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 页 -> 南华要闻 -> 正文

建筑环境与热能工程教研室:扬团结风帆 奏创新凯歌

发布时间:2013-01-19    作者:刘红利 / 学生记者 莫叶 赵荣荣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南华大学建筑环境与热能工程教研室成立于1984年, 1985年开始招收“暖通空调”专业本科生,在国内属“新8校”(80年代之前国内仅有8所高校开办此专业)。1999年专业更名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2012年专业更名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2000年获“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被评为湖南省重点专业,2009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被评为湖南省特色专业,2010年获研究生推免资格。同年,建筑环境与热能工程教研室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研室。该教研室班子团结和谐,富有创新精神,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制度和通畅灵活的团队沟通新机制。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教研室集体及个人在教学和科研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凝聚师资力量 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教学平台
   多年来,建筑环境与热能工程教研室秉承青年教师“过三关”的传统,提高了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稳定和培养了一批青年骨干教师。为了帮助青年教师过“教学关”,该教研室建立了青年教师成长导师负责制,每位青年教师均配备专门的资深教师进行对口帮助;为了帮助青年教师过“科研关”,该教研室要求青年教师一律担任研究生副导师,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协助指导培养研究生;为了帮助青年教师过“工程关”,该教研室要求每位青年教师至少担任一届班主任并承担至少三届学生实习带队任务,与学生一起在实习基地接受锻炼,并进行严格考核。这一系列措施都完善了青年教师的培养机制。目前,该教研室有教师16人,其中教授(研究员)6人,副教授(高级实验师)7人,具有博士学位者和在读博士生7人,硕士生导师9人;1人为湖南省高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3人获湖南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人获湖南省青年教师教学能手;6人分别获得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全国注册设备工程师资格、国家注册安全评价工程师资格。由此构成了一支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整个团队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合理,整体素质较高。该教研室教师主要承担了本专业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不同层次学生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以及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60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近年来,该教研室教师主要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各级科研课题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检索收录40余篇,主编出版教材10余部,荣获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10余项,承担各级教研教改课题20余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教研室在非省会城市地方高校工科专业产学研相结合的特色发展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实践,对非中心城市地方高校工科教育资源整合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有特色的教研教改方向。其研究成果丰富了高等教育发展理论,成果的推广实施对引导非中心城市地方高校发展合理定位、培育后发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以及促进产学研结合、创新工程教育模式,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该教研室与衡阳三力高科技开发公司合作组建了“南华大学空调与热能利用研究所”、“工艺风力与湿能技术”湖南省首批产学研示范基地,并与省内外其他科研单位、大型企业合作培养研究生,这些措施为培养青年教师、提高教学实践水平、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与此同时,建筑环境与热能工程教研室还是“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城建环境与节能”湖南省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和科研平台的重要支撑单位,为本科生、研究生实践教学提供了高层次平台保障。
                                                        学科交叉与实践创新双管齐下 人才培养显特色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是核工业培养“核通风空气净化与辐射防护”专业技术人才的基地。该教研室教师来自不同的学科专业,他们的科研课题中有很大一部分涉及核工业相关知识;他们在教学中不断发挥学校在核工程领域的历史、行业积淀优势,在本科生、研究生教学中开设了核工程技术、核工业建筑概论、辐射防护学等相关课程,课程设置不断彰显“核特色”,拓展了毕业生的就业空间。
       在实践教学方面,该教研室教师采用“4+X”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延长生产实习时间并实行“4+X”教学模式,即除完成4年培养方案规定的教学任务外,利用假期和周末安排学生在相关企业、产学研合作基地、实习基地进行X周的工程实践训练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实践训练的时间和内容实行弹性管理和考核,兼顾理论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计划和企业生产的具体情况,确定实践训练的周数。实践训练考核以企业指导老师为主导,以提高工程应用能力为目标。同时,该教研室的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实行团队指导,兼顾教师的不同专业背景、工程背景,成立3个毕业设计指导团队,团队吸收产学研合作基地、实习基地等相关单位资深工程师参加,实现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多样化,考核管理弹性化。这种模式缓解了毕业生考研、求职与实习和毕业设计在考核管理上的矛盾和冲突,拓展了毕业设计(论文)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避免了个别教师负责指导模式下教师知识结构欠缺对指导工作的局限,可以兼顾师生双方的兴趣和优势,扬长避短、教学相长。
      历经20余年的发展积淀,教研室形成了以人为本、和而不同的团队文化。团队成员多样化的学缘和工程背景形成了层次完善、风格多样的团队;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丰富了学科、专业的发展思路和教学、科研特色;以人为本、和而不同的团队理念营造了和谐互补、团结互助的氛围,形成了开拓创新、尊重个性、教学相长、不拘一格育人才的局面,也为该教研室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责任编辑:刘红利

图说南华

视听南华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