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 页 -> 媒体南华 -> 正文

科技导报:一对金婚夫妇的京戏情缘

发布时间:2005-11-01    作者:文/肖玲玲 沈慧敏 图/沈慧敏    点击:     来源:科技导报:http://www.hnol.net/gb/co

今年国庆节前夕,我省南华大学举办了一场精彩的京剧晚会,这台晚会的主创人和主要演员是南华大学的一对老教授夫妇——杜剑刚和李延馨。舞台上李延馨扮演的虞姬挥舞双剑,身姿矫健;杜剑刚饰演的老奸巨猾的刁德一,神形兼备。如果不是熟知他们,我们无法相信,眼前这两位出色的演员已分别是77岁和75岁的古稀老人了。



 

  京戏为媒,智娶“中国第一女工长”

    1928年10月,李延馨出生在上海市,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952年9月,从东北工学院建筑系毕业的她响应国家号召,去了鞍山钢铁厂,被安排进入鞍山钢铁建筑工程公司工作,所学专业正好派上大用场。与李延馨一样,杜剑刚也是来帮助鞍钢搞建设的,他1930年出生于山东,1952年从上海大同大学毕业,分配到当时落户于鞍钢的中国黑色研究设计总院。

  杜剑刚和李延馨分别生长在酷爱京剧的家庭,受父母的影响,他们也都非常喜爱京剧。杜剑刚在上海大同大学上学期间,就是一位吹拉弹唱样样皆能的超级戏迷,并与一帮喜爱京剧的同学组成了学校的京剧社。在全国大学生支援鞍钢的火热年代,轰隆隆的列车便把他们的京剧社连锅端到了鞍钢。

  一天,杜剑钢与京剧迷们正在排练,一个漂亮的女孩也跑来看热闹,还自告奋勇要唱上一段。在大家热烈的欢呼声中,女孩有板有眼地唱了一段《凤还巢》,杜剑刚连声称赞:“不错,唱得不错。”从此便在心里暗暗记住了这个女孩,她就是李延馨。

  李延馨整天都在工地进行现场指挥调度,这个年轻的女大学生一到鞍钢便被委以重任,当上了工段长,领导着几百号工人。1954年4月8日,她还上了《人民日报》,被誉为“中国第一女工长”。她平时工作非常忙,只有到节假日才能挤出一点时间到剧社过过瘾,因此杜剑刚看到她的机会并不多。怎样才能进一步拉近彼此的距离呢?聪明的杜剑刚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一次,他带上两个师兄弟来到李延馨的宿舍,告诉她剧社要排一部戏,打算让她演女一号,为了让她演好戏,他们3人决定手把手地教她。痴迷京戏的李延馨当然是求之不得,学得非常认真。在你教我学、相互配戏的过程中,杜剑刚和李延馨越来越默契。每一段唱腔、每一个眼神的交流都对他们产生了巨大的感染力。渐渐地,李延馨的戏唱得越来越好,两人的感情也越来越深。

  1955年冬,杜剑刚向李延馨正式求婚。而对这个比自己小的“戏伴”,李延馨没有拒绝,欣然接受了他的求婚。他们的结婚曾经演绎了一段感人的“幽默”。1955年12月24日,又在工地忙活的李延馨突然想到杜剑刚定好的结婚日子就在当天,她一看表已经是下午4点了,赶忙向领导请假,领导问是何事,她才直言相告。领导说:“你这姑娘,今天结婚,这个时候才想到请假,快回去。”等到她从工地上赶回时,已是下午5点多了,李延馨才想起结婚证明都没有去打,于是又同杜剑刚匆匆赶到婚姻登记处。此时,工作人员正准备关门回家。两人拿过结婚证,又买了一些糖果分发给前来祝福的同事们,在一间向别人借来的小屋里,他们举办了简朴的婚礼。

  辗转南北,艰难岁月中不离不弃

  结婚不到1个月,杜剑刚所在的单位迁往北京,他也离开了鞍钢。1956年3月,李延馨被调到了丈夫所在的单位。离开鞍钢,他们辗转南北的日子也由此开始。

  1959年7月,为了响应党的号召,他们夫妇放弃北京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来到我省衡阳参与衡阳矿冶工程学院的筹办,当起了老师。对于这对知识分子夫妻,随后的一场“文化大革命”让他们经受了人生的转折。1969年,衡阳矿冶工程学院被撤销,身为高级知识分子的李延馨夫妇开始了“改造”之路,被下放到湖北乡下。

  三伏天要与当地农民下地干活,曾经面对过炼钢炉的李延馨倒是能顶住烈日的炙烤,但杜剑刚这个大城市长大的文弱书生就有些吃不消了。看到丈夫几次中暑晕倒在地,李延馨心痛了,她把粮票节省下来换来白糖,用冰凉的井水泡白糖,做成土饮料给杜剑刚解暑。到食堂吃饭的时候,她总是悄悄把自己的荤菜分到杜剑刚的碗里。刚到湖北的时候,李延馨不怕累不怕苦,却最怕乡下的牛蝇,没过几天,她就被牛蝇咬得全身起了红疹子,晚上痒得睡不着觉。杜剑刚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到处为妻子求医问药,后来他打听艾叶熬水能治疹子,就每天爬上山采艾叶为妻子熬药。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半个月后,李延馨身上的红疹子消失了,杜剑刚自己却瘦了一大圈。

  经历4年“改造”后,1973年他们再度回到了衡阳,双双进入核工业第四设计院。这对志趣相投的夫妻一生中辗转数地,但无论在何时何地,他俩从未放弃过京戏,夫弹妻唱,共同走过悠悠岁月。

  舞台上他们是完美搭档,现实中他们是亲密爱人。舞台上精明的“阿庆嫂”其实是生活中的“马大哈”,而心细如发的“刁德一”却总是能把“马大哈版”的“阿庆嫂”照顾得无微不至。在笔者采访结束时,李延馨准备外出打印演出节目单,顺道送我们下楼。出门不久,就听到杜剑刚的叫声,李延馨拍掌一笑:“瞧我这个糊涂虫,又忘了带手机。”正说着,杜剑刚已气喘吁吁地跑下楼,他一手递上手机,一手拿着一把伞:“变天了,怕要下雨,带上这个。”接过雨伞,李延馨的脸上绽开了幸福的笑容。

  夫弹妻唱,让更多人爱上京剧

    1989年,身为高级建筑师的李延馨从中南工学院(由衡阳矿冶学院改名而来)建筑系主任的位置上退了下来。退休后,理应赋闲在家,享享清福,因为他们的一双儿女也令他们骄傲。儿子担任一家大型设计院的院长,女儿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工作,是一家大型企业的办公室主任。退下来了,李延馨夫妇更加钟爱京剧艺术,夫妻俩经常你拉我唱。1995年,在我省第一届京剧艺术节上,他们夫妻双双登台献艺,杜剑刚凭《空城计》获得了银奖,李延馨凭《拾玉镯》捧回了铜奖。夫妻双双获奖,一时名传我省戏剧界。

  从长沙回来后,许多戏剧爱好者都同他们交流。看到有如此多的京剧艺术爱好者,想到京剧作为国粹在当今时代的失落,李延馨夫妇决定为弘扬京剧艺术而奔走。在他们夫妇俩的倡导下,1995年7月,衡阳“雁梅”京剧票社组成,杜剑刚任社长,李延馨任副社长。许多爱好者闻讯而来,“雁梅”一时扩大到30多人,李延馨的家从此成了戏迷聚会的场所。他俩还拿出家中积蓄,添置了不少戏服、道具。等到排练得有模有样后,李延馨夫妇想要大家登登台。

  从那以后,“雁梅”每年都要组织人员到衡阳市社会福利院等单位进行义演,使“雁梅”成为衡阳一个传播京剧艺术的宣传队。渐渐地,“雁梅”京剧票社在圈内也有了名气,并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少年轻人也开始迷上了京剧。

  1998年,杜剑刚教授从南华大学计算机系主任位子上退下后,李延馨向他提出建议,利用两人的艺术特长,在学校开设《京剧艺术欣赏》课,供大学生选修。令李延馨、杜剑刚惊喜的是,尽管是选修,而且是京剧艺术,竟然也有不少学生前来听课。

  从业余爱好到登台上课,李延馨夫妇觉得不能误了学生,这对分别学电机、建筑的教授夫妻,开始绞尽脑汁编写出一套速成京剧教材。上课时,这对夫妇都是联袂登台。有时夫说,妻唱;有时夫拉,妻舞……

  为了让学生能有所进步,并在这方面有所发展。2003年,他们在学校的支持下,在南华大学成立了湖南第一个“大学生京剧社”,将选修《京剧艺术欣赏》的尖子,引导进入“大学生京剧社”进行再学习。

  2004年5月,我省举办第四届京剧票友艺术节,南华“大学生京剧社”派出旦、生、净角3名大学生演员参加表演了《贵妃醉酒》清唱,参演当天,他们成为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聚焦对象,CCTV—11在《戏曲风采》中对此进行了报道。这3名大学生在此次全国性的大赛中获得了银奖。

  在李延馨、杜剑刚两位老人的家里,我们看到一副对联:“剑胆具琴心,微妙不差传电脑;刚乾糅坤道,入门高足遍中华。延寿益丰功,厦筑千间荣建设;馨香遍大地,学传万众颂良师。”这副对联巧妙地镶嵌了杜剑刚和李延馨这对金婚夫妇的名字,既折射出这对夫妇的人生境界和追求,也是这两位老人事业爱好、美满婚姻的真实写照。

责任编辑:admin1

图说南华

视听南华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