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笔者认为,“办好继续教育”是要求,“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是支撑,“大力提高国民素质”是目标。
高校举办继续教育可以推动高校更加开放,推动高校与社会进行交流、互动与沟通,也是对高校品牌一定的宣传与推广,是高校品牌形象在社会上进行延伸的一个渠道。针对高校如何开展继续教育,笔者有以下建议:
第一,充分考虑高校继续教育市场规律特点。高校继续教育市场本质上是一个商品市场,继续教育服务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要在市场上进行交换,除了考虑教育自身规律外,也需要充分考虑市场规律的特点。
一是高校继续教育要以课程设计为核心。高校继续教育学员选择到高校接受继续教育,最看重的是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课程设计是继续教育工作中最关键的商品。面向继续教育广阔的市场竞争,高校必须要有拿得出手、有竞争力的课程方能在市场中获得一定的市场地位。继续教育战线工作者在继续教育工作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课程设计来开展,重视思考继续教育学员的需求、想法和偏好。根据学员对象群体的差别,要差别化、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计,要培养、挑选出优质师资根据市场需要进行匹配。
二是高校继续教育的运行过程要采用市场运行模式。首先是在招生环节,就需要进行广告投放、品牌宣传、试听课程、开办论坛、网络营销、形象维护等方式来进行市场推广与招生,从而形成一定的品牌知名度、项目知名度等,制作精美宣传手册、宣传片等,考虑采用多种市场招生手段用以吸引学员;其次是在成本控制环节,需要进行收益与成本精确核算,形成精确的财务报表,精确地核算项目收益与成本才能保证项目长期、健康、可持续开展。
三是高校继续教育师资薪酬要进行市场核算。市场价格需要由市场决定,因此继续教育师资的薪酬需要由市场需求来测算。授课评价好、受欢迎程度高的教师则应获得高薪酬,而不能仅依照其资历、职称等进行一刀切。
四是高校继续教育领域从业人员薪酬要进行市场核算。继续教育因其市场属性,其人员薪酬必然需要与市场业绩挂钩,不能搞大锅饭、平均主义,只有充分考虑市场业绩,才能反过来促进继续教育品牌的发展,才能达到成本控制,效益最大化。
第二,整合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品牌资源。高校继续教育品牌是高校的公共产品,高校应该有专门部门负责进行继续教育的管理运行和发展规划,明确继续教育的时代定位与发展方向,形成高校内部统一有序的继续教育系统。高等学校需要建立一套资源整合机制,将各个办学单位之间及各课程研发团队、市场拓展团队、师资联系团队等进行充分整合,形成合力,全力打造高校继续教育品牌。
高校继续教育品牌管理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确定明确的发展指导思想、办学理念与价值取向,建立管办分离管理体制,制定细化管理办法,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切实保证继续教育的办学质量。
第三,通力打造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大平台”。高校继续教育系统是资源丰富、接触面广的对外综合平台。高校应充分利用继续教育系统,打造“继续教育大平台”,将继续教育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整合资源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功能所用,安排继续教育部门与高校组织部门、学生工作系统部门、科研管理部门等进行通力合作,在学生实习、学生就业、社会实践、课题申请、科技转化等方面发挥作用。
高校继续教育可以作为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平台。高校继续教育工作与社会接触面广、运行管理环节复杂,需要参与工作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全面,对参与工作相关人员来说是一个全面的锻炼机会。高校在继续教育的运行管理各环节当中,可以招募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作为学生助理,参与到继续教育的课程设计、市场招生、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等环节中,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进行勤工助学的锻炼平台。比如在教学管理环节,参与继续教育项目的学员来自五湖四海,高校可以考虑根据委托单位所在地,从在校本科生、研究生中招募相应生源地的学生。学生参与到市场招生与教学管理环节,在老师的指导下既锻炼了个人能力,同时也可以获得用来支持自身学业的报酬。
高校继续教育因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培训市场,对外联系广泛,可探讨在继续教育办学院系与地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洽谈合作过程中,为高校主动寻求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学生就业岗位、挂职干部锻炼机会、课题研究任务、科技成果转化机会等,将高校与地方合作的项目清单打包,由继续教育办学院系在市场招生洽谈中主动寻求项目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