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 >> 我和南华 >> 正文
我与核工业的不解之缘
2023-10-13 17:06 刘彦仁 

核工业,一个铸就“两弹一艇”国之重器的神秘行业,对于我这个出生在大西北贫困小县城的农家子弟来说,从小就被她所具备的神秘光环所吸引。从那时起,仿佛有一条无形的线牵引着自己,一步步的走进她那神秘的大门,最终成为一名光荣的核工业人。一路走来,核工业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奋斗精神和价值追求,已经根植于心,成为自己此生事业追求的指路灯塔和航标。而这些机缘的出现,离不开为我启智润心、培根铸魂、指点迷津的母校——南华大学,在她的影响下,才有了自己为圆“核”梦的人生历程,下面就讲述一下我与“核工业”的不解之缘。

图1 原国营某厂厂貌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曾一度被县城边那家隶属核工业的名字为国营某厂的神秘感所吸引,门口有持枪警卫站岗。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矿上生活基地的生活物资和基础设施一应俱全,配套规模居然比县城还齐全,简直就是个独立王国的小社会,偶尔跟着一帮大孩子爬墙偷偷潜入那里的电影院看电影,生平第一次进电影院,被那种气势所震撼,之前看过的电影都是放映队在农村露天播放的那种,至今那部《泉水叮咚》电影中的主题曲还依旧让思绪回荡在那个纯真烂漫的年代,矿上冰棍厂生产的冰棍雪糕也成为童年无法忘却的美好回忆,成为那个时代深深的印记……

诸多美好回忆,还是抵挡不住自己对那道门口有警卫站岗,成天紧闭的老旧大门里面一切事物的好奇,在那双开的铁栅栏门上焊接着用铁板切割出来的“艰苦奋斗”四个大字,仿佛在向外界诉说着它的使命。每天上班的时候,成群结队地穿着工装的人们消失在那道门里,下班的时候又会蜂拥而出,短时间门口又恢复了冷清,那里面到底是啥样?他们在里面都干啥?只是道听途说的了解到,这是个隶属核工业的保密单位,那些人干的都是大事,好像是和“圆鸡蛋”(注:儿时懵懂中老是觉得方言中所说的原子弹和茶叶蛋、圆鸡蛋等差不多,只是想不明白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威力,曾用鸡蛋砸脑门验证过,除了被敲破的鸡蛋黄糊过的脑门有点疼,别无其他感受,所以总觉得传言说得有点玄乎,如此云云)有关,那也成为脑海中一个不解之谜,这也是我对“核”的最初认知。

怀着儿时的憧憬和梦想,步入学校的殿堂,从小学到高中,随着知识的日积月累和信息的不断获取,心中埋藏的那份疑惑也有了新的认知,原来那里生产的产品有个奇怪的名字叫“黄饼”,其主要成分的化学名叫重铀酸铵,颜色略黄,一般被加工成饼状,“黄饼”因此得名,通常是从粉碎后的天然铀矿石经多种溶液萃取、沉淀而来。它是核工业中的一种重要原料,也是核燃料生产过程中必需的一种中间产品,说心里话,那时真的无法将这个地处偏僻山沟、不起眼却又笼罩神秘色彩的厂子与“两弹一艇”所需的原料联系起来。那一刻,闪念中心里那束因“核”而起的小火苗燃了起来,毕竟原子弹、氢弹试爆成功所带来的国际影响和民族自豪感,还是深深地冲击着自己那幼小的心灵,憧憬着有朝一日自己也可以成为一名为“核”奋斗的人;那一刻,懵懵懂懂中梦想的种子已经悄然发芽。自此一个追梦少年几易寒暑春种秋收,徜徉在知识的海洋,孜孜不倦地求索,也许就是为了心中萌发的那份希翼吧。

十年寒窗,九年熬油,在经受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般的大考淬炼后,我终于幸运地考取大学,记得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本可以有其他学校更好的专业可以选择,但那时心中那隐藏多年未熄的火苗再次窜出来,搜遍招生简报,终于找到了当时核工业部直属的唯一一所工科院校中南工学院(原衡阳矿冶工程学院,现南华大学),毫不犹豫地填报了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记得去学校报到前,在办理户口迁移的时候,也曾出现过一个小插曲,发现户籍登记处自己的出生日期竟然和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日期一样,自此,自己的身份标记上也就多了一个与中国原子弹首爆纪念日、母校校庆纪念日同光环的印记,并伴随自己终此一生,这也许就是冥冥中与“核”无法割舍的情结吧,这也让自己暗暗下决心要做一名奉献核工业事业的工程技术人员。

入校后,才发现这个专业和想象中的差别很大,专业枯燥,学习任务繁重。四年的大学生活,并非像考入其他学校的同学们说的那么轻松、浪漫,尤其我们在校期间,正值学校学改教改,严抓学风、教风,管理的非常严,学习压力倍增。但在“明德、博学、求是、致远”的校训的感召下,在南华“勤勉务实、甘于奉献、刚健自强、敢为人先”的十六字治学精神的激励下,我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了。我珍惜在学校的每一天,在不断知识积累中,也慢慢对我国核工业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更是深受老一辈核工业人的高风亮节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影响,自己也对所学专业有了新的更深的认识,尤其是专业课涉及的核岛系统机械更是深深地吸引了我,先后跟着老师做了核岛气体取样自动检测系统、核岛堆芯核燃料棒远程控制抓取装置等课题,在授业老师丰富专业知识的熏陶下,让我对核电站核岛运行系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更加激发了自己对核事业的兴趣,尤其他们身上闪耀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奋斗精神和价值追求,更是深深地激励着我。感恩南华,让我“以梦为马,筑梦前行”的梦想得以放飞。

完成所有学业,我毕业分配到核工业在西北的一个机械厂,成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主要从事涉核地质勘探设备及其辅具的研发、生产工作,也开启了自己人生第一次真正步入社会的漫长旅程,后来的工作基本都是在核工业系统单位流转,成长为一名名副其实的核工业人。在随后的20多年时间中,我先后在生产一线产品加工、装配、售后服务、市场营销、产品研发、质量认证、科技管理、综合管理等多个岗位工作。在历练中不断成长,专业技术和综合管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从一名专业技术人员成长为一名具有综合管理能力的技术型管理干部,这些年所经历的坎坷和酸甜苦辣真是百味杂陈,至今记忆犹新。

记得毕业后第一次走上工作岗位,就被安排到机加车间实习,那时就牢记着学校时老师们教导:参加工作后,不要好高骛远,要放下身段、脚踏实地、虚心好学,做到“三勤”,不要嫌累怕干活,要勤学、勤问、勤动,要认真熟悉机械加工设备的性能、各个工种的特点和各道工序工艺的编排缘由,只有掌握这些最基础的知识,将来才会在真正的设计过程中不走弯路,避免闭门造车造成设计的工件无法加工,编排的工艺无法实现等笑话。所以在接下来的实习过程中,跟着师傅们在车、铣、刨、磨、钳、焊等多个岗位认真学习直到可以独立操作加工零件,在实习过程中,还经常和师傅们一起讨论研究工艺的优化和加工方案的修订,空时还要协助车间来回转料搬运工件,高强度的工作让自己每天下班后累得不想动。现在想起来,那时的付出真的是自己人生历程中关键且宝贵的积累,在那充实的实习阶段,将自己在大学里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融合,尤其是一线师傅们的优良品质和任劳任怨、勤勉工作、默默奉献的精神,也深深地影响和感化着自己。这些经历,为自己后来在产品设计和工艺优化编排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支撑,也为后来的项目研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图2 生产一线工作剪影

机械厂的日子虽然枯燥,但也充实。记得有一次,新研发的设备在西北沙漠纵深地带施工时出现故障,我和同事急赴现场售后。五月的西北,天气说变就变,就在我们处理完故障准备返回的时候,天气突变,寒风裹挟着鹅毛般的大雪在空旷的原野上肆虐,除了眼前矗立的钻塔和轰鸣的钻机,周边所有的东西都被大雪封盖,真的体会到毛主席《沁园春·雪》中描写的那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意境。我们被困在了工地,到了晚上11点左右,气温骤降至零下20℃,正在运行的泥浆泵突然被冻结,无法启动。面对这突发的险情,我和同事积极投身事故的救援其中,很快险情排除了,钻进正常了,钻塔灯光映射下漫天飞舞的雪花,旷野回荡着钻机的轰鸣声,那一刻竟然是如此的和谐、美妙。第二天清晨,自己从睡梦中被憋醒,原来是帐篷缝隙吹进的雪花已几乎将脑袋埋住,鼻孔也已经被出气结霜塞住了。那一刻,才深深感受到野外工况条件的恶劣、自然环境的恶劣、生活条件的恶劣,才切身体会到野外核工业地质勘探工作的不易。这些年,虽然经历了不少磨难困苦,但自己所经历的,与众多常年奔波在地勘一线的餐风露宿的核工业地质人相比,相去甚远,无法相提并论。

事业铸就精神,精神成就事业!说起老一辈核工业人的精神,得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为了响应党的“三线建设”号召,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工人、科技人员和干部,义无反顾地奔赴祖国的大西南和大西北,他们战严寒、斗酷暑,风餐露宿、四海为家;他们远离城市的繁华喧嚣,舍弃亲人的天伦之情;他们忍受着饥寒酷暑,坚守着清贫孤独,饿了就啃口干馍夹咸菜,渴了就吃冰雪、喝溪水。从银光流淌的雪域高原到死寂笼罩的戈壁荒滩;从大漠孤烟、千里冰封的北国边陲到碧翠流苏、鸟语花香的南国小镇;从繁华都市到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到处都有核工业人艰难跋涉的脚步。在恶劣艰苦的环境中,无私地奉献才华,用心血和青春,创造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关于核工业精神,有太多的人和故事被大家所知,期间,钱学森、钱三强、郭永怀、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等老一辈科学家,他们以身许党,以身许国,默默奉献,用自己的智慧、青春、热血乃至生命,铸就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内核,铸就了“两弹一星”的不朽丰碑。

图3 咸阳市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

今天,母校65周岁之际,身为南华人,我是自豪的、骄傲的,这些年的工作,我坚守南华精神,用母校所授知识服务核工业,用母校传承的精神去影响他人,让南华精神和核工业精神在母校65年的辉煌历程中交相辉映、薪火相传。65载栉风沐雨,披荆斩棘;65年筚路蓝缕,玉汝于成。经过这65载激情燃烧的岁月,通过几代南华人艰苦卓绝的创业和坚持不懈的创新,开创了南华事业新局面,为我国核工业事业输出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综合管理人才,在助推中国核工业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光荣发展史中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两弹一星”精神、“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三光荣四特别”核地质精神和十六字南华精神,让多少心系核工业的热血青年扎根于生产一线,艰苦奋斗、矢志创业,为铀矿地质和核工业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正是这些优良传统和不折不挠的奋斗精神,锤炼了一代又一代南华人刚毅坚韧的品格,激励着一批又一批南华人前赴后继,为了祖国的核工业事业燃尽青春和挥洒热血!

今天,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南华人,前辈们留下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我们义无反顾地接过他们传承下来的接力棒,坚持、传承和弘扬好这些精神财富,立足岗位、不忘初心、甘于奉献,为核地质事业的改革创新、转型发展中贡献自己聪明才智,让南华精神助燃下的核工业火种,在为国铸重器的核工业事业中生生不息,以此来书写新一代南华人的无悔人生!

图4 作者生活照

作者简介:刘彦仁,甘肃靖远人,1994年9月考入中南工学院机械系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学习,1998年6月毕业,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先后在核工业西北二○七厂、二一○厂、中陕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陕西华浩轩新能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及中陕核健康产业有限公司等核工业系统单位从事技术研发、科技创新及经营管理等工作。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2023 南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