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南华大学雨母校区校园,树木成行,花草茂盛,池水荡漾,环湖景观自建的循环水系相映成趣,犹如一篇人与大自然共同创作的散文诗,含蓄而富有活力。几年前,这里还是片荒丘,如今发展已是欣欣向荣。
2009年11月26日,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同意“南华大学新校区建设”立项。
2010年10月29日,签订一期征地协议,在蒸湘区雨母山乡二塘村征地887.2亩。
2010年至2015年,“南华大学新校区建设项目”相继被列入省、市重点建设项目。
2011年9月,雨母校区控规用地1600亩,总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修建性详细规划获得审批通过。
2012年5月30日,签订二期征地协议,在蒸湘区雨母山乡二塘村二期征地156.8亩,加上学校一期征购的887.2亩和原湖大分校划转的198亩土地,雨母校区现有土地面积共1242亩。
2012年9月,船山学院等5个学院新生正式入住雨母校区。
2012年10月,雨母校区现代化学生公寓、现代化新建学生公寓B栋、环形主干道路、逸夫科技馆全面投入使用。
2013年9月,城市建设学院等9个学院5000余名新生入住雨母校区。
2014年12月,雨母校区西北角的三家化工厂关停。
2014年10月31日,雨母校区现代化的新建食堂正式开餐……
一串串数字记录着雨母校区建设发展的点点滴滴;每一次改变,都意味着雨母校区建设发展的稳步推进。两千多个日夜,从校址的选取勘探到征地、拆迁、动工;从主体工程建设到师生陆续进校入住,经历了多少困难,耗费了多少心神,投入了多少精力。腾飞的雨母校区装载着南华师生的共同梦想,正在努力前行。
勇立潮头谱新篇
南华大学是衡阳的最高学府,是衡阳市对外学术、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学校“核特色、医品牌、环保底蕴”学科办学在社会各界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对提高衡阳的知名度,推动衡阳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于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层次的不断提升,南华大学老校区教学、科研的可用建筑用地已经饱和,教学用地不足严重制约着学校的长远发展。学校领导勇立潮头谱新篇,果敢决策,务实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广泛征求意见,先后奔赴兄弟院校取经,积极向省市各级领导汇报、出面协商,决定在衡阳市蒸湘区雨母山乡二塘村新征地1044亩连同整体划给学校的原湖南工学院西校区198.2亩土地(共计1242.2亩)建设新校区。新校区的建设关系着学校的长远发展,牵动了学校领导、社会各界及师生员工的心。
为了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南华大学根据湖南省委、省政府建设教育强省的战略,结合衡阳市城市建设规划,高水平规划、高起点设计,将雨母校区建设成具有国际水准和民族特色的生态人文校园。校党委书记邹树梁、校长文格波多次强调,要将南华大学新校区建设成为建筑与生态空间最大融合、具有生态校园景观特色、体现出“山林在校中,校在山林中”的现代书院效果。
湖南省委、省政府领导郭开朗、李友志,衡阳市委三任书记、市长,市政协主席等各级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支持雨母校区建设,并亲临建设一线现场办公,为雨母校区建设办实事、解难题,有力推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010年4月16日,时任衡阳市委书记张文雄现场察看南华大学新校区建设,并组织各方负责人以座谈会的方式为这一项目建设深谋远虑,要求以战略性的举措建好南华大学新校区。
2011年10月27日,湖南省重点办副主任彭小沙冒雨视察了南华大学雨母校区工程项目建设情况。
2013年7月30日,衡阳市委副书记邓群策带领衡阳市各局负责人、蒸湘区、衡南县等负责同志和领导实地察看雨母校区征地拆迁及工程项目建设情况、听取工作汇报,现场研究解决雨母校区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2013年10月16日,衡阳市委书记李亿龙、市长周海兵带领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成员莅临南华大学雨母校区视察工作,了解雨母校区工程建设进展情况。
2014年11月12日,湖南省副省长李友志一行来南华大学新校区视察,要求南华大学力争将新校区打造成全国一流校园。
2015年4月17日,湖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郭开朗深入南华大学雨母校区调研,对雨母校区建设工作进行了充分肯定,表示继续关心支持南华大学雨母校区建设和发展。
殚精竭虑谋发展
宏伟目标不是一蹴而就,新校区从立项、选址、拆迁、动工,一波三折。根据学校发展规划,新校区规划1242.2亩土地建设,必须满足20000名以上学生规模,投资约12亿。面临着土地置换和资金匮乏等重重困难,学校领导及相关负责同志不辞辛劳,无私奉献,积极与市政府、建筑商多次沟通协商,多方筹措资金。
学校通过争取优惠政策、降低相应规费、降低工程造价最大限度地节约和压缩建设成本,管好、用好每一笔资金;属于暂估价的材料,学校领导及相关负责同志还全面深入市场进行考察,严格建设材料的选择,保证工程建设质量。
省市相关单位为雨母校区建设专程开设了 “绿色通道”,从政策、制度、资金、办事程序等各方面给予雨母校区建设大力支持。到目前为止,共减免报建规费914万元,节约人防易地建设费327万元,争取经费支持2000万元,有效解决了拆迁难题,水、电、气、路“四通”等问题。
学校成立了南华大学新校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组,稳步推进雨母校区发展建设。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廉政建设,纪检监察部门全程参与雨母校区建设项目,并在工作过程中加强检查监督,促使有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廉洁、高效地履行职责,确保了新校区建设规范有效并始终处于阳光下安全运行。
学校对雨母校区的建设项目招标制定了严格的招标程序和招标准则。在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其他主管部门的积极配合下,雨母校区建设施工快速推进,开展过程从未发生质量、安全等责任事故。
2010年,学校完成了原湖南工学院西校区4万余平方米近70个项目的教学和生活设施的维修改造。
2014年12月,学校成立了雨母校区建设指挥部,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对雨母校区总体规划进行了调整,细化了职能部门职责,加强完善了新校区制度汇编,并汇集了大批中层干部等学校精干力量投入到新校区的建设当中。所有相关工作人员牺牲了寒暑假、双休日等休息时间,夜以继日,殚精竭虑,克服重重困难,为新校区建设努力工作。同时,学校全面加强与省、市及相关单位的对接,全面加强与施工单位的联系,千方百计解决资金、土地、施工过程等方面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同年,学校就雨母校区附近三家化工厂污染环境问题积极与衡阳市委、市政府及市环保局、衡南县委、县政府等部门多次协调。经过不懈努力,雨母校区西北角的三家化工厂彻底关停。困扰师生员工多年的化工污染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当地生态环境有了极大转变。
2015年初,学校征地工作基本完成。目前,新校区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投入使用。学校已经有16个学院的一年级学生入住雨母校区,学生规模达7000余名。
以生为本勤服务
校党委书记邹树梁、校长文格波等学校领导经常深入雨母校区进行调研,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情况,并定期在雨母校母区专程接待来访师生,为他们排忧解难,督促相关部门做好各项服务,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
2014年6月2日,校党委书记邹树梁率领相关领导冒雨前往雨母校区看望在校学生,与学生们共庆端午,让很多学生记忆尤深。校长文格波多次与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来到雨母校区,与各学院新生代表就所关心的问题面对面交流,积极为学生办实事,解难题。
经济管理学院2012级学生赵胜男感慨道:“新食堂修好了,菜也很丰盛,雨母校区不仅有了新的运动场,也有了新的宿舍楼,这些让我很羡慕!”城市建设学院2013级学生李航宇感叹:“新学校的绿化越来越好,天然的氧吧,很适宜学习、生活。”机械工程学院2014级学生陈发说道:“每个学院根据自身情况,在逸夫科技馆都设置了相应的班级早晚自习室,在规范的管理下,同学们的学习氛围都很不错……”船山学院李静敏同学感言:“学生公寓条件十分舒适,热水供应也很方便,安保措施非常到位,寝室没有发生过偷盗事件。”
2014年11月,学校在图书馆引进了移动图书馆设备,只需用手机下载一个客户端,学生就可以载学校准备的各种学习资源。在第3教学楼,学校还添置了电脑机房、物理实验室等基础教学设施,满足了师生实践教学需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一位老师说道:“通过改革,目前大班教学可保证学生每人都有电脑进行实践操作,极大提高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为了更好地照顾学生,处理紧急事件,学校在雨母校区设立了相关职能部门办公室,安排了校领导带班,处级干部轮流值班。每个学院在雨母校区都设立了学工室,学院辅导员老师常常留宿雨母校区,近距离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活等全方位的服务。文法学院法学141班谭媚深有体会,她在大一军训时不慎划破了脚,鲜血直流,当时担任年级辅导员的王少华老师听说后,便立马用自己的电动车将她载去医院就诊,当晚又特地来到她寝室看她。谭媚回忆,“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老师对我的这份关怀让我更快地融入到了大学的生活,我真的是十分感谢。”
学生社团活动开展如火如荼,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设计与艺术学院2014级学生吕东反映:“新校区的同学们常常利用下晚自习后的空余时间,在田径场开展各类活动,我参加了鬼步舞协会,每天都会和同伴们前来练舞。”
学校每天安排校车按时接送上课老师,为教育教学提供保障。学生出行十分方便,校团委宣传部干事李谌涵谈道:“其实新校区交通还算方便,校门口就可以直接搭8路公交出行,还有直达红湘校区西门的150路公交也非常方便。”
蒸水河畔,南华雨母。这颗闪耀的明珠初放光彩,我们深信:再经过几年的建设它必将真正成为湘南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衡阳市绿色文明建设的后花园,绽放着时代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