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南华大学首页   南华新闻网首页
站内搜索:
 首页 | 上级精神 | 学习动态 | 院部传真 | 领导讲话 | 心得体会 | 成就经验 | 学校文件 | 视听信息 | 学习资料 
心得体会

核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建设研究型学院的探讨
作者:谭凯旋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04-13

 摘要:本文分析了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特征,教学研究型大学具有教学与科研并重和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举的两个显著特征,同时由于学科水平发展不平衡,只能在部分具有特色优势学科的学院先建设教学研究型学院甚至研究型的学院来提高学校的整体水平。然后从学科建设与学术团队建设、特色与优势科研领域、科研工作等方面分析了核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建设研究型学院的基础。最后从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学校发展与管理模式改革等方面探讨了建设研究型学院的主要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学院;学科建设;科学研究
 
    进入十一五,学校提出了实现“两个转变”的新的发展目标,即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化,由一般大学向高水平大学转化,也就是要在省属教学型大学的基础上,通过一定时期的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省内先进、全国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多科类教学研究型大学。要实现这一转变,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就必须有部分学院要建设成研究型学院。核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作为核特色鲜明的学院,具有办学历史悠久的采矿工程学科,能否在学校实现“两个转变”,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中作出应有的贡献,将学院建设成研究型的学院?如何加快学院的建设?下面作一些初步的分析探讨。
1. 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特征
    我国目前一般将大学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等几个类型,学校类型的划分和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和学术声誉等方面。教学型高校的特征主要是以本科生教学为主,特殊情况下可培养少量硕士生和专科生,提学校发展和提高效益的手段主要是拓宽专业面,大幅度提高规模效益。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教学层次以本科生、硕士生为主,个别行业较强的专业可招收少量的博士生;培养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应用科学理论从事高技术要求的专业工作;科学研究以应用理论研究和开发性研究为主;主要面向国家大区域经济、部分省市及特殊行业。关于教学研究型大学,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战军教授给的定义是:以知识的传播、生产、应用为中心,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目标,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国家安全中中起重要作用的大学。
    教学研究型大学作为教学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之间的中间层次,具有两个显著特征:(1)教学与科研并重;(2)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举。与教学型大学的最大差别是,强调科学研究、知识应用和社会服务;而与研究型大学相比则主要是学科整体发展水平不是很高,学科之间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科学研究的档次和规模不如研究型大学。
    因此,教学型高校向教学研究型高校的转化的关键问题是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其中学科建设是核心,科学研究是基础。同时这类高校无力全面保持最高水平的教学和研究质量,只能在部分学科保持优势并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也就是说,只能在部分具有特色优势学科的学院先建设教学研究型学院甚至研究型的学院来提高学校的整体水平。
2. 学院的学科建设与科研基础
2.1学院基本情况
    核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是在原建筑工程与资源环境学院的矿物资源工程、安全工程和城市地下工程三个专业的基础上于2006年7月新组建成立的。其前身为1959年成立的衡阳矿冶工程学院采矿工程系,已有近50年的办学历史,成立于1962年的原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在2002年并于南华大学后,其主体力量的采矿研究室和地浸研究室合并到了核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学院下设矿物资源系、安全工程系、地下建筑与交通系、实验中心、铀矿开采研究所、铀矿地质研究所、爆破公司等七个教学、科研机构。学院现有教职工47人,另有兼职教学科研人员8人,其中有教授10人,副教授18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5人,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2人。
    学院设有矿物资源工程、安全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土木工程(城市地下工程方向)等四个全日制本科专业;有采矿工程博士点、硕士点,矿业工程领域和安全工程领域2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采矿工程高校教师专业硕士学位点。学院现有在读博士生8人,硕士生31人,另有工程硕士生30多人。
2.2学科和团队建设取得较好成效
    学科建设和科研团队建设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通过近5年的努力,在学科和学术团队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2005年获得“采矿工程”博士点;(2)2005年获得“矿业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3)2006年获得“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4)2005年采矿工程学科通过湖南省“十五”重点建设学科验收评估,2006年继续被评为湖南省“十一五”重点学科;(5)2005年矿物资源工程被评为湖南省重点专业,2007年评为国家特色专业;(6)2007年获得“铀矿冶生物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7)2007年获得“国防科技创新团队”。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支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学术水平较高的学术团队,其中博士和硕士占76%。
2.3 特色和优势科研领域与科研方向初步形成
    通过几十年的科研积累,学院目前已初步形成了4个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科研领域。
(1)铀矿开采
以铀矿开采为主要研究对象,兼及有色金属、贵金属等矿产资源的开采与利用。包括:原地浸出采矿理论与技术;原地爆破浸出采矿理论与技术;地表堆置浸出理论与技术;微生物强化浸出理论与技术;煤型铀矿开采技术;智能化方法在矿山开采中的应用;岩石力学与矿山岩体工程可靠性设计方法研究。 
(2)铀矿通风安全与辐射防护
 针对矿山开采特别是铀矿山具有放射性的特点,开展通风安全与辐射防护研究,包括:铀矿井通风与降氡理论和技术研究;铀矿冶尾矿库、废石堆氡析出特性与降氡技术研究;铀矿排风井污染气流中核素在大气中扩散与沉降的理论和数值仿真研究。
(3)铀矿山环境保护
  主要针对我国铀矿山的固体和液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开展相关研究,包括:矿山酸性排水和放射性废水生物治理技术;放射性废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放射性污染设备退役治理技术;地浸采铀矿区地下水原地修复技术;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理论与技术。 
(4)成矿理论与成矿预测
以铀矿床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方向包括:构造-流体-成矿体系动力学理论与模拟研究;隐伏矿体多元信息集成预测技术;裂变径迹、热释光、光释光技术在成矿理论与找矿中的应用;非线性科学理论在成矿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2.4 科研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1)承担科研项目
    2002年以来,全院共主持承担各类科研项目78项,经费共计1100多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防科研项目5项,教育部博士点科研基金项目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厅项目16项,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科技项目7项,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和青年项目9项,湖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15项,湖南省安全生产监督局科研项目14项,横向合作项目26项。
    特别是学院自2006年成立以来的近3年时间内,获得各类科研项目共计49项,总经费615.0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每年都有获得),经费合计140.0万元;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2006年和2007年每年都有4项);国防科研项目2项,经费280万元;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7项;横向项目12项,经费144万元。
(2)科研成果与获奖
    学院在近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3项。其中2006年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与中南大学合作)、国家安监局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奖二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与中南大学合作),2007年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自2002年以来,全院已出版著作7部,正在和即将出版的国防特色“十一五”规划教材与专著7部,发表论文500多篇,其中SCI、EI、ISTP收录40多篇。2008年申报发明专利2项。
(3)科技开发
    为了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科研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学院积极组织科技开发与服务工作。目前学院主要在如下六个方面开展科技开发与服务:(1)非金属矿产资源深加工与综合开发利用技术;(2)砖瓦烧结工艺改进技术;(3)矿山开采开发方案设计,铀、金、铜、有色等矿山原地浸出、原地爆破浸出和堆浸等溶浸采矿技术服务;(4)各类地基、边坡稳定性分析与加固方案设计;(5)建筑物的拆除爆破的方案设计与现场爆破施工;(6)岩石、矿石、土壤、环境地质样、水质样、生物样、化工产品、冶金产品、食品等各类样品的多元素分析和结构分析、岩土力学性质测试。其中的“111”产品除氟降氯工艺技术、高岭土矿(瓷泥)脱铁增白工艺技术、紫色砂页岩烧结砖“石灰爆裂”的防治、预处理—堆浸—萃取提取钒工艺、堆浸一沉淀法回收铅钼矿中的钼、爆炸复合金属材料、控制爆破技术等在有关企业得到初步的应用。 
    综合上面的分析,核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在学科建设、学术队伍、科研研究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具备了建设研究型学院的良好基础。
3. 建设研究型学院的措施与建议
3.1 加强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的战略重点,通过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来争取博士学位点和硕士学位点数量的增加,从而推动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以提高大学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目前,学院在学位点方面只有一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一个二级学科的科学硕士点,学位点数量少,缺少一级学科点;在学科方面只有省级重点学科,还没有国家重点学科;在实验室方面也只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因此,我们要继续加强学科建设,力争在5-10年内获得矿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采矿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申报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安全工程博士点等。
3.2  加强科研工作
    在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的过程中,突出和强调的是科学研究工作上层次和上水平。以争取科研项目为目标,通过科研任务来整合科研资源,集聚科研力量,从而带动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
根据我院的科研基础,要进一步突出核特色、发挥核优势、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加强科研工作。学院将集中力量,组织科研攻关,在上述四个特色优势领域开展科研项目申报和科研工作。特别是在溶浸采铀、铀矿开采的岩石力学问题、铀矿冶中微生物技术、铀矿冶环境、铀成矿动力学与找矿新技术等方向加强科研工作,力争获得更多的国家级科研项目,特别是力争获得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
    要加强科研项目的管理,力争获得更好的科研成果。一方面,要集中优势力量,攻关大课题,出大成果,力争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另一方面,要出版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高水平的研究论文,申报发明专利。
3.3 学校发展与管理模式改革
    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变过程中,由于学校学科发展的不平衡,学校的管理目标,应当是鼓励创新、刺激特色的形成,有所为有所不为,注意有重点地发展优势学科、办出特色。努力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开展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力求成为高新技术领域科研攻关和产业化的重要力量。通过应用研究和开发工作,为企业技术进步、社会经济发展解决各种科技问题,为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应充分利用自己的行业或地区优势,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
    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的管理重心应下移到学院,而不是在学校,也不是在学科。其原因主要是:(1)有利于通过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双管齐下,加速学科的发展。教学研究型大学由于学科形态不完整,学科建设水平不高,甚至缺乏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这就需要通过一些行政手段来处理学科发展的问题,运用行政权力来整合学科资源,创设新的组织结构。(2)有利于合理布局学科。教学研究型大学下属的学院有汇集相关或相近的学科所形成的学科群。随着管理重心下移至学院,使得学院有了根据社会需要和学院学科发展基础来对参差不齐的学科进行布局。(3)有利于学科资源的整合。教学研究型大学把管理重心下移到学院,把管理权限下放到学院后,学院就有了一定的财权、人权和教学科研资源的调控权,学院可以制定一系列符合学科发展规律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教学与科研政策,对科研工作和学科建设工作进行政策导向和奖励,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推动向“人人有学科,人人有学科归属,人人有学科方向”目标的实现,以搭建学科组织,构建学科平台,推动学科发展,最终实现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型。(4)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层次和水平,决定了它的社会服务功能在不断增强,对外联系的网络在不断扩大。让学院独立自主地对外提供社会服务,并在服务的过程中不断争取社会资源,要求学校赋予学院更多的自主权和自治权。
因此,学校应采取重点发展优势学科、特出特色的发展战略,改革管理模式,将学校的管理中心下移到学院,这样才能有利于学院的发展特别是研究型学院的建设,并实现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的。
    总之,只要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核特色,抢抓核工业发展的机遇,努力开展科研工作,将核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率先建设成为研究型学院是完全可能的,南华大学建设成为教学研究型大学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 上一条:坚持科学发展观, 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