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白色长廊里,总能看到一个步履匆匆的身影——他是患者口中的“定心石”,是同事眼中的“急先锋”,更是用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医者大爱的共产党员唐简。从人工肝技术革新到感染学科跨越式发展,这位47岁的感染科专家以仁心仁术托起生命希望,用躬身力行书写新时代医者担当。
近日,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拟表彰对象公示,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大内科副主任、传染病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医师唐简凭借其卓越的医术、无私的奉献和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他的事迹激励着每一位医者不断前行。
深耕专业:破局攻坚拓新路
深耕感染病学科二十余载,唐简始终以技术创新为刃,劈开救治困局。

唐简带领团队攻坚临床痛点
2002年,唐简北上赴北京佑安医院学习人工肝技术,归来后率先在衡阳地区开展此项治疗。二十余年,他搭建起肝功能衰竭患者的“生命之桥”,共开展人工肝治疗2000余次,将肝功能衰竭患者死亡率从70%下降到了20%-30%。
面对传统救治模式的局限,他于2014年再度突破:赴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进修后,融合建筑学思维与感染防控理念,于2016年协助建立湖南省首个感染科ICU,创造“防治一体化”空间布局,十年间收治千余例危重肝病、结核患者,以极致利用的空间优化实现救治效率跃升。
2021年,不惑之年的他再次踏上求学之路,赴外学习介入治疗技术,帮助科室建立肝炎-肝硬化-肝癌全病程管理体系,为衡阳地区肝病患者提供全过程医疗服务。
在科研战场,他带领团队攻坚临床痛点。针对血浆短缺难题,他创新提出“半量血浆置换联合血浆吸附治疗肝衰竭患者”的疗法,通过精准计算血浆用量,使患者治疗等待时间极大缩短,为更早期的治疗抢得宝贵的时间,更好地改善肝衰竭患者的预后。目前他主持并参与湖南省自然基金4项,主持市厅级项目5项,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论文4篇。
医教相长:薪火相传育栋梁
作为南华大学的教师,唐简二十余年来一直坚持在教学一线,始终将医学火种传递视为己任,致力于培育具有仁心仁术的新一代医学人才。

唐简二十余年来一直坚持在教学一线
在2020年南华大学“开学第一课”网络课堂中,唐简以抗疫一线实况为教材,以“责任与担当”为主题,精心录制网络公开课,为医学生诠释了“生命至上”的职业内核,激发数千学子对职业价值的深刻认同。
在育人实践中,唐简恪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强调三大核心理念:坚守家国情怀的初心、锤炼严谨务实的作风、践行终身追求的理想价值。在此理念下他教学成果斐然:2011年至2014年三度获校级“优秀教师”称号,2011年摘得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十佳教学能手”及院级授课大赛一等奖,2012年主持南华大学教改课题,2017年承担省级卫计委课题,系统性推动医学教育模式创新。
勇挑重担:白衣执甲护苍生
二十年间三度逆行,唐简以白衣为甲构筑生命防线。
2003年,SARS疫情暴发的时候,唐简作为医院首位穿上隔离服的医生一直工作在第一线,用直面患者的勇气为团队注入信心,也为抗击疫情赢得了宝贵的时间。2012年,衡阳市暴发了手足口病疫情,他作为主要参与者协助儿科团队完成专科病房筹建,连续一个多月吃住在病房,困了就在值班室和衣而眠,从病房开设、隔离区的划分、治疗方案的讨论等实际问题,他都一一解决。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唐简又是第一个进入发热门诊工作的。从春节到元宵,从发热门诊到隔离病房,他始终冲锋在前。作为隔离病房医疗组长,他每天穿着密闭防护服查房,仔细诊察每个患者。
“我是医生我先上”“关键时刻老党员上”,这些话语与他胸前的党员徽章交相辉映。在工作间隙,唐简还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他深入衡阳多家幼儿园,开展“急救知识进校园”主题活动,手把手培训幼师急救技能,将守护生命的防线前移。
从青葱岁月到不惑之年,唐简用仁术攻克医学高峰,以仁心温暖万千患者。当问及何以保持如此持久的热情,他目光如炬:“只要患者需要,在医学之路上,我可以永远风华正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