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扫描之二
发布时间:2005-09-07 作者:陈七三 本报记者 李伦娥 点击: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5年8月5日头版http://www.jyb
|
村里来了大学生 陈七三 本报记者 李伦娥
“这些大学生真了不起,既会看病,又会修电器、修农机,还会演戏。”7月17日对岳阳县筻口镇筻口村的农民来说,是个不平静的日子,这个难得见到一个大学生的村子,一下子来了60多名大学生,而且还有6名研究生。原来这是南华大学“建设和谐湖南”2005年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到这里开展服务活动来了。
今年69岁的陈东生老汉听说村里来了一群大学生,一早便来到大学生在村小学搭起的临时诊所。陈老汉头晕无力、胸闷心悸多年,经研究生毛淑萍医师诊断是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和心房纤颤。毛淑萍立即赠送陈大爷一瓶地戈辛和华法令,并告诉他如何服药。村民李大保家的彩电一年前就坏了,从此全家就再也没有看过电视。如今,被大学生一鼓捣就修好了。
仅仅三天时间,南华大学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通过摆摊设点、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为岳阳县筻口镇的农民发放政策与法规、常见病防治知识、科普知识、禁毒防艾等宣传资料300余份(册)。开展健康普查600人次,义诊300余人次,发放药品价值近8000元,为农家维修电视机、电风扇等家用电器和打稻机、柴油机、抽水机等农用机器160台(件)。
同时,“三下乡”实践服务团还为当地老百姓上演3场以“建设和谐湖南”为主题的内容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大型文艺晚会,给农民送去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热烈欢迎。
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欧阳鹏飞 张小攀 本报记者 徐光明
暑假期间,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000多名学生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共塑红色青春”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该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深入江西上犹县平富乡开展了以访贫问苦,结对帮扶为重点的“四个一访”活动。即:访问一户贫困农民,一户富裕农民,一户贫困儿童,一户贫困孤寡老人。
据了解,本次“四个一访”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访问具有代表性的农民,关注“三农”问题,关注弱势群体,关注农村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二是对当地农村经济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服务当地老百姓。通过对几个乡镇经济状况的调查,服务队深深体会到,要提高农民收入,只能依靠发展经济作物。目前,服务队进一步与当地政府联系,拟在当地农村建立几处社会实践常设基地,用大学生的所学为当地农民解决实际问题。
志愿者服务队小分队的学生们还根据各自的专长做起了“特色家教”,教农村的“留守儿童”学舞蹈,玩游戏,给孩子们讲故事等。有些大学生还主动担任起了“心理辅导”老师,和孩子们聊天,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并对他们的不良心理问题加以疏导。
“这里的孩子需要我们实实在在的帮助,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我们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让留守的孩子了解外面的世界,鼓励他们自强不息、积极向上、努力学习。”一名大学生青年志愿者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点评:大学生和谐社会建设宣传服务
大学生和谐社会建设宣传服务是引导青年学生以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行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积极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对于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熏陶思想感情、充实精神生活、提高道德境界、增长知识才干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百支大学生和谐社会建设宣传服务团走进农村,通过讲座、报告会、板报、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宣讲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关内容,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很多大学生还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向农民传播和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宣传普及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受到农民朋友的普遍欢迎。
和谐社会建设宣传服务活动是大学生了解社会的窗口,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农村实际联系起来,既服务了农村,又促进了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
《中国教育报》2005年8月5日第1版 |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