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体制革新
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中,充足的资金投入至关重要。必须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不断完善与之配套的资金投入体制机制,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提供坚实的物质支撑。
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中,要优化评价选拔机制,充分尊重拔尖创新人才的创新能力。要强调和突出原创导向、需求导向、市场导向,以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和选拔体系鼓励拔尖创新人才的创新研究。要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拔尖创新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动力。要关心和留意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学习与工作,在奖励、提升、表彰等各个方面切实考虑拔尖创新人才的现实需要,以更加完善健全的激励机制解决拔尖创新人才的“急难愁盼”。
落实高校主体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绝不能“等、靠、要”,而是必须强化高校的自主培养能力。要不断加强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自主权。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我国高校发展需要,适当给予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的自主招生和自主培养权,确保高校以更加科学、更加灵活的方式招收、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高校还要根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评价机制,以多维度、多层次、多要素的评价指标遴选、招收拔尖创新人才,并据此进行培养,衡量培养成效。
加强统筹协调
拔尖创新人才是关系到社会整体发展乃至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其培养是一项涉及教育、科技、产业等各方面要素的系统性工程。高质量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仅是政府部门和高校的主体责任,还是社会各界的应尽之责。因此,要秉持系统观念,高校、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方有效协同,形成高质量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最大合力。
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要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升到关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来,在全社会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宣传和引导工作。企业单位要积极与高校部门开展科研合作。通过校地共建产教联合培养基地、校企共建研发中心等合作方式,探索形成社会多元力量一体共建、高度贯通的培养体系。社会各界要形成支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正向舆论,营造支持人才、支持创新的社会环境。
注重链条融合
高质量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坚持以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思维推进培养各环节、各方面的链条式融合发展,在强化各个教育阶段的高度互动和上下联系的同时,注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横向架构,从而构建上下衔接、横向融通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格局。
一方面,打破人才培养的惯性思维,将高校与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等各学段教育紧密关联起来,使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及要求贯穿于不同学段的招生、教学、实践等各个方面。针对不同学段中具备创新潜力的学生,要积极探索出科学有效的培养模式,为其针对性地设置连贯化课程,确保其获得连贯化培养,形成顶尖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注重学科知识的综合学习和整合。事实证明,拔尖创新人才的显著优势之一在于具备强大的综合素质和健全的知识体系,特别是在多学科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辩证思维等。因而,要通过跨学科、学科交叉、学科贯通等方式,不断夯实拔尖创新人才的综合能力。
立足全球视野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时代,不同国家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愈加激烈。针对时代之变、世界之变和中国之变,拔尖创新人才越来越需要具备全球视野。以国际合作的新模式推进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既能够加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还能够在与世界各国的携手合作中为全人类的科技创新作出重要贡献。
具体而言,一是搭建全球学术交流与创新平台,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的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要主动打破学科体系与地域环境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限制,与世界各国一同打造共建共享、开放包容的学术环境,保障我国拔尖创新人才与世界顶尖创新人才的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二是加大国际化人才培养,积极开拓与世界一流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合作,培养优质的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三是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交流互鉴和国际共享,加快推进教师资源、教学资源、工具设施等各类教育资源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
(作者:贾振博,系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经济学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