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 辉煌十年”系列稿件之十八 评价一个执政党的执政业绩,不仅要看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率,也要看其社会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对形成和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社会管理制度进行了长期探索和实践。十六大以来,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党和国家不断就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制定方针政策、作出工作部署,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一、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部署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国家,社会管理任务更为艰巨繁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是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一些基本特征。当前,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正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时代发展给我国社会管理带来了一系列新课题,只有用不断创新回应时代新课题,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才能在更高层面上实现社会和谐。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 十六大以来,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党和国家不断就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制定方针政策、作出工作部署,有力推进社会管理改革创新。 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同时提出“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将社会管理作为政府的四大职能之一。 2003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总结抗击非典经验教训时指出,要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体制的建设和创新,建立健全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 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了全面部署,正式将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并列,社会体制改革正式提上党和政府的工作日程。 2011年,“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也是中国的“社会管理年”。 该年2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齐聚中共中央党校,专题研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3月,“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独立成篇,写入了“十二五”规划纲要,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社会管理被赋予了更重的分量。5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门研究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对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 十六大以来,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十六大以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修订信访条例,积极完善信访制度,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浙江省诸暨市等地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的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体系建设,探索完善第三方调解机制,成立医患纠纷、征地拆迁纠纷、交通事故等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和工作平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共青团农场建立团场、连队、综治协管员三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在连队、社区首创“老军垦”矛盾纠纷调解室。 十六大以来,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应急管理机制。2003年“非典”危机以来,中国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为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处理提供了制度保障。2003年,制定并公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将防治工作纳入依法、科学、规范、有序的轨道。2006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之后,又发布了9件事故灾难类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2007年11月1日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我国应急管理机构也逐渐得到充实和加强,应急管理机制逐步完善。继续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坚持安全发展,制定矿山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开展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努力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制定治安管理处罚法,广泛深入开展平安建设活动,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着力整治突出治安问题和治安混乱地区。 十六大以来,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政策。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和服务员工的社会责任,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 十六大以来,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社会诚信。十年来,以沈浩、杨善洲、王瑛等为代表的好干部,以“当代雷锋”郭明义为代表的普通共产党人,以“最美妈妈”、“最美护士”等为代表的平民英雄,成千上万,层出不穷。这是时代精神的深刻体现,是中国品格的有力表达。 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立社会管理工作领导体系,构建社会管理组织网络,制定社会管理基本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三、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在“最大限度”中增强社会凝聚力 管理社会不是最终目的,服务社会才是根本要求。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 社会管理要搞好,必须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党的十六大把社会保障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明确要求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2009年,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启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201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开展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2012年,中央财政教育支出与2005年相比增加了近10倍,就业和社会保障支出仅中央财政负担的资金就远远超出2005年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支出之和;保障房建设资金从2007年到2011年实现了20多倍的增长;2011年,我国经济增速与上年相比回落1.1个百分点,但中央财政预算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方面的支出安排比上年增长18.1%。10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从国有企业扩展到各类企业和用人单位,从单位职工扩展到灵活就业人员和城乡居民,从城镇扩展到农村,数亿人被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10年前,下岗、失业带来种种转型阵痛,10年后的今天,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逐渐覆盖亿万人民。 管理中体现服务,服务中延伸管理。十年间,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互联网服务管理、公共安全体系建设,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无不凸显“服务”二字。为加强和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天津市滨海新区建立对长期工作、工地临时、散居社区的三类流动人口分类管理,建立功能区、街镇、居村(建筑工地)三级平台、一站式服务,建立解困救助、维权法律援助、落户激励保障三层保障为主要内容的“三个三”工作模式。为保障服务质量,各地区摈弃粗放式管理模式,推动社会管理向精细化、前端化管理转变。浙江省宁波市创新建立基层公共安全监管体系,在乡镇(街道)设立公共安全监管所,在行政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建立公共安全协管员队伍,并建立“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信息平台”,建立食品、药品和饮用水安全等监管机制,建立食品药品质量追溯制度。辽宁省沈阳市构建全方位、全天候、立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系,既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也要发扬民主,坚持群众路线,实现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只有让人民群众参与到社会管理的决策中来,才能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才能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在最大限度中增强社会凝聚力。 问政于民,问计于民。这10年,人民民主权利得到进一步保障:重大事项社会公示、重大决策征求意见、社会听证等制度的实施已成常态;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深入人心;“开门立法”“民主立法”大力推行;网络问政蓬勃发展。10年间,一项项重视民生、倾听民意、保障民权的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写入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重要文件。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0年间,人民的创造活力进一步迸射。 在十六大以来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经济社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各项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动局面。这10年也是中国迎难而上的10年,正是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使我们经受了各种灾难和突发事件的严峻考验,最大程度地减少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损失,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
上一篇文字: “和谐世界”理念助推中国外交取得卓越成就
下一篇文字: 科学发展 辉煌十年:十六大以来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