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gaojiao.jyb.cn/gjsd/201504/t20150413_618858.html
每天早上六点,李仁亮都会马上从床上“弹”起来,匆匆赶往足球场,加入到飞翔早读队的早读中。飞翔早读队是由西南石油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的学生李仁亮组织成立的、以提升英语能力为目标的自组织。
近年来,随着微博、微信、QQ等自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大学生以此为交流平台,建立起了一种高校新型社会组织——“大学生自组织”。
据调查,像西南石油大学飞翔早读队这样的大学生自组织在该校还有很多。由于活动相对自由,同学们发挥的空间较大,大学生自组织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然而,缺乏规章制度、没有学校官方支持,也使得大学生自组织的发展磕磕绊绊。有些自组织成立之初风风火火,却依然逃不过“破产”的命运。
在高校大学生自组织蓬勃发展的现实背景下,高校管理者又该如何面对?是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灭,还是加强管理,引导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自组织发展迅速
据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项君对贵州省5所高校大学生自组织的调查,目前大学生自组织发展状况有三大特点:
一是覆盖面广。92.5%的大学生参加了不同类型的大学生自组织,其中参加两个以上大学生自组织的占89.3%。
二是大学生自组织规模不一。 50人以下的占39.3%,50至100人的占35.2%,100至200人的占15.1%,200人以上的占10.4%。
三是种类繁多。目前,高校大学生自
组织主要有“兴趣爱好类”、“专业学习类”、“交友交流类”、“兼职创业类”、“公益服务类”等五大类。调查结果表明,兴趣爱好类和交友交流类是目前大学生自组织活动类型中的主要类别。
项君表示,随着学校教育的普及与新兴媒介手段的发展,自组织成为当前大学生新的集结方式。
据西南石油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党委书记曾明友介绍,近两年,该院学生就自发建立了飞翔早读队、心动力读书会、石大微生活等5个大学生自组织,学生成员达到一千余人,已经形成了一支不容忽视的青年力量。
自由成长的平台
近日,一本名为《初晖》的大学生自办诗刊在西南石油大学的学生中传阅。诗刊是由该校一群大学生在2013年自发成立的大学生自组织“初晖诗社”编辑的刊物。
“不用交会费,可以相互指导写诗、分享生活心得,以诗会友,倍儿爽。”作为诗社的创始人,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3级电子商务专业的申海唐是一个诗歌爱好者。
说起创办诗社的经历,申海唐用“无奈之举”来概括。大一时,申海唐加入了学校的文学社,想在文学社“一展才华”,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一学期,文学社就组织了两次活动,一次是欢迎新会员大会,让新会员交会费,一次就是年终总结大会。”这让申海唐很是“郁闷”。
大一下学期,申海唐义无反顾地退了社团,与原来在文学社结识的一群志同道合的“诗友”成立了初晖诗社。如今一年过去了,诗社有100多名“小伙伴”,还出版了诗集,这让申海唐“挺意外”的。
说起大学生自组织对成员成长成才的帮助,西南石油大学跑步公园也毫不逊色。
据跑步公园现任会长贺永齐介绍,跑步公园经常组织成员参加马拉松赛、铁人三项世界杯赛等体育赛事,并取得不菲的成绩,成员在该校2014年的各项体育赛事中,共斩获9项冠军。
“大学生自组织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乃至高校发展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我们应该对其给予充分关注,努力发挥其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积极作用。”西南石油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党委副书记姚远说。
自组织发展遇到挑战
杨小强是四川某高校自组织Super Power(超能量)的负责人,Super Power 是一个以英语早读为主要形式的大学生自组织。“因为团队的进队要求很低,所以成员不断流失。”对此,杨小强感到很无力。
像Super Power这样的情况,在各高校大学生自组织里并不少见。“目前大学生自组织的发展还是处于初级阶段,要发展壮大还面临不少困难,主要表现在自身管理、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姚远主持了大学生自组织的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专门对大学生自组织的发展规律、引导机制等进行研究。
姚远解释说,大学生自组织对成员的管理不具有强制性,成员对自组织的义务也不具有必然性,这就对大学生自组织的管理提出了挑战。
据扬州大学广陵学院团委书记周超调查,大学生自组织对会员加入和退出没有严格的资格限制和管理规定,会员比较松散、流动性强,除了少数核心成员外,大部分会员可以凭个人意愿自由进入或退出该组织。
海南大学学生工作处的符成彦则表示,许多大学生自组织得以维系和壮大并不是由于其合理的架构,而是依赖于负责人的人格魅力和热情。“一旦后继者缺乏前任的能力和热情,大学生自组织很容易走向灭亡。”
除了自身管理因素之外,不被学校所认可,也是大学生自组织绕不开的一个现实困境。“由于没有合法身份,大学生自组织与传统学生社团相比,就显得先天不足。”姚远认为,大学生自组织要发展壮大,首先要解决的难题是如何获得学校的认可和支持,为自己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但在笔者调查中,不少大学生自组织对“转正”的立场却很坚决:宁愿不要身份,也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
“加入社团,就像绳子捆住手脚,不利于我们开展活动。”杨小强说。
前方最美风景在何处
在新媒体的催生下,大学生自组织在高校发展迅速,也因其开放性和自由度,而颇受大学生欢迎。一方面,大学生自组织作为高校传统大学生组织的有益补充,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锻炼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另一方面,大学生自组织如果引导不好,也会影响学校改革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党总支书记付琳表示,随着网络技术兴起,越来越多大学生自组织的活动触角、活动范围、参与人员远远超越了校园的范畴,与社会的融合程度更深、接触面更广。
“传统学生社团很难实现的跨校、跨区、跨市、跨省甚至跨国的交流互动方式,通过网络平台,大学生自组织很容易就能够实现。也因为如此,大学生自组织不可控的风险加大。”付琳说。
如何让大学生自组织既能发挥正能量,又能健康有序发展?不仅是大学生自组织自身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高校管理者必须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肯定大学生自组织在培养人才,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方面的作用,尊重同学们所取得的成果。”姚远认为,高校应当加大对大学生自组织的保护力度,不能让它们因为“非官方”就任其“胎死腹中”。
2014年11月,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首批16个大学生工作室建立,以“工作室”的形式,支持大学生自组织的发展。“工作室由学生担任主持人,学院只负责提供场地和一定的经费支持,也会根据工作室的意愿,帮他们聘请专业导师指导其开展日常工作和运营品牌活动,不会去干涉工作室的具体事务和日常工作。”覃吉春说。
覃吉春表示,大学生自组织虽然是脱离于官方的,但是并不代表我们就要放任其自由发展,给予其自由发展的空间的同时,还应当进行适当的干预。
付琳认为,对高校大学生自组织的管理应坚持宜“疏”不宜“堵”,宜“引”不宜“压”的原则。“一味地围追堵截、全面禁止大学生自组织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我们对于大学生自组织的态度只能是因势利导,疏通而不是堵截,引导大学生自组织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引导他们进行组织管理运行体系的自我完善。”(通讯员 曹正 范丹丹 周韵桐)
【链接】
大学生自组织是指没有正式在高校有关管理部门注册,大学生按照一定宗旨自发成立、自主发展、自我运作的非正式组织。它具有更自由松散,活动更隐蔽,网络化趋势强烈等鲜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