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 页 -> 教育视点 -> 正文

大学必修语文,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发布时间:2007-05-15    作者:佚名    点击:     来源:2007/05/14 08:53:00
合肥晚报近日,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随后,国内多所知名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多家学校把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


  大学必修语文,是对大学过分重视英语教育而忽视母语教育的修正,而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看,大学开设语文课的必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从新文化运动到现在,探索争论了近百年,对于“怎样培养人才”的问题,中国教育始终没有给出一个合格的答案。现今,中国父母培养孩子的唯一目标就是——上大学。在这根升学“指挥棒”下,应试教育泛滥成灾。可怕的是,在惯性的作用下,应试教育更波及到大学校园及社会,其表现为大学英语没过级就难就业;研究生录取,英语具有一票否决权;为职称晋升,多少在职人员苦读英语……


  大学肩负着“探索未知世界,传承社会文明”的职责,而大学教育应该是引导年轻心灵追求智性、激情和创造力,引导人性的充分实现和人格的健全发展。然而,事实是,在整个社会被金钱第一、专家至上、高速发展等急功近利的观念困扰下,国内众多大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专业,轻人文”的教育倾向,如大学语文在很多理工科教学大纲中惨遭“封杀”;许多教师在授课时,告诉学生信息社会需要什么,明码标注了知识的“现金价值”;而大学生也只需在完成一定的学习时间后便可机械地取得学位。赚取学分、通过考试、找个赚大钱的工作成了大学生在“大学工厂”里学习的唯一动机。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背英语单词远比看唐诗宋词来得实惠。他们读书的目的和理由是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效益”。这就好像成了被输入“追逐利益”程序的“智能机器”。


  国家与民族的振兴和崛起,仅仅依靠“智能机器”是远远不行的,关键还是要有高素质的“人才”来支撑。笔者以为,中国人汉语知识的强化学习阶段在小学到高中,大学则肩负着提升母语教育的使命,尤其是大学语文课程,理应当仁不让地在课表中占有一席之地。


  大凡有成就的炎黄子孙,在其领域拥有建树的同时,也都有着很好的汉语学问。如我国物理学界泰斗钱学森,不是艺术家,却写过一本《科学的艺术和艺术的科学》,提倡从事自然科学的人员要有艺术修养,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和杨振宁也都有很好的文化艺术修养。


  清华大学教务长潘光旦曾说过:“大学不仅仅是教人知识、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士,即能够转化和改良社会风气的人。”因此,大学首先要以超越实用性的长远眼光致力于文理融合的“通才教育”来培育人才,也就是人文素质的培养要跟上。眼下,培养人才的人文素质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人文气息浓郁的语文课程来学习、来培养。


  大学,肩负着提升母语教育、培育人才的使命。我为大学教育“返祖”叫好!


  

责任编辑:董正宇

图说南华

视听南华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