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 页 -> 教育视点 -> 正文

【新华网】中外专家学者高峰对话:人文与科学的鸿沟能否弥合?

发布时间:2016-05-17    作者:    点击:     

上海5月16日电 5月13日至15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和欧洲科学院共同主办的“科学与人文的冲突与对话”国际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海内外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顶级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呈现了一场“超级大脑”之间碰撞的盛会,探讨了关于全球人文学科建设的困境、发展与未来。

此次会议是欧洲科学院与上海高校的首次合作。参会外方代表来自八个国家,多为欧洲科学院士或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方代表则以中国科学院院士或教育部长江学者为主。

 博雅教育:中外大学共同面临的缺失

 近年来,考虑到全球技术革新及经济利益的要求,政府对大学的经费资助一般都投放在自然科学领域,相比之下,人文学科遭到了轻视。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刘康认为,现代大学把人文社科从博雅教育(Liberal Arts)范围中剥离暴露了现代化发展的根本矛盾:科学技术的崛起与人文学科的衰落。

 自上世纪80年代起,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划分成了英美大学的内在张力与矛盾。在西方,虽然博雅教育下各专业领域之间并没有太严格的壁垒,但是表面的“和谐”掩盖不了人文和社会科学被轻视的事实。在中国,“liberal arts”(博雅教育)通常被翻译成文科,但人们却忘记了它科学性的一面。

博雅教育是这次研讨会的重要议题之一,就此学者们还探讨了科技类高校中人文学科的角色和博雅教育的功能、人文学科和博雅教育的重要性等议题。

跨学科研究:一个明确的解决方案 

如何才能弥补科学与人文之间的鸿沟?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特聘学者、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王宁认为,当代社会中,理论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无所不能,所向披靡。近十多年来“后人文主义”理论思潮在西方世界兴起,意味着过分强调人的作用的人文主义时期的终结。应该加强关于“数字人文”的交叉性研究,在两者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良性互动和互补关系。

欧洲科学院院士、丹麦奥胡斯大学教授斯文德·埃里克·拉森认为,眼下研究人员所面临的诸多复杂挑战已经超越了单一学科所涉及的领域,传统学科毕业生受到的专业教育跨度不够,高等教育体制需要顺势改变。跨学科研究成为一个不断重新思考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的过程,但仍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跨学科”术语的界定;二是如何突破现有学科壁垒,实现学科交叉和融合。

为了突破学科壁垒,合理发展学科交叉融合,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成立了人文艺术研究院,着眼于实现交大文科跨越式发展目标,搭建了文科创新平台,聚集高端人才,强调国际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创新型大学:重新审视大学的转型与管理

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研究性大学当如何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认为,未来人类社会将面临两大挑战,一是人与自然的冲突,二是文明的冲突。要想应对这两方面的挑战,研究型大学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并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世界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他提出,应该加快建设创新型大学并倡议创新型大学携手共建新型创新网络。

 在大学管理体制方面,欧洲科学院院士、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工商管理教授拉尔斯·英瓦尔基于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探讨了世界一流大学的管理。他指出,目前大学的管理越来越集中于董事会和校长,忽略了第三方对大学管理的影响。他以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例,重点讨论了大学董事会、大学校长和大学参议员三方互动的合作模式。

在为期三天的会议上,与会学者达成共识,认为人文学科发展被忽视,会造成人文精神的失落。建立中国自己的世界一流大学,人文学科应该大有作为。为了更为有效地进行中国与国际,尤其是目前占据主流的西方学界的平等对话和交流,中国应该尽快实现人文社会科学的院士制。据介绍,近年来,先后有王宁、何成洲、李零等人文社会科学著名学者分别当选为英国、欧洲和美国的科学院外籍院士。

责任编辑:彭晓敏

图说南华

视听南华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