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 页 -> 南华要闻 -> 正文

建设精干有特色的人文社科学科体系

学校人文社科座谈会引发热烈反响

发布时间:2022-03-27    作者:整理/邹国球    点击:     

3月24日,我校人文社科发展座谈会召开。校党委书记高山出席并强调,没有高水平人文社科的支撑和保障,就没有一流人才的培养;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繁荣人文社科的指示精神为指引,建设精干、有特色的人文社科学科体系,为学校一流人才培养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会议在教职员工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将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关于人文社科繁荣发展的决策部署,坚持顶层设计和重点突破,坚持继承传统和创新发展,坚持呼应时代和服务国家,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斗姿态,加快发展高水平人文社科,为建设新时代高水平大学提供坚强保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顶层设计重点突破谱写人文社科繁荣发展新局

学校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聚焦新时代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与实践命题,加强顶层设计,坚持聚人才、凝特色、求突破,大力引育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积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活动,重点培育重大科研项目、高级别成果奖,构建更加符合人文社科发展规律的学术生态,推动我校人文社科全面振兴。

“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之场所,不仅仅是普及科学精神,更应注重人文精神的浇灌,没有人文精神照耀的大学是灵魂缺失的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李乐表示,“十四五”时期,学校将深入推进医科腾飞计划、工科振兴计划和人文社科繁荣计划,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目前实施的核医交叉学科发展为学校一流学科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人文社科应融入其中并发挥重要作用。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科研部副部长詹晶表示,近年来,我校人文社科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旷三平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首刊学术论文,张彩平教授学术专著获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提升了学校人文社科影响力。但是,对标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仍然差距较远。我们要结合人文社科的学科特点,进一步健全人才引育机制,建立国家基金项目和高级别社科研究成果奖培育机制,完善科研平台管理机制,优化学术评价机制,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把学校党委的重托和支持转化为奋斗的磅礴力量,谱写人文社科繁荣发展新局面。

继承传统、创新发展,打造南华特色人文社科品牌

在长期办学历程中,学校人文社科积淀了良好的发展基础,目前拥有5个人文社科类学院,涉及6个学科门类,7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文科类本科专业。“十四五”时期,学校将继承传统,充分挖掘人文社科自身优势,创新发展,打造具有南华特色的人文社科品牌。

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张彩平教授表示,学院共有工商管理、会计学、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多个省一流建设专业,具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希望学校加强组织领导、汇聚高端人才、出台鼓励措施、激发教师热情,力争把省一流建设专业建设成为国家一流专业,并推动相关学科繁荣发展。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黄秋生认为,马院是全国行业特色数字马院建设中心、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研究会会长单位,具备了较好的升级条件,“十四五”时期,学院将根据学校部署,积极实施人才强院举措,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重点培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点,积累高水平研究成果,力争成为学校人文社科发展的排头兵。

呼应时代、服务国家,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南华贡献

63年来,学校人文社科为服务“国计民生”而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为国家及地方培养输送了近30万名各类高素质专门人才。在新征程中,学校人文社科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输送更多优秀人才,创新更多科技成果,做出南华应有的贡献。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我们需要科学家,但更需要科学家精神。”政策研究室主任曾长虹认为,技术创新或者破解“卡脖子”问题,更重要的是具备高尚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而这种精神和意志往往离不开人文社会科学的薰陶,没有良好而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传统,就不可能有自然科学的卓越成就。

“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何小英表示,人文社科要为国家和人民服务,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扎根中国大地,呼应时代的问题、回答中国的问题,这是国家和人民的期望。学校人文社科师生要为实现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责任编辑:代艳丽

图说南华

视听南华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