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 页 -> 媒体南华 -> 正文

中国青年报:新生代学生社团异军突起

发布时间:2006-03-28    作者:本报记者 孙晔    点击:     来源:2006年03月25日

 日前,记者从团中央获悉,第二届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标兵”及“优秀学生社团”即将揭晓。在候选名单上,学生职业发展协会、素食文化协会、防艾先锋队、IT社团联盟、咖啡与酒文化协会等社团的名字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新型大学生社团为何不断涌现

 

    新学期刚开始,南京大学校园里各大社团的招新大战就打响了,一个名为“学生职业发展协会”的社团人气颇旺。几名负责招新的会员身着正装、佩戴胸牌,职业化的装扮格外引人注目。

 

    该协会会长、南京大学研究生2年级学生赵翠翠告诉记者,尽管成立时间不到两年,但是该协会在校园内的受欢迎程度丝毫不亚于那些传统的大型社团。“请李开复等名人作讲座、传授面试经验、帮助联系实习岗位……这些对同学们的吸引力非常大,因此每次招新竞争都异常激烈。”

 

    据了解,近几年,全国高校学生社团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仅北京高校目前就有各类学生社团2300多家,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另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有597%的大学生参加了校内社团,平均每人参与的社团数为18个。

 

    在新兴的大学生社团中,出现了很多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别于传统社团的“新面孔”:新小康协会、社会交际创造协会、IT社团联盟、大学生信用自律协会、太空俱乐部、素食文化协会、性医学会……“作为校园文化的‘晴雨表’,高校学生社团对社会发展趋势、社会潮流、社会热点的把握非常敏锐。”南京大学团委书记兰亚明认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青年群体自身不断产生的各种需求,是催生各类新型社团的主要原因。

 

    白米饭、青菜、海带豆干……在复旦大学学生社团素食文化协会的倡导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们尝试吃全素或半素食物,在校园里刮起一股素食风。短短3年时间,它已从一个边缘社团成长为学校三星级精品社团,成员由初创时的30人发展到400余人。

 

    素食协会会长熊幸立告诉记者:“现代素食理念,要倡导健康、环保、文明、合理的饮食习惯。我们倡导素食,但并非劝说所有的人都吃素,而只是希望作为一种主张、一种生活、一种理想,能够以其应有的面目为世人所知、所理解。”

 

    在北大,学生社团活动素有“百团大战”之称,该校目前的学生社团数已近200家。该校团委社团文体部部长史善峰说:“新型社团的出现,是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和同学需求的多元化在校园内的反映。一方面,青年群体不断产生各种需求;另一方面,学校也为社团发展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环境,在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同时,加强宏观指导和科学管理,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高校社团发展呈现几大新趋势

 

    李逸,南京大学2003级经济学系研究生,近日刚刚被交通银行总行录用。“大四找工作时,我感到了很大的就业压力。在上研究生期间,我渴望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加入‘学生职业发展协会’,使我受益匪浅。”李逸说。

 

    在这个社团中,李逸学习了演讲、商务礼仪、简历制作等课程,分享了师兄师姐们成功的求职经历,经过了多次“面试集中营”的模拟训练。“这样到真正找工作时,就比别人多了一些准备和成功的可能性。”她告诉记者,虽然学校也有相关的就业指导机构,但不可能提供如此细致实用的服务,还有不少学生甚至就是冲着社团能帮他们找实习岗位而来的。

 

    如今在许多高校,都陆续出现了一些与就业、创业等大学生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社团。“以前大学生加入社团,主要是以兴趣爱好为主,现在的大学生比以前更加务实,更看重自身发展,迫切希望在第一课堂外提高自身素质,甚至与社会接轨。”南京大学团委书记兰亚明说。

 

    有意思的是,在日趋务实甚至功利的背后,大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服务社会的愿望也日渐强烈,公益类社团在高校不断涌现。以北大为例,据介绍,目前该校在扶老助残、环保、法律援助、支教等方面的公益类社团数量,约占社团总数的15%~20%,较前几年有明显增长。

 

南华大学大学生“红丝带”防艾先锋队是湖南省首个以艾滋病预防宣传为宗旨、首个开展“同伴教育”的大学生志愿者组织,成立于200410月。今年春节前后,该社团学生还利用农民工往返高峰期间,在长沙、株洲、衡阳三地火车站对农民工进行“防艾”知识宣传活动,共发放《致民工朋友的一封信》1万余份,发放各种“防艾”知识小册子7000余册,免费发送安全套1000多盒。

 

“阳光教育协会”是挂靠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生教育部下的一个新社团。协会通过在学生中广泛调研,对学校的相关政策、教学情况的利弊、选课等问题建言献策。该校团委副书记张霞说:“现在的大学生有很强的参政意识和维权意识,这类新社团的出现,为大学生的社会参与提供了一定的平台和途径。”

 

    另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提供的一项调查显示:从发展趋势看,学生社团的领域和范围正在不断扩大,跨校社团和网络社团的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参加跨校社团和网络社团的大学生比例分别达到65%和140%,平均每人参与的跨校社团为176个、网络社团为199个。“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高校学生社团的对外交往也日渐增多,由此出现了一些涉外交流型社团。”据史善峰介绍,在北大,这样的涉外社团就有不少,如学生国际交流协会、中法文化交流协会、模拟联合国协会、青年外交学会等。

 

    此外,据了解,工科类社团和新型的纯理论研究社团也在不断增加,如太空俱乐部、政府创新研究会、新小康协会等。

 

    边缘社团在尴尬中求发展

 

    在复旦大学,有一个名为“咖啡与酒文化协会”的学生社团。在很多师生眼中,参加这个社团的人,多是一些比较小资、喜欢阳春白雪的学生。

 

    杨传非,复旦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大四学生,就是该协会的会长。从高中起,杨传非就对洋酒很感兴趣,高中毕业时,他还考到了中级调酒师的资格。“从大一开始,我就很想创办这个社团,可学校是不主张酒精和咖啡因的,手续迟迟批不下来。”杨传非说。“直到大三时,不得已动用了一些‘人际关系’,才使得这个看似“违例”的社团成立了。”杨传非笑言,“它就像我的孩子一样!”

 

    社团刚成立时,只有6个会员。品洋酒、煮咖啡都需要钱,而杨传非家庭条件并不好,每学期的学费都得靠自己打工解决。可是,他拿出自己辛苦打工攒下的两万多元钱,买了牛奶、咖啡豆、打泡机等原料和设备,教会员们做咖啡,还租下星巴克等场地,免费请会员们喝咖啡。“很多人觉得我傻,以后他们就不会这么认为了。”杨传非自信地说,“边缘文化其实很有用。以后你出去跟客户谈生意,这些小细节也许就会影响你的成败。我这几年看跟咖啡有关的书,不比看国际贸易的书少。很多会员一开始什么都不懂,后来慢慢了解了许多咖啡和酒背后的文化。”

 

    杨传非还向记者透露,他正在与一些上海高校的边缘文化社团联系,打算在今年4月搞一个边缘文化知识成果交流会。“每个人来大学不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现在大学生的成才之路有很多。虽然刚考上研究生,但我已经开始考虑自己创业做咖啡方面的生意了。”“现在的社会比以前更加民主、开放和宽容了,对于青年群体的个性化需求,我们应尽量满足并让其释放,这也符合很多大学兼容并包的理念。”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邓希泉说,但并不是所有新兴社团都能顺利发展,它们可能会遇到许多困难。

 

    南京大学电子竞技联盟社团现任会长张欢告诉记者,他们当时成立该社团的初衷,是希望把电子竞技和游戏区分开来,可实际操作时却发现困难重重。“学校既不支持也不反对,我们一搞比赛,有些师生就不理解,认为这就是打游戏比赛,影响学习。绝大部分同学参加这个社团也确实是为了玩游戏,没有几个愿意参加社团的管理。搞活动需要经费,可是愿意赞助的企业却很少,而且我们也希望把它做成正规活动,不想和商业沾边。”张欢说。

 

    既要百团大战,更要以质取胜

 

    “新型学生社团的出现,包括边缘社团,都有其合理性,对促进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繁荣校园文化都有积极意义。”团中央学校部副部长李小豹表示。

 

    但另一方面,他也认为,新型社团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很多初创的社团没有先例可循,在管理、运作、财务等方面会出现一些不可预见的问题。另外,这些新型社团的发展很快,但往往受个别社团骨干的影响较大,一旦骨干毕业或流失后,就难以继续发展。”

 

    对此,上海水产大学IT社团联盟的指导老师刘智斌深有体会:“除了同样在经费、场地等方面存在困难之外,和传统的较为成熟的社团相比,新型社团在指导老师配备、社团骨干成员培养等方面的问题确实更为突出。”

 

    作为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团中央学校部副部长李小豹用“积极引导、规范发展”8个字概括了他们下一步对新型社团的管理理念。“只要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社团,特别是原来没有涉及的、学生自主成立的新型社团,我们都应该热情扶持。”李小豹说,“更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在社团内部建章立制,加强社团骨干成员的培养和指导老师的配备,用我们已有的经验帮助他们建立起长效机制,使他们成为高校先进文化的主力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又一个重要基地。”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邓希泉则认为,现在在一些高校,真正有生命力的社团、经常开展活动的不超过40%。“百团大战”虽然是好事,但更应该以质取胜。对于和青年成长成才密切相关的新型社团,应当有所偏重、重点扶持和引导。而对于一些边缘社团,团组织也应进一步加强监管和影响,引导其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图说南华

视听南华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