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 页 -> 教育视点 -> 正文

【光明日报】大学与人生

发布时间:2022-09-06    作者:    点击: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陈先哲(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每年九月,都有大批的青年人进入大学,开始一段新的人生历程。尤其是我国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之后,大部分青年的人生都要与大学发生密切的关联。然而,可能很多人未曾认真地思考过:大学与我们人生的不同阶段到底有何种关联?大学又是如何因这种关联而保持基业长青的?

作为人生目标的大学

事实上,在很多人的人生之路刚刚开启之时,就与大学产生了重要的关联。千千万万的中小学生最早树立的人生奋斗目标常常是——进入理想的大学。因为在中小学阶段,学生离职业理想还太遥远,而且不确定性太大。所以,考上理想的大学往往成为中小学生最朴素的执念。当然,大学有很多种类型——综合型、应用型、职业技术型……大学的专业更是像万花筒——有的直接对接某种职业,有的则和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所以,每个幼小的心灵对于理想大学的憧憬也不一样,而林林总总的大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子们对于知识社会和未来人生的想象。对于中小学生们来说,这是一个憧憬着长大的漫长过程,是从有懵懂的理想目标到将其变为现实结果的漫长征程。理想大学寄托了他们“像鸟儿一样飞过高山”的雄心壮志和未来想象。尽管对不少孩子而言,读书实苦,但有了理想大学的人生目标,知识便像抹上了蜂蜜,散发出诱人的甜味。

今天,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时代过渡到大众化时代再进入普及化时代,学子们进入大学的机会在不断增加,入读大学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必经之路。如果说精英高等教育时代的大学是象牙塔,朦胧的神秘感增加了少年们对其美好的想象,那么进入普及化时代的大学更像服务站,加上社交网络时代的来临,信息的对称性大大增加,少年们对象牙塔的美好想象多少让位于与分数段和排位相对应的选择性纠结。但无论如何,对绝大多数孩子而言,等待的时间长度并没有改变,对理想大学的向往仍是照亮漫长奋斗岁月的灯塔。而且,理想大学与现实之间常常有着巨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和躁动的青春期叠加,产生了复杂的兴奋感、忐忑感和焦虑感……而作为人生目标的大学,在这个阶段就像一束光,始终予人“理想照进现实”的期盼。当然,对大学的期盼,除了追求学业进步实现自我价值,还蕴含着更丰富的内容:有的人渴望从农村走向城市,有的人渴望摆脱父母的束缚,有的人渴望遇见美好的爱情……作为人生中转站的大学,也让更多人拥有重新定义自己人生的可能性。

作为青春当下的大学

大学是古老的,但更是青春的。因为大学接纳了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在这里度过人生当中最充满青春活力和理想激情的时光。国家需求、大学使命、人生理想都在这里交汇,理想的大学应当让家国情怀在这里生根发芽,也应该让每个学生在这里遇见更好的自己。但现代社会加速的节奏常常使大学的入读体验陷入快餐主义的危机:年轻人们进入期待已久的大学,却在眼花缭乱的选择中不得不快速打卡体验,激情褪去后,却不知道大学应该怎么度过。因此,很有必要重思大学对于青春当下的意义:大学是孕育梦想之地,是云集青春之城,唯梦想与青春不可辜负!

进入大学,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是大学?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曾如此谈论大学的本质:大学是实施教育的机构,也是进行研究的机构。但大学之所以存在,主要原因并不在于仅仅向学生传播知识,也不在于仅向教师们提供研究的机会。大学存在的理由是,它使青年和老年人融为一体,对学术进行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从而在知识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大学确实传授知识,但它以充满想象力的方式传授知识。一所大学若不能发挥这种作用,它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时代的精神状况》中也谈及大学与青春的关系。他认为青年人扮演怎样的角色,是具有特征意义的。对民族和国家而言,青春是具有准备性的,被赋予了走向某种未来的可能的使命;但对于个体自身而言,青春应当获得一种自身的价值。所以,对于青年而言,大学是发掘其家国情怀和时代使命的理想之地;对于大学而言,青年能为大学提供更多新鲜而蓬勃的东西,青春本身就是一种创造的源泉。

基于对大学本质的认识,怀特海更进一步说道:“一所大学的理想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是力量;大学的目标是把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变为成人的力量。”所以,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与中学阶段应是明显不一样的。在中学里,学生通过艰苦的努力,先掌握特殊具体的事实,进而初步了解一般的概念,而在大学,他们应该从一般概念开始,进而研究如何将这些概念应用于具体的场合。大学生不应再用旧的态度重温旧的功课,在大学里,他们应该“站立起来并环顾周围”。大学真正有价值的教育是使学生透彻理解一些普遍的原理,这些原理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具体事例。大学的作用是使你超越细节去掌握原理,原理将会像明亮的日月一样长久保留在你的记忆中并灵活运用,而偶然需要的细节知识则可以在很多种参考书和互联网中查到。大学的作用应该是帮助学生以富有想象力的方式获取知识,如果这种充满想象力的探索能有效实现,会产生令人兴奋的环境氛围,知识在这种环境氛围中会发生变化。想象力的力量不仅仅来自教师和学生之间,更来自学生之间。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前院长罗索夫斯基便曾自豪地说道,他常在哈佛听说学生们从相互间学到的东西比从教师那里学到的东西还要多。大学因拥有了青春当下而充满活力,青年人因遇见大学而获得更多的人生财富——不但获得知识财富,更获得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为“追忆似水年华”的大学

大学毕业后,大部分人纷纷走上形形色色的职场,但并非就因此而中断了和大学的关联。此时很多人已经摆脱了教科书,扔掉了听课笔记,忘记了为考试而背熟的细节,但往往能在接受短暂的职场训练后便胜任工作,这正是因为其已在大学获得了适应各种不同工作需要的能力。良好的大学教育应该培养出这样的学生——既能很好地掌握某些知识原理,又能出色地做某些具体事情。普及化高等教育时代的大学与社会经济发展更加紧密相连,大学在青年和社会之间扮演着连接器的角色,培养一批又一批青年人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

所有大学毕业的人,都拥有了一个和大学重新连接的身份——校友。对于校友来说,大学是他们梦开始的地方,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对于大学而言,校友是大学连接社会、影响社会的重要资源和代言人。社会公众对大学的评价常常并不主要来自大学排行榜,更来自其身边的大学毕业生。而校友为母校捐赠、予社会回馈也是常事,“个人—大学—社会”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大学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若大学在学生就读期间未曾予其智识或温暖,在学生毕业后未曾予其牵挂或感召,很难想象哪个校友会心怀感恩并如此慷慨。因此,好的大学都非常重视校友工作。

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谢维和教授在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演讲中说道:对于校友而言,大学是储存青春的地方,我们可以在这里找到我们自己的青春,甚至可以重回青春。每个人能够读的大学数量毕竟有限,这也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其作为大学“顾客”的忠诚度。毕业10年、20年、30年、40年……校友们在大学的每次相聚与重逢都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有人怀念在大学遇见的爱情,有人遗憾在大学的擦肩而过,无论缘分还是遗憾,在追忆似水年华时都成了美妙的乐章。如今社会节奏快,不少人甚至刚刚告别大学校园便已开始怀旧。于是有人选择重回大学继续深造,而更多人只是梦回校园。无论是重回还是梦回大学,于毕业生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不管已经走了多远,都不要忘记为什么而出发。所以,一群平均年龄74岁的清华大学老校友们会挽起袖子合唱《少年》:“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为何归来仍是少年?因为,大学是很多人梦想启航的地方,心中有大学在,梦想之火不灭,那股少年气便仍在。少年气在,便能不忘初心,跨越山海,立功立业,立德立言,终偿夙愿。

加州大学前校长克拉克·科尔曾经做过一个统计,发现在1520年以前,全世界建立的组织中,现在仍然用同样的名字,以同样的方式做着同样事情的只剩下85个,这85个之中有70个都是大学。大学得以基业长青的秘诀,在于大学拓展了万千个体人生的宽度,同时也延长了大学生命的长度。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大学与每个人的人生历程更是高度相关。大学与万千人生的关联,搭起了大学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桥梁。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06日 15版)

责任编辑:新闻网管理员

图说南华

视听南华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