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南华大学红湘校区东门,迎面而来的是宽阔的南华广场,强国路和惠民路分列广场南北两侧。如今已绿树成荫的这两条路,时刻提醒着校园里的人们,这所大学因何而生,为何而来,将何以往……
硬“核”强国,兴“医”惠民,为国计民生而建而强,65年来,这既是这所大学的初心,也是她的梦想。
初心如磐担使命
强国底气,因“核”而来。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中央作出了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1958年,在湖南衡阳砂岩型铀矿田中探明较丰富的铀矿藏量。为打破核垄断、核讹诈,为铀矿采冶及核工业培育高级专门人才,国家决定将中南矿冶学院相关系室迁至衡阳市西郊的卧虎山下,创办了衡阳矿冶工程学院,后更名为衡阳工学院和中南工学院。
惠民之本,“医”护健康。为“建立新中国自己的医学院校”,提高人民健康保障水平,加快医疗卫生教育事业发展,1958年,时任湖南省人民委员会文教办公室主任、中共湖南省委文教部部长的华国锋等奉命筹建衡阳医学院,选址衡阳市西郊衡宝公路旁边廖家湾一带。在湖南医学院、上海第一医学院的全力支持下,衡阳医学院于1958年9月为206名学生举办首届开学典礼。
彼时的卧虎山还是一片荒野之地,而对面的廖家湾也只有一片农舍、农田和池塘。立下愚公移山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一批又一批创校师生从北京、上海、长沙、南昌等大中城市及全国各地的厂矿、医院、学校汇集到衡阳,搭草棚、住农舍、点油灯,随身携带挖土、挑土工具,边上课读书,边与土方打交道,轮班劳动自建新校园。
在师生们不分昼夜的奋战中,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食堂建起来了,核工业建设和医疗卫生急需人才培养的新园地建起来了。如今,他们亲手建起来的核学楼和医学楼,巍然伫立于南华大学红湘校区东门两侧的制高点上,历经65周年风雨成为了学校地标性建筑,继续担负育人使命。
1962年,为适应我国第一批铀矿山相继投产的需要,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在南昌组建了中国核工业第六研究所的前身南昌矿业研究所。1969年由江西南昌迁往湖南衡阳。2002年,核六所并入南华大学。作为全国唯一的铀矿采冶技术研究所,核六所在铀矿山地质、铀矿开采、核辐射防护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两弹一艇”等作出了直接贡献。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曾经的荒山土岭、茅屋田舍变成了绿意葱茏、书香满室的美丽校园,这不仅仅是从0到1的突破,更是一份为国的理想和为民的情怀。
65年来,一代代南华人始终牢记为国家“两弹一星”、医疗卫生事业迫切需要专门人才而建,为服务“国计民生”而立的办学初心,始终坚持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与国家相谐振,栉风沐雨、薪火相传,谱写了一曲经久不息、日久弥响的“核医”乐章,凝聚成了“勤勉务实、甘于奉献、刚健自强、敢为人先”的南华精神。
面对历史的机遇和时代的挑战,全体南华人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统筹推进教育、人才、科技一体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南华特色的内涵发展之路。如今的南华大学已成为一所以工学、医学为主,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设有本科专业7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9种,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形成了鲜明的“核特色” “医品牌”和“环保优势”,成为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高校,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湖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弦歌不辍育人才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候,我庄严宣誓……”每年9月新生开学典礼上,全体医学生们举起右拳庄严宣誓。创办至今,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有62届医学生,入学宣誓仪式也开展了62年,培养了一批医学杰出人才和大批高级专门医学人才。
湖南中医药大学原校长、衡阳医学院1980级廖端芳回忆道:“在衡医本科学习的5年,是我人生中最有收获和最值得回忆的5年。”他遇上董来炜、杨永宗、韩建生等一批优秀教师,遇到了一批有远大理想、才艺多样、勤奋好学、团结互助的同学,掌握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并锻炼管理能力。基础医学院副院长谢巍至今仍记得就读时,那一张张由解剖学教研室韩建生老师手绘的解剖学插图。如今,这184张手绘插图已经印在《脑神经应用解剖学》一书中。在韩建生老师的影响下,时至今日,衡医的解剖学教学仍保留有板书画图的传统,这种朴素踏实的教学方式,不仅将解剖图及相关知识深深印在医学生脑海里,更是将衡医的精神与传统融入一代又一代南华学子的血脉。
南华大学将“两弹一星”精神、核工业精神贯穿教育全过程。在南华大学的核学楼,前有张爱萍铜像,后有王淦昌铜像,楼栋内外、校园里处处可见“两弹一星”精神、核工业精神的印记。2002年,学校成立全国首家“两弹一星”精神研究会,每年开展近百场活动。润物无声,风化于成。一代又一代南华学子秉承“两弹一星”精神,走出校园,走进部队、去往边疆、深入基层,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之花。1985级计算机专业校友、“大国工匠”“深海勇士”号总设计师胡震在海底10000米追梦,成为深海探秘者;2003级机械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项同学现任海军某舰舰长,带领战士劈波斩浪;2005级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高同学毕业后投身核能事业发展,现在负责“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建设工作;2010级电气工程专业校友、90后大学生村官向伟艺扎根乡村,成为全国人大代表。
“学校最重要目的就是培养一批又一批自立而又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生,我们将努力为学生学习、思考、研究创造更好的条件,致力于帮助他们培养兴趣,树立理想,为他们人尽其才打好基础!”南华大学校长张灼华表示。
为强化“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南华大学筹措社会资金,在全国首创免费医学生计划,全额免除50%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鼓励立志治病救人的学子无忧学医。就读期间,引入竞争机制,一学年一考评,动态推行免费医学生计划,使入选者始终保持适度的“竞争张力”,激励大家发愤图强,学好医学本领。
“相对于5年制医学生,我们是6年制还有双导师。除了学习医学知识,我们还要学习《数据结构》《数据仓库》《大数据平台及编程实践》等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课程。”南华大学2020级“医+X”班的姜茗岚说道。她原为机械工程学院学生,结合自身兴趣认真思考职业规划后,在大一第二学期申请转专业,并如愿学医。“医+X”班全称为“医+X”新医科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实验班,“医”指的是医科,“X”指的是其他学科。目前,学校正利用工医结合、文理交融的师资力量,培养“学科交叉、服务临床、注重创新、引领发展”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为加强紧缺行业核产业人才培养,助力新时代核工业事业高质量发展,南华大学创新核人才培养模式,于2023年在全国率先推出核产业特岗订单定向班,与中核集团有关成员单位开展联合订单式培养核产业专门人才,首批480名学生已经入校。
65年来,南华大学培养了核工业系统约1/3的技术和管理骨干,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三次授予南华大学“核工业人才培养突出贡献奖”,被誉为“核工业人才的摇篮”;与此同时,南华大学还培养了湖南省医疗卫生单位中60%以上的院领导、科室主任和业务骨干,是健康湖南建设的主力军。65年来,南华大学培养的30余万毕业生广泛分布在国防工业、核工业、卫生与健康、环境保护、装备制造、经济管理等行业,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时代新征程,南华大学坚持以本为本,不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医教研协同创新改革取得新成效,46个专业入选国家、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7个专业通过专业认证(评估),获批国家“核医结合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地方综合性大学临床医学人才‘特色’培养改革与实践”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入选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2021年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成为全国三所“双金”高校之一,本科生相继获玛丽∙居里奖学金、入选德国“洪堡学者”计划。
砥砺深耕攀高峰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时不我待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努力把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制造业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南华大学科研人员始终坚持聚焦国家需要,瞄准科技前沿,在核工业、医学等领域砥砺深耕,勇攀高峰,破解一道道“卡脖子”难题。
天然铀是“核工业粮食”。面对我国铀矿储量大,但品位低,且多为中小型矿床特殊铀矿资源禀赋现状,如何实现低品位铀矿资源的高效绿色开发,确保“核工业粮食”安全,是南华大学丁德馨教授经常思考的问题。37年来,丁德馨牵头先后攻克“铀矿堆浸高效喷淋系统”“铀矿采冶污染场地生物修复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多次获得国防科学技术奖、湖南省技术发明奖、湖南省科技进步奖,成为名副其实的“核工业粮食安全”的捍卫者。丁德馨说:“我的科研方向就是国家需要什么就搞什么,带着团队冲锋,保障国家需求。”
氡是地球上一种无色无味无处不在的放射性气体,已成为仅次于吸烟的第二大致肺癌因素,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19种主要致癌物质之一,也是我国规范控制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的5种室内环境污染物之一。今年86岁的老教授丘寿康依然每天去氡实验室上班,从1959年至今,六十多年来,他一直在进行核防护领域的研究,他牵头成立的氡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是国家唯一授权的氡及其子体专项计量检定实验室,用他的话说:“一辈子都在跟氡作斗争!”近年来,氡实验室的带头人肖德涛教授团队多年来潜心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氡测量与防控关键技术,解决氡测量技术中一系列“测不了”和“测不准”的瓶颈问题。2023年2月,肖德涛教授团队成功签署科研成果转化合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单笔交易签约金额千万级突破。
2021年12月10日,由刘列教授领衔的南华大学激光应用创新研究院与武汉锐科激光等单位联合研制的我国首台100千瓦超高功率工业光纤激光器在南华大学启用。该激光器是中国目前最大功率的工业光纤激光器,也是全球第二大功率的工业激光器。其在先进制造、航空航天、医疗设备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尤其是在放射环境下核设施的退役拆除、核污染器件的表面去污、复杂地质条件下矿山救援等方面得到更广泛应用。在研制过程中,南华大学提供可扩展的模块化设计方案,参与超大功率合束器的设计,研发超大功率的激光输出头,解决多项激光器研制的“卡脖子”技术。该激光器的启用入选2021中国光学领域十大社会影响力事件。
肝癌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发病隐秘,已成为人类卫生健康的一个重要负担,早诊早治是提高患者生存的关键。2022年2月,南华大学曹德良教授团队经过30余年深耕,成功研制新型原发性肝癌诊断试剂盒《醛酮还原酶1B10测定试剂盒(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并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三类诊断试剂注册批文。这是中国第一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肝癌诊断试剂盒,也是全球首个基于醛酮还原酶1B10(AKR1B10)的肝癌诊断产品,为肝癌的早诊早治提供了更多可能。在AKR1B10研究领域,曹德良教授还获得了4项发明专利,发表31篇高水平SCI论文,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
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健康需要解决真问题,一批批南华人不断投身有组织科研,为科教强国贡献南华智慧与力量。
王福俤教授在全球首次提出“铁科学(Ferrology)”学科新理念,在铁代谢机制、细胞铁死亡与器官损伤领域获得系列重大突破性成果。吴移谋教授团队完成的“梅毒螺旋体的致病机制研究与转化应用”被授予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何卫民教授领衔的“氮杂环化合物清洁合成”创新团队在氮杂环化合物清洁合成方法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Green Chemistry》上连续发表两篇封面论文,其中一篇论文被《Chines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以Highlight的形式全文报道推荐,并入选ESI前1‰热点论文及ESI前1%高被引论文。瞿小旺教授团队,联合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李义平与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王佑春等团队合作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发表最新的研究成果“SARS-CoV-2 spike-specific TFH cells exhibit unique responses in infected and vaccinated individuals”(新冠特异性滤泡辅助性T细胞在自然感染和疫苗免疫人群中发挥独特应答作用),对新冠病毒长效疫苗的研发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冯永教授领衔的“遗传性耳聋基础与临床研究”创新团队长期围绕遗传性耳聋开展基础与临床研究,创建“梯级遗传分析法”,先后发现4个耳聋新基因,是国内发现耳聋新基因数目最多的团队。韦悦周教授团队成功开发的几种环境友好性负载型生物质复合吸附材料,突破离子交换树脂等传统吸附材料的吸附速度慢、吸附容量低和水力学性能差等瓶颈问题,有望显著提高去除效率并减少二次废物产生量,简化污染水处理体系,解决放射性污染水及重金属废水治理的难题。旷三平教授重磅学术成果《历史唯物主义的未来性向度》在《中国社会科学》首篇刊发,在我国哲学研究领域产生了强烈反响。张彩平教授撰写的《基于资源价值流的企业碳绩效评价体系研究》获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就在最近,美国斯坦福大学联合国际权威学术出版社爱思唯尔发布《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23》,学校16人入选所在学科综合影响力世界前2%名单。
“坚持服务‘四个面向’,坚持服务‘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把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支撑,牢固树立‘创新制度、重视人才、做强平台、突出实效、做出贡献’的战略思维,改革体制机制,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十四五’期间科研总经费突破10 亿元,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和国家科技成果奖和国家级优秀社科研究成果奖的突破。”写在《南华大学“十四五”规划纲要》里的这段文字是规划,是动力,更是承诺和责任。
奋楫笃行向一流
在20世纪80—90年代,核工业经历了军转民和各项改革深化的过程,与核工业紧密联系的一些高校因此受到冲击,核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陷入低迷期。南华大学始终坚持核特色不动摇,坚守在核工业阵地,坚持为核工业人才培养不断档,坚持核科学研究不断线,坚持为核工业服务初心不改变,经过持续不断的艰苦奋斗,为我国核工业建成唯一培养铀矿采冶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学科体系,成为国内核本科专业最齐全、本科生规模最大、培养层次完整的高校,具有覆盖整个核燃料循环产业链的核类特色学群,全部核类专业均通过工程教育认证。
“经过65年的积累,我们学科办学历史久、平台优、层次全、师资强,我们有能力和信心赢。”2022年11月,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答辩现场,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科带头人于涛充满信心。这次答辩,南华大学与近十所世界一流大学同台竞争,最后成功获批“先进核能技术设计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目前,实验室已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现有设计、运行、维护、退役研究四个方向,可以解决未来先进核能技术装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核心难题。“强基铸魂博学慎思研国器,壮志凌云森天海曙誉核魂”的牌匾挂在墙上,格外醒目。
学科建设要突破,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学科带头人是关键。学校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自2019年学校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以来,新增国家级、省部级高层次人才132人,博士学位教师从596人增加到1332人。获得省属高校第一个国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一大批青年人才脱颖而出,一大批成果相继涌现,形成人才“南华现象”。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湖南日报等媒体竞相报道学校人才强校战略成效和经验。
零点时分南华大学校园内,医研楼、科创楼、英才楼、军工楼等依旧灯火通明。大楼内,各实验平台宽敞明亮,实验设备嗡嗡运转,奋战其间的师生们忙碌而有序,早已忘记了时间……
科创楼一楼,毕磊正在指导2020级环境⼯程专业本科生周睿进行质子导体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新阴极的测试与研发。在毕磊的指导下,周睿发表多篇高水平文章,今年已成功推免一流大学。2020年,此前在日本国家材料研究所(NIMS)和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KAUST)工作多年的毕磊来到南华大学。来校之后,他申请并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10篇论文被选为期刊的封面论文,12篇文章入选ESI前1%高被引论文,获得3项发明专利,连续三年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英才楼内,全新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儿科罕见病实验室已经启动运行。无论清晨抑或是深夜,实验室随处可见科研人员、学生忙碌的身影。实验室主任夏昆教授表示,实验室将以儿科罕见病发病机制研究为主要着力点,推动儿科罕见病新药、新诊疗技术的临床应用,提高诊断水平,提升治疗效果,把实验室打造成我国儿科罕见病领域的重要研究基地,更好地服务健康中国战略。
筑巢引凤,活力迸发。南华大学始终坚持以全球视野引育人才、推动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创新条件和环境。高层次人才与平台建设的双向奔赴与融合,在人才项目申报、科研立项、高水平论文发表、社会影响等方面成果显著,催生学校学科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核科学与技术入选“世界一流培育学科”,安全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得到部省重点支持。临床医学、化学、工程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学科等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辐射-线粒体与人类重大疾病”实验室成为部省共建重点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核设施退役治理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建筑环境气载污染物治理与放射性防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核燃料循环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等80余个科技创新平台在服务国家重要战略和湖南“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南华大学党委书记高山表示,学校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始终牢记服务国计民生办学初心,努力打造好的班子、坚持好的理念、运用好的方法、形成好的习惯,紧紧抓住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这一关键支撑,挺膺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任务,奋力谱写建设新时代高水平大学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