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北京传来喜讯,2006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评奖结果揭晓,我校廖基定老师指导的范成林、谭文志、肖湘等三名选手喜获甲组全国一等奖。这是我校自建校及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来获得的最好成绩!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由教育部高教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举办的。竞赛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数学建模和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竞赛题目不是抽象的数学难题,而是来源于工程技术和管理科学等方面经过简化的极富挑战性的问题,没有事先设定的标准答案,而留有较大的灵活性供参赛者发挥创造能力。数学建模竞赛的形式也与通常一支笔、一张纸、一个人完成的数学竞赛不同,它是开卷的通讯比赛,可以自由地收集资料、调查研究,随意使用计算机、软件和互联网,三名学生组成一队,团结合作、奋力攻关,在三天时间内,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完成一篇数学建模全过程的论文。这种方式与同学们将来工作时的情况相近,有利于培养勇于创新、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相互协调、团结合作的精神,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如果你注意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这项竞赛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
以“创新意识,团队精神,重在参与,公乎竞争”为宗旨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正在对高等院校的教育改革起着越来越大的推动作用,它不仅给数学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提供了崭新的思路,而且为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开辟了一项智力资源。许多参加过数学建模竞赛的同学都用“一次参赛,终身受益”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学说,“无论是在竞赛短短的72小时还是在赛前的学习中,我们都充分体验到了独立思考的乐趣、合作的愉悦和创业的艰辛,初次尝试了从事科学研究的苦涩与成功的欢乐,这一切都是在课堂中难以学到的。当最终那一本整洁的论文从打印机里缓缓输出时,每个人心中都感到一阵强烈的成就感。依靠自己的能力,成功地解决了一个工业、农业或是医学上的问题,对于每个参赛者真可以说是最好的奖励、也许我们的结果不全面、不准确,但是论文中闪烁着我们创新的思想、合作的结晶,而创新正是数模竞赛的精髓所在”。 几位即将毕业的同学提到数模竞赛时说,“参加这项活动是我们大学四年中最值得庆幸的事之一。有了这次经历,真正体会到我们这几年学到了什么,我们自己能干什么。有了这次的经历,我们会更早地由学生转变成一个工程技术人员,在不久的将来,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这次成绩的取得,一方面,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在学校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下拨专项经费支持竞赛活动,并且,在参赛其间,校党委书记邹树梁教授亲临竞赛现场巡视,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参赛师生;另一方面,教务处领导非常重视,指派专人负责竞赛活动,坚持专款专用,还邀请兄弟院校的专家前来传授参赛经验;此外,数理学院的领导和老师也非常重视,他们不畏寒暑,坚持为学生实行强化训练,大家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我校争得了莫大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