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 页 -> 媒体南华 -> 正文

中国核工业报:|南华大学|的"核"特色

发布时间:2006-07-09    作者:陈健平    点击:     来源:中国核工业报2006年6月21日

南华大学办学近50年来,立足国家需要,坚守核类学科阵地,坚持特色强校,不断铸造核特色,强化核特色,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目前学校已经形成核类学科本科、硕士、博士三级学科体系,核辐射防护与核泄漏监测等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2005年岁末,学校荣获“十五期间为中国核工业培养和输送人才特殊贡献奖”光荣称号。学校还是国控核类专业人才战略储备培养10所高校之一。南华大学在核类学科建设上取得的成绩进一步彰显了该校的核特色,增强了其吸引力和影响力,推动该校朝着“建设省内先进、全国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多科性大学”的目标迈进。
    特色理念,源于服务核事业的光荣使命
    1959年,为适应发展核武器、建设核工业的需要,一所培养铀矿冶及其他方面高级专门人才的学院在历史悠久的湘南古城衡阳应运而生,这就是南华大学前身之一的衡阳矿冶工程学院。衡阳矿冶工程学院共招收培养采矿等专业学生2078人,绝大部分分配在当时的二机部所属各单位工作,为解决核工业急需人才作出了贡献。
    在新的历史时期,核工业面临“保军转民”的重大转变。以衡阳矿冶工程学院为前身的衡阳工学院应这一时代的呼唤在其原址上重新建立起来。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衡阳工学院更名为中南工学院。中南工学院坚守核类学科阵地,坚持为核服务,不断发展壮大。
2000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原中南工学院和原衡阳医学院合并组建成南华大学。新成立的南华大学秉承发展核特色、彰显核特色的理念,率先在全国高校中成立了核科学技术学院,更加重视核类学科专业的建设,不仅在财力物力上给予大力支持,而且在人才培养等方面更加突出适应核事业要求的勤勉务实、甘于奉献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坚持“德育首位”理念,把民族精神教育与国防教育、核工业精神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核工业精神教育四年不断线,对学生进行“报效祖国,献身核事业”的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学习、践行“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核工业奉献精神,引导学生到国防科技工业和核工业单位去建功立业,为国防科技事业,主要是核工业培养了1万余名以核为主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核工业走出低谷,迎来第二阶段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特色建设,构建核学科研究群
    南华大学适应核工业战略需求,适时调整和加强核类学科专业建设。传统特色学科铀矿开采得到加强,优势学科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特色更加鲜明,核科学与技术学科群和支撑学科群逐步完善。
铀矿开采于1959年创办,是我国唯一培养铀矿开采本科学历以上高级人才的专业。为满足铀矿床开采新工艺的特点,学校于1988年将铀矿地质、铀矿测量、铀矿开采、湿法冶金合并为矿物资源工程专业。2002年,原核六所溶浸室和采矿室并入本专业,为其发展提供了人才、设备、技术等的支持。该专业2005年获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05年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学科专业。
    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1984年创办初期为辐射防护专业,几经变更,1997年调整为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该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可以满足核工业的需要,也可以满足环保、医院和社会有关单位的需要。近年来,核工业发展迅速,尤其核电事业得到迅速发展。为了适应这些发展的需要,该专业的本科教学内容和教师科研方向加强了反应堆工程方面的内容及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强了核电站的辐射监测技术、运行安全和核测控设备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核技术及应用先后被评定为湖南省重点专业、重点建设学科、国防科工委重点建设专业。200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南华大学以核类相关学科为龙头,构建成了核科学与技术学科群和支撑学科群。经过近50年特别是合并建校6年来及并所4年来的建设与发展,南华大学建成了核技术及应用、采矿工程2个省级重点学科;发展了核工程与核技术等12个核类本科专业,以及采矿工程、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等硕士学位授予学科专业和核技术及应用、采矿工程等博士学位授予学科专业。现有的23个教学机构中,属于和涉及核的机构有10个,占40%。当前,南华大学正向教育部建议拟报核反应堆工程、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核技术、核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核物理等学科专业,努力打造成为我国培养核科学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
特色发展,提升核类学科建设整体水平
    进入21世纪,核工业迎来了发展的第二个春天。南华大学紧抓核工业加快发展新的历史机遇期,积极推进核类学科专业建设,努力提升核类学科建设整体水平。
核学科专业办学实力不断增强。
    为了彰显核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的特色,南华大学率先于2000年在全国高校成立核科学技术学院。2005年,又成立了南华大学核能经济管理研究中心、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校党委书记邹树梁任核能经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通过加大投入和加强建设,现学校主要用于核科学技术的教学科研用房达300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价值3600多万元,建有14个与核有关的教学科研实验室。校图书馆和有关学院图书室有核科技专业图书资料30多万册。建有核科学技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稳定的实习基地21个。
    核科技研究能力不断提升。
    学校围绕核测控与核分析技术、铀矿开采与核辐射防护、溶浸采矿等重点研究方向,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果,有许多项目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近年来,这些方向共承担973子课题、国防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等高级别课题61项,发表论文394篇,获科技成果奖74项,出版著作教材41部,获得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11项。
    服务国防科技事业活力不断迸发。
    南华大学与核工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源远流长。早在20世纪90年代,学校在大亚湾核电站办“核电站运行”专业成人函授大专班、“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函授本科班等,每年为中核建设集团培训项目经理。90年代以后,学校与核工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与密切。学校先后与中国核工业四〇四厂、五〇四厂签署了关于人才培养、科研协作的协议;2005年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及中国核建设集团公司分别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从而翻开了校企合作崭新的一页;2006年年初,学校组团深入西北中国核工业单位调研,寻求与其更加广阔的合作空间。
    风雨兼程,薪火相继,南华大学从1959年衡阳矿冶工程学院建立,历经衡阳工学院重建、1993年改名中南工学院,2000年合并组校,2002年与原核六所合并,从小到大,一步一个脚印,一直高举“核”旗帜,唱“核”歌,做“核”事,坚守为核事业服务的光荣使命。学校“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适应核工业发展需要,突出核特色,积极开展核科学研究,增强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目标。我们坚信——自强自立的南华人一定能在核类学科研究更高的领域、更广阔的空间,不断实现着中国核事业的更大发展,创造核事业的新辉煌。

责任编辑:chenqs

图说南华

视听南华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