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丁德馨:敬业奉献的“大先生”
丁德馨,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从教37年来,始终心系“国之大者”“省之大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耕耘在铀矿采冶教学科研的前沿阵地,建立了中国唯一完整的铀矿采冶学科体系,打造了一支高水平创新团队,培养了一大批科技创新人才,是科学家精神的模范践行者和潜心教书育人的高校教师楷模,是强核报国、矢志科研的铀矿采冶“拓荒牛”。2023年获评湖南省首届“新时代新雷锋”,颁奖词评价:“强核报国,擎火开荒。37年上下求索,压弯的身躯化作一把镐,凿开通向核心技术的路。师‘德’为范,洒满‘馨’香。”
2.欧阳纯萍:勤勉笃行的“芙蓉教学名师”
欧阳纯萍,中共党员,博士,计算机学院教授。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负责人,全国素质教育模范教师,湖南省课程思政教学名师。主持国家和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省教育规划课题、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等10余项。坚持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主讲的《计算机科学导论》获批为湖南省一流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软件工程科研写作》获批为湖南省研究生课程思政精品课程。指导研究生连续两届获得湖南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本科生在国家级学科竞赛中获奖30余项。2023年获评“湖南省芙蓉教学名师”。
3.宁顺艳:拔尖创新人才的引路人
宁顺艳,中共党员,博士,核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核化学与放射化学,涉及先进功能吸附材料开发、后处理过程中关键核素分离、医用同位素制备、稀贵金属分离提纯等。在韦悦周教授带领下,勇于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先后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项目。指导和联合培养11名硕士生、3名博士生从事科研工作,取得系列成果。指导的多名本科生在大学期间以第一作者或参与发表了多篇 SCI 论文,先后被保送到北京师范大学、中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知名院校深造;指导12名研究生顺利毕业,其中7名继续到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兰州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水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为国家源源不断输送核领域拔尖创新人才。
4.邓荣荣:倾心育人的青年导师
邓荣荣,中共党员,博士,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环境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管理等领域的研究,曾获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获评“芙蓉百岗明星”,湖南省首届“我最喜爱的青年教师”。近年来,培养的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CSSCI/SCI/SSCI论文21篇,1篇论文入选ESI全球前1%高被引论文与前1‰ 热点论文,获湖南省研究生创新论坛一等奖、获江苏省研究生学术论坛一等奖。毕业研究生1/3赴厦门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985高校攻读博士研究生,研究生张翱祥被河北大学经济学院邀请进行专场科研经验宣讲,研究生培育事迹被人民日报、新华网等主流媒体报导。
5.李莹莹:美育教育的践行者
李莹莹,中共党员,园林工程师,中国首位压花硕士研究生,松霖建筑与设计艺术学院教师,中国园艺学会压花分会秘书。坚持以花为媒,创建湖南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成为全国首个压花艺术科普基地;以花育人,提升美育与创造力,开设的《花卉艺术》广受学生欢迎,带领团队与多个高校、5A级风景名胜区达成植物科普及压花合作关系;以花馈世,芳泽润人间,与医疗相结合引出园艺疗法,与文学类专业相结合引申艺术表达形式,与经济类产业挂钩形成独特产品。2011年至今带领南华大学压花创新创业团队斩获国际国内奖项累积200余项,先后被湖南省文化厅、湖南省妇女联合会评为“优秀传统手工技艺传习者”“湖南省巾帼建功标兵”。
6.医教研协同育人:培养卓越医生,探索地方综合性大学医教研协同创新发展之路
衡阳医学院医教研协同创新教师团队坚持至诚报国做献身医学教育的示范者,守正创新做卓越医生培养的先行者,潜心研究做重大疾病研究的探索者,知行合一做人民健康守护的奉献者,探索出地方综合性大学医教研协同创新发展之路。主持和参与建设国家核医结合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临床重点专科、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心血管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大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特色专业、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和一流课程。2023年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7.课程育人:以本为本,以“学习革命”推动“质量革命”向纵深发展
学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双万计划”部署安排,坚持“以本为本”,以五类金课建设为抓手,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聚焦新时代人才高质量培养,出台一系列激励机制与配套政策,实施教育新技术与教学方式相融合、教学管理和机制政策相促进,不断推进一流课程建设与优秀应用案例的推广。实施课堂教学效果与课程建设质量一体化考核,以“学习革命”推动“质量革命”向纵深发展。2023年,新增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3门,新增门数和现有总数均列省属高校第二。目前,全校共建有国家级一流课程20门,省级一流课程108门,上线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48门。
8.学科竞赛育人:以赛促教促学,培育工科创新人才
电气工程学院坚持推进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创新方式方法,提升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竞争能力。经过培养和锻炼,建立一支政治素质优秀、教学品质出色、专业能力过硬的指导教师团队。结合教学实际和新能源、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机器人等热门产业技术,科学命题,提升学生针对现实工程问题进行电子设计与制作的综合能力。组织学生历经长达一年的培训,与来自多所高校的电子工程领域学生一起围绕赛题进行切磋,深化理论知识学习,促进将电子设计灵感转化为实际方案。在2023年“TI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全国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总成绩排名湖南赛区第一。通过以赛促教促学,一批学生保研至中国科学院大学、浙江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双一流”大学,一批学生进入英威腾、汇川等国内著名电子企业,成为核心技术骨干。
9.科教融合育人: 以德施教、以研促教,激发基层教学组织新活力
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全体教师把“立德”放在首位,以德施教,打造课程思政典范,团队教师在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竞赛、教学创新大赛、信息化教学竞赛等各类教学竞赛中获佳绩。教研室团队教师紧紧围绕健康中国建设的国之大者,聚焦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与防治,基础与临床结合,积极促进科研成果进教材、进实验,编著出版规划教材、实验系列教材和特色教材20余部,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湖南省优秀教研室的建设者,成为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创新者,成为高质量医学人才供给的贡献者,2023年获评“全国巾帼文明岗”。
10.劳动育人:“三个结合”打造劳动育人新模式
学校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决策部署,坚持抓好“三个结合”,着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增强劳动育人实效。一是抓好8学时劳动理论课与24学时课外劳动实践相结合;二是抓好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设立17个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和1200余个校内劳动实践岗位,实行教室保洁包干责任制和宿舍内务卫生整理责任制;三是抓好专业劳动与服务劳动相结合,打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临床见习实习、专业实习升级版,把创新能力纳入专业劳动考核体系。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服务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先后组织千余名学生到各类劳动基地开展墙画绘制、乡村水质检测、春耕农机维修保养等实践,助力乡村振兴。学校经验做法得到新华网、央视新闻客户端、湖南教育电视台等媒体报道,其中春耕农机维修保养活动登上《求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