加入“打工”的行列。他们用辛勤的劳动开辟了一条弥补生活经费的渠道,也塑造了新一代大学生自强、自立的形象。

  学杂费横在高校贫困生面前的一道高门槛

  
在南华大学电子阅览室内,一位年轻人正在细心地清洗一台电脑元件。他叫曲正富,是南华大学应用技术学院2000级学生。 曲正富来自永州一个贫困的山村。2000年8月的一天,他接到了南华大学录取通知书,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的父母,凝视着儿子手中的录取通知书,高兴得合不拢嘴。然而,一年3000多元的学杂费,对于这个连温饱都还没有完全解决的家庭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老实巴交的父亲横下一条心:“儿子,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上大学。”9月上旬,曲正富带着浸有父母汗水的皱巴巴的几百元钱和从亲邻好友处借来的2000多元钱,心事沉沉地踏上了上大学的路。交清了学费,他那颗不安的心才稍稍平静下来。

  可是,一个星期后,他仅有的20元伙食费用完了。他不能再向父母要钱。中途退学吧,他不甘心。不退学吧,一日三餐的伙食费怎么办?正当他处于痛苦之中时,学校发出通知,凡是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经本人申请,院系核实情况后,由学校安排勤工助学岗位。他当即报了名,并很快拿到了第一笔劳务费。3年来,他就是利用学校提供的助学岗位,解决生活费。


  像曲正富一样靠助学岗位养活自己的“寒门学子”,3所大学共有3200多名。

  这3所高校在校学生有3万多名。其中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占15%—20%。他们大多是贫困山区的农家子弟、下岗职工子女和城镇低收入居民子女。他们多数人是靠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支付学杂费,而生活费则是靠在校“打工”解决。

  助学岗位为贫困学生撑起一片蓝天

  “决不能让一个贫困生上不起学,决不能让一个贫困生中途退学。”这是3所高校领导及教师的共同心愿。他们也为此费尽了心血。

  衡阳师院9600多名在校学生中,80%来自农村,贫困生占20%。为保证不让一个学生失学,学校除了发放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外,还为贫困学生提供了200多个助学岗位。该院在全省高校第一个成立了勤工俭学管理科,该科科长陈梅香介绍,学院制定勤工俭学管理办法,全校勤工俭学助学岗位实行了公开招聘制度,用工单位和应聘同学采取双向选择形式,同等条件下,家庭经济困难者优先,有岗位特长者优先,学习成绩优秀者优先。从而使勤工俭学管理走向科学、合理。计算机系2000级二班汤利同学是个孤儿,学校每年给她2000多元助学困难补助外,她在勤工俭学岗位公开招聘中获得了清扫电脑房岗位,每月获得150元的助学工资,她不再为生活费而担忧了。南华大学勤工俭学中心雷武生科长对记者说,校党委把勤工俭学列为重要议事日程,每年都安排专项经费作为助学岗位工资,全校去年安排的助学岗位900多个,发放勤工俭学岗位工资90多万元。有的贫困学生通过助学岗位,不仅解决了自身生活费,还为家庭分忧。该院应用技术学院99级高护专业的刘常青同学,自幼丧母,父亲体弱多病,她一人做两份助学工作,在满足了自己的生活之外,每月还从助学工资中节余部分钱供养父亲,而刘常青在校成绩也是“出类拔萃”。目前,这3所高校为贫困学生提供卫生清扫、安全保卫、校报分送、宿舍管理等助学岗位1600多个,解决了3000余名贫困学生的生活费来源。

  在广辟校内助学岗位的同时,3所高校还面向社会,与企业联姻,组织学生开展有偿社会实践活动。

  今年春运期间,在北京、信阳、武昌、宜昌至广州的各次旅客列车上,活跃着一支特殊的服务员队伍,他们胸前挂着统一标志的“实习列车员”证。这些“实习列车员”都是湖南建材专科学校的在校学生。

  自2001年春运开始,该校与衡阳铁路客运段联合,选派150名左右经过严格挑选和训练的贫困学生参加春运工作。由于春运时间达40天,学校特许参加春运的同学期末考试提前或推迟进行,春季开学推迟一周来校报到。

  机械系孙贤孝同学从内衣口袋中小心翼翼地掏出0000538号“实习列车员”证对记者说,他今年春运期间跑北京至广州区段,一日3餐免费,每天工资15元,一个学期的生活费基本有了保障。尤其使他难忘的是,一次他在跟车时,遇上铁道部领导视察春运工作。铁道部领导给他出了一大堆有关铁路春运安全及列车员的基本常识,他对答如流,受到铁道部领导的高度赞扬。列车长当场奖给他200元。

  每逢双休日和寒暑假,衡阳市香江百货就多了一批特殊员工,他们身着浅蓝色工作服,胸别“南华双休工”牌号。这些来自南华大学的“双休工”是由学校推荐、香江百货严格挑选的,平常双休日40人,春节期间60人。他们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到香江百货打工,赚取生活费。

  衡阳师院与燕京啤酒衡阳公司建立了勤工助学联姻。师院利用文化知识优势,帮助“衡啤”进行广告策划、企业形象宣传和产品推销等。去年,他们在学生中为燕京啤酒

  公司征集企业广告形象用语3000多条,有2000多名学生参与,企业为此支付3000多元活动赞助费。

  南华大学、衡阳师院还与劳动力市场等部门联系,拓宽学生从事家教及社会有偿服务活动门路,安排贫困学生勤工俭学。

  校园“打工”一举三得

  衡阳师院学生处处长王利华谈起勤工俭学,一连数出三大好处:一是解决了贫困学生部分经济困难;二是为用人单位提供了高素质的劳动力;三是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了锻炼。

  南华大学过去的公共卫生清扫、安全巡查、校报分送等后勤服务性工作,都是请的临时工。每年支付临时工工资费用上百万元。现在,400多个后勤服务岗位全部由贫困学生担负,不仅解决了700多个贫困学生的生活经费,而且每年为学校节省了数十万元的开支。

  衡阳市香江百货公司推出“南华双休工”举措,是实现双赢的一着“妙棋”。公司总经理张弢兴奋地告诉记者,香江百货超市双休日和节日的生意比星期一至星期五要好,这样,双休日和节日员工不够,而周一至周五员工又过剩。南华大学“双休工”正好弥补了公司营业人员的余缺。周一至周五公司减少雇佣员工50多人,一年节约工资支出20多万元。同时,大学生素质高,尤其是出生贫寒的学生能吃苦耐劳,企业获得了廉价的高素质人才。“南华双休工”成了香江百货员工的形象代表,公司的声誉大大提高。

  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打工”,不仅获得了一定的报酬,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观念,提高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实践的能力,是学生将书本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的一种尝试。

  来自河南周口市的郑立同学,学的是暖通专业,他在一家空调清洗公司“打工”。他告诉记者,由于“打工”与所学的专业对口,可以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巩固了书上的知识,也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赚钱、学习两不误。

  校园“打工”成为锻炼学生的“第二课堂”。学校在安排勤工助学岗位时,尽量考虑学生的专业对口。南华大学电子阅览室电脑管理及维护保养岗位,全部安排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衡阳师院组织贫困学生寒暑假家教,让学生提前进入“教书”的角色。

  许多大学生通过“打工”增强了自强自立的信心。“靠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觉得生活得更有价值。”这是多数贫困学生的看法。衡阳师院宣传部彭斌副部长说,在校“打工”的学生比未从事“打工”的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能力普遍强得多。这3所高校近两年毕业生就业率显示:在校“打工”的学生比未从事“打工”的学生就业率高20%—30%。

  校园“打工族”的出现,缘于勤工俭学,但已远远超出勤工俭学的“概念”。正如古人所说:“蚕食桑,而所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校园“打工族”应和着时代的鼓点,留下了社会的烙印。如何让校园“打工”有序、健康地发展,还需要学校、社会各方面不断地努力。

责任编辑:admin

图说南华

视听南华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