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 页 -> 媒体南华 -> 正文

【大公报】圓夢——丁凱和他母親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1-09-20    作者:王成松    点击:     来源:大公报2011-9-19

   一個年滿29歲的年青人,從2002年至2011年連續十年參加高考,今年終於以高分考取夢寐以求的南華大學,就讀他最嚮往的核反應堆工程專業。

    他,就是遼寧省撫順市望花區的丁凱。

    一位在31歲時就離婚的母親,在下崗、打工、撿煤球、撿破爛、至今家徒四壁的環境中支持兒子考取大學。

    她,就是丁凱的母親李傑。

    於是,在2011年級新生軍訓的9月10日上午,我採訪了這一對母子。

 

  

(丁凱歷年高考的准考證)

  

(丁凱和母親在南華大學門口合影)

     一、 感天動地的母愛

    ——1988年,丁凱6歲時父母離異了,那時母親李傑31歲,在一家建築單位做油漆工,每月工資才50多元,入不敷出;住房是單位的簡易平房,才19.8平米,集廚房、臥室、澡堂、廁所等功能于一體,甚為不便。丁凱説,從1988年到2005年,這一時期他最煩躁的是:沒有個安靜的地方讀書,靜不下心。

    ——1996年,母親下崗後沒有工資,便到一家餐館去做洗碗工,每月300元收入。丁凱説,這一時期他最難過的是:母親為節省開支,每天只吃兩餐,或中午或晚上不吃飯。現在他還記得2003年高考前的一個深夜,他從學校自習回家,見母親餓得四肢發軟站不起來,癱坐在門檻上,他去攙扶她,不料她一直腰就大口大口地吐清水。原來母親餓極時喝水充饑,一動胃里的水就往外溢。丁凱淚水盈眶,他幫媽媽擦乾滿臉虛汗,説:“媽,你別再為我餓肚子了,今年要是再落榜,我明年就不考了,我出去打工賺錢,讓你吃飽穿暖。”“別説傻話!”母親把丁凱緊緊摟在懷里,淚水滴在他臉上,“好兒子,是我沒有能力,賺不到錢,讓你從小吃苦,營養不足,影響了你身體發育,媽媽有愧呀!以後我就是賣血、討飯,撿垃圾,做苦力,都要送你讀書,讓你考上大學,那時你和媽媽都不會餓肚子了。媽媽還要享你的福呢!”丁凱點點頭,淚水滑進嘴里,有點兒鹹。

    媽媽的話沒錯,那時家里確實窮,媽媽不僅要為丁凱的學費、生活費、車費等勞碌奔波,還要找人借錢為姥姥治病。丁凱讀高中那幾年從沒有吃飽過,老覺得肚子餓。那時他走讀,在學校吃中餐和晚餐,從未在食堂買過菜,每餐總是只打一份白飯,用家里帶去的鹹菜拌著吃——而且為了不讓同學看見他吃鹹菜,總是一個人悄悄跑到角落里吃飯,象“小偷”似的東躲西藏。有時連鹹菜也沒有,他就用開水泡飯吃。

    ——2007年開始,母親身體差,做事動作慢了,就不再打工,每天出去撿煤球,空時,丁凱也悄悄地去幫忙,多賺點錢養家,讓媽媽開心一點。

    ——2009年開始,母親外出撿破爛,丁凱想去幫忙,可母親不準,説是丁凱還年青,讓人看見丟臉。丁凱常悄悄躲在遠處,看著母親步履蹣跚的身影,不知不覺就流下淚來,兩隻手卻握成了拳頭:“媽,我不考上大學,就不是你的兒子”。

    ——2011年8月下旬,丁凱來南華大學報到的前幾天,母親為幫兒子籌集學費和車費,把早幾年丁凱打工賺錢買的一台彩電、一台冰箱、一張鐵架床和鋁制炊具賣了七百元,差一大截呢。母親為此長吁短嘆了好幾天。臨出門時,家里空蕩蕩的,丁凱既高興又傷感,他見母親穿著一件舊襯衫,説:“媽,我幫你到鄰居家借件新衣服吧。”媽媽讚賞地看著兒子,“好啊,到南華大學去,我應該打扮打扮,為我兒子增光彩呀!”

    這母子倆沒有料到:南華大學早在錄取丁凱時就關注到他;這個年青人29歲了還參加高考上大學,是憑什麼堅持下來的呢?丁凱超過當地二本錄取控制線33分,卻以第一志願報考遠在幾千里之外的南華大學,這其中是否有什麼特殊的因素呢?

    我感動起來,仔細打量著坐在眼前的母親:她身材單瘦,面露笑容,眼角上佈滿細而密的皺紋,説話輕而緩慢,聲調中跳蕩著走出艱難痛苦後的喜悅和滿足。可有誰知道,在她離婚後的23年中,為了兒子的大學夢,她失去了多少作為女人應有的歡樂和尊嚴?同時又承受了多少作為母親不應有的壓力和痛苦?我朝她笑笑,説:“李師傅,從你家的困難看,我不但要祝賀丁凱考上了大學,更要祝賀你考上了大學。”

    她連忙擺擺手:“謝謝,我哪能上大學?”丁凱卻連連點頭,親昵地挽住媽媽的胳膊,説:“媽,你別謙虛了,我這大學就是你幫我考的。媽,你為我考大學受別人的冷眼,聽別人的諷刺,受別人的氣,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我都知道呢。”

    母親輕輕地嘆口氣,偏過臉去,眼望窗外,沉默不語。幾縷金色的陽光映在她的面龐,我看見她的眼角淚光閃爍,消瘦的肩膀微微顫抖。

    ——這就是母親啊!她用23年的忍耐、期盼和犧牲把兒子送進大學,不僅僅是為了吃飽飯哪!

    二、 愈挫愈奮的追求

    我一直有個疑問:丁凱從2002年開始參加高考,先後6次上專科線、兩次上三本線、兩次上二本線,為什麼直至今年才上學讀書呢?這其中原因何在呢?

    丁凱從袋里拿出一疊紙片給我,“這是我十年來參加高招考試的准考證。不瞞你説,我想把它們保存下來,留給我的後代。”

    我非常震 驚:“這是你十年高考的准考證?一張不漏?”我把十張准考證攤在桌上,見每張准考證棱角分明,沒有皺折,乾乾淨淨,我輕輕撫摸著,像是翻動和觸摸令許多人自豪而又令許多人內疚的歷史。

    丁凱緩緩地敘述著:“其實,我讀小學時還算聰明,有一年市里組織小學數奧競賽,事先抽調骨 幹學生培訓,我沒參加,比賽前一天,老師叫我作替補隊員去比賽,結果參加培訓的人沒有一個得獎,我卻得了個優勝獎,算是出了點小名。但從讀高中開始,就有兩個問題阻礙了我,一是家里事多,我每天放學回家,看到媽媽身體差,忙里忙外,就幫忙做事,擠了學習時間,基礎沒打牢。二是沒有掌握復習自學、鞏固知識點的方法,很少在課後復習自學,即使學一學,也沒有什麼效果。2002年第一次高考落榜後,我才發現這兩個問題,可為時已晚。於是從2004年開始我就改變做法,一邊在外打工賺錢養家,一邊自學,我從高一開始復習,從沒間斷過,直到今年。”

    我明白過來:“丁凱,原來你堅持了七年自學,白天打工,晚上讀書,真是難得啊。你應該算是自學成才的典型。”

    他有點得意地笑笑:“是的,我這七年翻爛了幾十本參考書,讀過四百多本書,請教過上百個老師,弄懂了幾百個重點難題,覺得自己長高了,可你不知道,我搞了七年地下工作呢!”

    什麼“地下工作”?我疑惑不解。母親淺淺地一笑,説出原委:

    為了減輕丁凱日後沒考上大學的輿論壓力,留點退路,同時也是保持丁凱在困境中僅有的自尊,母子倆對外統一口徑:只説丁凱在外打工,忙著賺錢,不到三十歲不參加外面的活動,也不談戀愛,就這樣,丁凱白天在外邊工地上忙碌,晚上回家就關閉門窗,拉緊窗簾,裝成在家看電視的樣子,蒙蔽外人,儘量不與外人接觸。為此,她得罪了好心幫丁凱介紹女朋友的親戚,也使那些想找丁凱玩的同學産生了誤會,有的甚至説 “丁凱怪怪的,有神經病呢!”

    一旦遇到學習難題,丁凱就簡單化裝,跑到附近的石油化工大學門口去“蹲點”,等待下課後的大學生走出校門,向那些熱心腸的大學生請教。有時講課時間長了,丁凱還會給對方發點“講課費”。在這期間,有人勸過丁凱,甚至諷刺他:“憑你這樣的基礎和條件,想考上大學,那真是做夢呢!”每到這時,丁凱總是望著天上的雲彩,自己問自己:我是誰?我怎麼辦?算了吧,我不上大學,也可以生活下去……可是一回到家里,看到母親,他又堅強起來。

    苦心人,天不負,今年丁凱終於如願以償,那天他聽到南華大學的錄取信息後,好幾次特意跑到石油大學門口去,想找到那些曾經為他講解難題的“大學生老師”,向他們致謝。丁凱私下告訴我:在接到南華大學錄取通知書時,母子倆緊緊擁抱,喜極而泣,説了一個晚上的話。

    有一些同學、朋友打來電話祝賀:“丁凱啊,你這小子潛伏得好深哪,隱藏了七年,你是喬裝打扮考大學的余則成哪!”更有一些陌生人上門探訪:“丁凱,你是好樣的,我要我孩子來向你學習取經。”

    於是,我給丁凱提了個建議:你把這10張准考證珍藏起來,若干年後申請吉尼斯世界紀錄,很可能入選呢!至於理由,讓那些評委去提煉總結吧!

    ——因為至少:我們要理解丁凱在長達十年的備考中,經受了常人難以承受的思想鬥 爭、心理煎熬和感情壓抑?而這些,無疑會成為將來丁凱成才成長的精神催化劑!也會對那些一旦碰上困難就選擇放棄、逃避的年輕人有所啟迪。

    三、走進夢想的南華

    9月6日是南華大學迎新的日子。在江東火車站,丁凱和他母親剛下火車,就被當做“偶像”受到迎新學生的熱烈歡迎;他剛來到他就讀的核技術學院迎新點,學校學工部、學院領導就熱情地接待他和他的母親,並立即決定為他開通“綠色通道”,免收學費;還贈送他一套床上用品,還為他母親在校內安排了臨時住所併為她買好了返程火車票,還為他安排了勤工儉學崗位,有的老師送來了中秋節的月餅,有的同學主動帶他去參觀實驗室,去瞻仰張愛萍和王淦昌銅像……

    李傑告訴我説:“來到南華大學這幾天,我就像做夢,高興得幾個晚上沒睡覺呢。昨天,我領著丁凱在校園里走了兩個來回,這學校太好了,難怪丁凱十年前就吵著要報考南華大學。你不知道啊,2010年我丁凱也上了遼寧省的二本線,可以上其他二本學校讀書,可是他不去,也不服從專業調劑,説是非南華大學不讀,非核專業不讀,當時我氣得直跺腳,批評他也沒有用。”

“還有這回事呀?”我問丁凱,仔細打量著他:這是一個充滿朝氣、透著憨厚、沉穩端莊的年輕人,中等個子、身板結實,寬闊的額頭上閃現著過度思考的皺紋。他看人都是笑瞇瞇的,慈眉善目,過去的艱難歲月和辛勤勞作沒有在他身上留下什麼痕跡——無疑,這正是課堂和社會的雙重磨礪才使他認識人生的真諦,如此執著地追求知識,崇尚真理,走向過早的成熟。

    他朝我笑笑,點點頭,平靜地説:“事情是這樣的:2002年高考前夕,我看了一部《橫空出世》的電視連續劇,那裏面講的是中國研製原子彈、氫彈、核潛艇的故事,那裏面的人太偉大了,故事太感人了,張愛萍、錢學森、鄧稼先、王淦昌他們太愛國了,太無私了,我邊看邊流淚,從此就對核工業和核專業有了感情,對核潛艇、核導彈、核電站的神秘充滿了嚮往,就在心里發誓:將來一定要讀核專業。後來我在網上看到,南華大學是全國核類專業設置最齊全、辦學歷史悠久的學校,又位於江南,校園美麗,氣候也好,就下定決心要考進南華大學,要讀核專業,畢業後要到核工業單位去工作。”

    ——原來這就是力量源泉,就是夢的起點!我終於理解他十年高考進南華的堅忍和自信,也理解他母親含辛茹苦培育兒子的摯愛和堅強。

    他把目光轉向母親:“媽,這幾天你看到的、聽到的,證明我報考南華大學,沒選錯吧!”
 
    “是的,是的。”母親站在廣場中間,指著周圍的樓群、噴水池和綠化帶,説:“丁凱,這是好學校啊,你將來要報答這培養你的學校和老師喲。你現在是夢想成真了,可別驕傲啊!”

    我又一次細細地觀察眼前這位母親,油然而生敬意:別看她瘦瘦的、弱不禁風的樣子,可內心思想豐富真摯,對兒子的關愛和希 望,非常人所及。即使是家境富裕的母親,也許不會如此傾心而持久地關愛兒女。

    丁凱迎著母親的目光,沉思片刻,手挽著母親,緩緩走到南華主樓的台階上,挨著她的臉,説:“媽,你放心哪,我不會驕傲的,我還準備考核專業的研究生呢。你不信的話,我請王老師作證。”

    我又一次感動起來,忍不住拍拍他的肩膀,“丁凱呀,你又在做新的夢了,你要知道,這是給你媽媽增加負擔,得聽聽她的意見啊。”

    母親點點頭,她眼睛一亮,揚起眉宇,無聲地一笑,是那樣開朗,那樣舒心。

    ——我趕緊拿出相機,抓住這母子倆難得而珍貴的瞬間,拍下這張照片,是想告訴現在和未來的年輕朋友們:從普遍意義上説,雖然不推崇“十年高考上大學”的成才模式,但應傳承和弘揚這種愈挫愈奮、鍥而不捨的精神,或許,這正是我們克服安逸、消除浮躁、成就自我的原動力!同時也啟示我們:應該怎樣培育兒女,引導他們做夢,幫助他們圓夢,才是合格的母親呢!

    我緊握她和他的手:

    ——謝謝,你是好母親,祝願你晚年幸福;

    ——謝謝你,你是好兒子、好學生,期盼你走向新的成功!

责任编辑:代艳丽

图说南华

视听南华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