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要闻聚焦 > 正文

坚守初心使命  聚力改革创新 奋力谱写新时代高水平大学建设新篇章

——在中国共产党南华大学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发布时间:2022-05-07作者:高山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南华大学第三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南华大学第四次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入新发展阶段,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初心使命,聚力改革创新,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找到新方位,在服务湖南发展中展现新作为,在服务行业进步中承担新使命,在“双一流”建设中实现新突破,奋力谱写新时代高水平大学建设新篇章!

一、六年来的回顾与总结

2016年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围绕创建“双一流”大学目标,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极大拓展办学资源,学校党的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成效显著。

党的建设有新面貌。学校党委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引领政治生态沿着正确的方向持续深入推进。坚决扛起“两个维护”“两个确立”根本政治任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党的全面领导体现在学校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高质量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推动党员干部筑牢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主题教育得到中央第一巡回指导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高校会议上作典型发言,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学校的经验做法进行了专题报道。六年来,学校党员人数从6986人增长到11288人。党支部“五化”建设达标率100%。2019、2020年湖南省高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中,学校分别居书面述职、口头述职考核第一名。学校获评“湖南省党建示范高校”。积极响应党中央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号召,闻令而动,讲政治敢担当,统筹疫情防控和改革发展始终走在前列,学校多人获得全国表彰,衡阳医学院获评“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聚焦监督执纪问责,一体推进“三不体系”建设,实施附属医院纪检监察派驻监督改革,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校园政治生态,有力保障和促进了学校的改革发展。

人才培养质量有新提高。六年来,为党和国家培养输送各类人才11万多人,其中70%以上留在湖南。新增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专业学位类别5个。研究生招生数从1213人增加到2284人,本科一批普通类招生生源比例实现100%。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8个,省级及以上一流专业数覆盖率为64%,覆盖在校生的85%。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11门,实现了课程类别全覆盖、学科门类全覆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断增强,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数连续3年(2019-2021年)排名省属高校第1位;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学校排名全国第76位,排名省属高校第2位;本科毕业生升学率超过25%。毕业生的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连续六年排名省属高校前列。高质量通过教育部来华留学质量认证。获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湖南省就业创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优秀示范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示范建设校等荣誉称号,入选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和湖南省示范校。

办学综合实力有新提升。获批国家“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师资队伍总数包括临床教师,从2470人增长到3979人,其中,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学者从2人增加到15人,入选省部级人才计划学者从44人增加到10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从596人增加到1104人。党政管理、辅导员等队伍数量和结构明显改善。临床医学、化学、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新增5个国防特色学科和1个国防特色学科实验室。新增“核医结合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5个国家级平台,新增省部级科研平台46个。新增省科技成果一等奖5项。学校年度总收入由8.8亿元增至12.02亿元,人均收入由9.62万元增加到19.49万元。固定资产总值从12.28亿元增加到19.49亿元,建筑面积从77.6万平方米增加到98.5万平方米,新建雨母校区图书馆、教学楼、人文社科楼、电气计算机楼、松霖学生活动中心、三省园学生食堂以及6栋学生公寓,翻新改造红湘校区教职工食堂、学生食堂、学生宿舍、运动场、校园景观和道路,办学条件和校园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做法得到教育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高度肯定,“免费医学生”政策受到社会好评和广泛关注,衡阳医学院获评“全国工人先锋号”。附属第一医院获批国家心血管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在全省率先建成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和P3实验室。新增3所直属型附属医院,实际开放床位由5711张增长到9099张,年门急诊量由256万人次增长到500万人次,年手术量由7.3万台次增长到12.8万台次,服务社会能力显著提升。

合作共建开放办学有新拓展。2020年,生态环境部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南华大学,国家卫健委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学校成为湖南省政府与五部委共建高校。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揭牌成立,全国首家省级荣军医院成功转隶,成立南华大学附属第七医院,长沙基地建设取得实质进展。大力深化与衡阳市的合作共建,共同建设大湘南区域医疗中心,共同打造政产学研战略联盟,通过“大学+园区”的UP模式引进多个科创团队,促进城市发展。南华校友爱南华,在过去六年中,校友捐赠设立各类奖教奖助学金,年均颁奖额近200万元,捐献大量抗疫物资,捐建实验室、大学生活动中心、药植园等,助力学校发展。在建校60周年、合并组建20周年的时候,社会各界贤达和朋友给予南华大学很多的关心和帮助。刚开通的南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在线捐赠,一天的时间,就有超过1000人捐助超60万元。

各位代表,同志们,过去的6年,是学校锐意进取、不懈努力的6年,是学校深化改革、转型升级的6年,是学校“双一流”建设启程发展的6年,是办学实力和社会声誉不断提升的6年。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上级领导关心支持,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更离不开全体师生员工、离退休老同志和广大校友的共同奋斗。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向一直关心支持帮助我校发展的上级领导、上级部门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所有为学校改革发展做出贡献的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校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六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切地体会到,要实现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必须做到“五个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人民满意的大学。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不动摇。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落实“三全育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持人才强校战略不动摇。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全力汇聚高水平人才队伍,深化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全力支持人才干事创业。坚持改革创新不动摇。坚持新发展理念,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紧紧围绕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资源优化配置等重点领域改革创新,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坚持特色发展不动摇。坚持传承和发扬学校办学特色,夯实“核特色、医品牌、环保优势”发展基石,凸显特色优势,注重交叉融合,打造学科高峰,擦亮办学品牌。

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学校的发展与新时代历史使命的新要求还有诸多不适应,与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还有不小差距,主要表现在:对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使命新要求认识还不够到位,现代大学理念不够清晰,思想亟待进一步解放;师资队伍整体还是薄弱,学科领军人才、优秀青年骨干缺乏;人才培养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时代新人培育的要求,教育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学科特色显示度不高,标志性成果不够,学科特色还没有完全转化为学科优势;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和综合治理体系还亟待深化改革;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步伐亟待加快;长沙基地的建设任重道远;管党治党力度还需加大,基层党组织建设还需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这些,我们都必须直面现实,并逐步加以解决。

二、开启新时代高水平大学建设新征程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是将面对更加复杂、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和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社会的形态和业态。中国高等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期待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到2035年,中国将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归根结底靠人才、靠教育。党中央作出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决策,我们要朝着这个目标坚定不移的前进。推进“双一流”建设是时代赋予高校的重大使命。对照新时代高等教育承担的新的历史使命、对照“双一流”大学建设的紧迫局面,对照广大校友和全体师生员工的殷切期盼,我们必须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创新的思维和办法应对解决学校发展的新问题。

今后五年,是我们建设新时代高水平大学的关键五年。我们总的奋斗目标是:跻身国家“双一流”高校行列。总体发展思路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大力深化改革创新,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大力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大力推进科教融合和医教研协同,大力提升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大力增进民生福祉,奋力谱写建设新时代高水平大学的崭新篇章!

(一)致力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人才培养为中心,优化教育发展规模类型与层次结构。稳定本科生规模,积极扩大研究生和留学生规模,规范发展继续教育和培训。在校生总规模稳定在35000人,其中本科生25000人左右,研究生8500人,留学生1000人。

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牢牢把握立德树人主旋律,健全机制、整合资源、明晰路径,补“短板”、续“断点”、扫“盲区”,健全责任落实机制、教师队伍评价激励机制,整合校内外实践教育资源,搭建政府驱动、学校主导、社会支持、家庭参与、多元主体协助的育人平台,建设思政课程群、统筹课程思政标准、融通“十大育人”体系建设内容、实现理论教育全覆盖,实现育人的全过程贯通和全方位参与,推动“三全育人”落实落细落地。

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扣紧学术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四新”建设为引领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实施卓越拔尖人才培养、“双万计划”、专业认证、教材建设、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等新时代“育人质量工程”建设,强化OBE导向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建设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一批高质量的“双创”金课,强化“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的驱动效应,突出科教融合,发挥高水平科研平台和高水平人才的支撑作用,推动健全“全覆盖、多层次、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水平。坚持以评促建、促改、促管、促强,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力争高质高效通过新一轮审核评估,成为本科教育教学示范高校。

大力加强研究生教育工作。扩大硕士、博士教育规模,狠抓学位点建设,推进学科专业调整,优化结构与资源配置,深化改革与创新,促进开放与融合,加强信息化支撑,以“优生、优师、优培”为有力抓手,统筹推进一流学科建设与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优化生源质量,完善研究生招生宣传与招考选拔机制。强化导师责任与学术引领,完善导师遴选、培训、评价、激励、分流机制。注重分类培养与学科交叉,将科学精神、学术诚信、学术规范和学术伦理教育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强化评审环节学术导向,着力增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打造“队伍质量持续优化、结构规模适应需求、培养模式开放先进、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研究生教育新格局。

积极推进国际留学生教育。积极加入教育部《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工作计划(2021—2025)》。力争获得来华留学中国政府奖学金院校资格和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资质。提高具有海外背景的教师占比,实现外籍专家和教师在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全覆盖。鼓励二级学院与境外合作伙伴建立交流机制,引进教育教学优质资源,稳定学生派出渠道和目的院校。推进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建设,培育一批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加强来华留学教育内涵建设,提质增效,增加留学生来源,进一步打造“留学南华”品牌。扩大港澳台学生招生人数,加强学生国情教育课程建设。

各位代表,同志们,人才培养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学校所有工作都必须围绕这个中心,都不能偏离这个中心。是不是有利于人才培养,是检验我们所有工作最根本的标准和试金石。在这方面,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认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是我们光荣而伟大的使命与任务!

(二)致力于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突破高质量发展瓶颈

要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改革创新人才引进、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未来五年,学校包含院士在内的国家级人才要超过35人,省部级人才要超过160人,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超过70%,形成一支与高水平大学建设相适应的人才队伍。

强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计划”,聚焦一流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优先引育具有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能力的学科领军人才。实施“青年人才托举计划”,通过项目带动、团队带培等方式,加快优秀青年学者培育,力争“杰青”“优青”有突破。实施“名师新星培养计划”,健全教师发展促进机制,实现名师、新星不断涌现。实施“师资博士后倍增计划”,发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蓄水池作用,实现师资博士后在站人数倍增。

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夯实人才引育主体责任,探索试点授权二级学院根据学科特点和不同发展目标,精准施策,引育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机制,破除“五唯”顽疾,坚持创新价值、能力、贡献导向,注重成果产出,建立“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发展为重”的评价指标体系。促进人才多维发展,深化岗位聘任与考核、职称评审和绩效奖励制度改革,实施“人才双聘”制度,实现人岗相宜、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脱颖而出。

营造人才服务良好生态。全力落实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建立人才服务清单,为人才提供全要素支撑、全周期服务。切实发挥人才强校工程指挥部调度作用,为人才服务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进一步落实《南华大学校院两级领导干部联系人才工作制度》,强化人才工作和生活保障,切实免除人才的后顾之忧。进一步增强职能部门服务能力,全面优化制度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

各位代表,同志们,让我们进一步行动起来,人人都是人才环境,人人皆可岗位成才,近者悦远者来,创造活力迸涌而出,成就南华明日辉煌。

(三)致力于一流学科建设,打造特色高峰学科群

坚持“强核优医升理精文、核医结合融创一流”,打造特色高峰学科群,力争第六轮学科评估实现2-3个A类学科的突破,力争新增3-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大力实施医科攀登计划。瞄准医学发展前沿和人民健康的重大需求,全面落实医教研协同创新改革方案,以新医科建设为契机,加强“医卫药生护”学科的深度融合,促进核、医学科深度交叉,实现基础临床一体化发展。加强脑科学与脑疾病、遗传与罕见病、细胞死亡与人类疾病、心血管疾病研究创新与转化、感染性疾病精准防控与诊治、干眼与眼表疾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内分泌与代谢、骨与脊柱、手足显微外科、肾移植、典型环境污染与健康危害、分子靶标新药、智慧优护等重点领域学科团队建设,打造高水平未来医学科学研究院。大力发展荣军医学学科,打造国家荣军医学中心。在第六轮学科评估中,基础医学冲击A类,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等冲击B类。临床医学持续提升ESI全球前1%排名,力争进入前1‰。药学与毒理学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力争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

大力实施工科振兴计划。面向国防工业、核工业、环保事业及“三高四新”的区域发展战略需求,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推进工学不同学科、工科与理科以及其他学科、工科与行业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推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应用和赋能,形成“相互促进、互相促动、结伴前行、跨越发展”的良好局面。全面深化与国家国防科工局、中核集团的战略合作,积极推进国防特色学科、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中核集团重点学科实验室建设,加强反应堆与核动力、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核技术及应用、核安全与核应急技术、铀矿冶生物技术、核燃料循环技术与装备、激光应用创新、高可信计算、智能科学与技术、建筑节能与环境控制、双碳储能材料与装备等重点领域学科团队建设,打造高水平核技术研究院。在第六轮学科评估中,核科学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冲击A类,矿业工程、土木工程、软件工程、机械工程等学科冲击B类。工程学持续提升ESI全球前1%排名。力争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1-2个。

大力实施文理繁荣计划。走“文理融合、文理工医贯通”特色发展之路,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精干高效”的文理发展格局。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和“新文科”建设为契机,推动大数据应用与多学科交叉,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低碳经济、核安全治理现代化、乡村振兴、生态服务功能与绿地系统规划、语料库翻译、民俗体育等重点领域学科团队建设,打造高水平碳中和与核能发展研究院,加强国家核应急宣传和培训基地、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建设。着力提升理学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强染色质结构与功能、蛋白质质量控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核物理、相对论天体物理、计算数学等重点领域学科团队建设,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为优势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在第六轮学科评估中,生物学、化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工商管理、外国语言文学冲击B类。化学持续提升ESI全球前1%排名,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力争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

大力推进核医结合融创计划。聚焦核医结合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与“卡脖子”技术难题,把握“十四五”期间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国家实验室建设等重大机遇,以“医+核”重大疾病精准防治优势特色学科群、辐射-线粒体与人类重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医用放射性核素工程中心、科技部核医结合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核应急医学救援队等建设为支撑,改革体制机制,组建多学科交叉的核医结合学科特区,打造一流的核医结合创新研究院。坚持重大科学问题导向,创新学科组织范式,实施“赛马、揭榜挂帅、点将配兵”式学科资源配置模式改革,汇聚优质资源与人才团队,引进与筹建大科学装置,破除学院、学科壁垒,着力提升原始创新与集成攻关能力,形成新的突破与比较优势;大力加强核医结合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强力推进核医结合领域高水平成果不断产出,形成核医结合融合提升的领跑态势。

各位代表,同志们,学科是高水平大学的基本建设单元,学科建设是大学办学之基,一流学科造就一流大学,让我们舞动学科建设的龙头,实现南华的跨越发展!

(四)致力于科技创新,强化能力提升和成果转化

坚持服务“四个面向”,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成果奖和国家级优秀社科成果奖的突破,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国民经济和地方经济的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坚持改革创新,以深化科技供给侧改革为主线,以标志性科研成果产出为导向,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以科技资源供给改革为抓手,建立科研仪器用房收费制度,实现科技资源供给“盘活存量、提高增量、引入变量”。以破“五唯”为关键,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考核激励机制,完善学术评价制度。以服务社会需求为目标,健全成果转化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实现“治理有体系、评价有办法、激励有导向、科研有氛围、成果有转化、改革有成效”。

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围绕核、医、环保等领域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核能科学与技术、先进装备与智能制造、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生命健康与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优化研发布局,紧密对接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大力开展有组织科研,联合攻关国防军工、卫生健康等领域重大科研项目,深入推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实施优秀社科研究成果培育工程,推出具有学术传承创新价值的精品力作。优化科技创新平台布局,组建未来科学研究院等一批新型创新平台,培育“辐射-线粒体与人类重大疾病”实验室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行列,积极参与岳麓山实验室、芙蓉实验室建设,力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国防科技创新平台的突破。

做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围绕国防工业、核工业、环保事业、医疗卫生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加快做实成果转移转化,努力打造科技成果“孵化器”、高校智库“软实力”、成果转化“主战场”和技术转移“新高地”,做实南华大学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中心,争获教育部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基地。加快推动激光应用、核技术应用、生物医药产业化进程,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紧密对接产业链、供应链,主动融入衡阳“一核两电三色四新”、数字经济走廊建设,助力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加快提升成果转化服务水平,搭建信息桥梁,实现信息共享,实现科技服务常态化。

各位代表,同志们,创新者进,创新者胜!唯有创新,才有活力、希望与未来!

(五)致力于医教研协同改革,提高医学教育综合实力

尊重医学教育规律和医学人才成长规律,主动适应新医科建设和新的卫生健康服务需求,全面深化医教研协同改革,提升衡阳医学院和附属医院综合实力,力争尽快实现衡阳医学院排名进入全国医学院校前50位,新增国家临床重点专科5-8个,附属医院进入中国医院排行榜以及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行榜前100位,附属医院绩效考核排名进入全国前100位。

持续推进医教研协同改革。全面落实湖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卫健委共建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的协议。以一流医学及相关学科建设和医学人才培养能力建设为指引,进一步优化授权管理方式,既保持医、教、研、管的相对完整性,又不断加强多学科融合发展。优化医学学术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医学教育工作委员会和医院发展规划指导委员会的职能,进一步提升管理效能和管理水平。聚焦医学教育教学、人才队伍、科研与学科建设、临床服务能力等重点任务,继续实施免费医学生计划和“医+X”改革,推进基础与临床融合、临床与预防融合,通过实施一系列具有南华特色的医教研改革举措,强协同、提质量、显效果、创品牌,力争成为国家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单位。

建设高水平医学院。聚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核医结合、重大新药创制、公共卫生公等领域实现特色发展,组建科研大团队,积极培育重大项目和标志性科技成果,增强重大、重点项目的获取能力,建设一批国内领先的优势学科创新平台。聚焦高水平医学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队伍整体创新能力和突破能力,更好地培养时代需要的创新型医学人才。以医学研究“4310”计划为抓手,构建高水平基础-临床融合团队,探索医师科学家培养改革。充分抓住国家“优质医学院”“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等发展机遇,找准目标,前瞻布局,以大项目推动医学院大发展。实现在医学人才培养上有高水平,在解决健康问题上、在科技创新上有高水平,在社会服务上有高水平。

推动附属医院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湖南省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重点建设行动方案》《湖南省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整合优质医疗资源,高质量建设大湘南区域医疗中心和生物安全三级水平(P3)实验室。对接服务“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以及长株潭一体化发展需求,重点支持附属第七医院,打造荣军医院改革的标杆和示范。引导附属医院差异化发展,大幅提升附属医院整体实力。大力加强医疗信息化2.0工程建设,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提升服务医疗服务水平。力争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荣军医学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方面取得突破,各个附属医院排名显著提升。

各位代表,同志们,医学于南华,譬若人体之四肢,发达则奔驰,废弛则瘫痪。核医融合则南华强盛。

(六)致力于汇聚各方资源,走出开放办学新路

“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求发展”,推动共建合作走深走实,推动校友与母校联系不断深入,推动开放办学结出新成果。

拓展共建资源,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充分发挥五部委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南华大学平台资源优势,积极推进部属、委属高水平大学对口支援南华大学及一流学科建设,助力南华大学申报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全面深化中核集团与南华大学新一轮战略合作。紧抓省部共建2.0新机遇,积极争取教育部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南华大学。瞄准健康中国、美丽中国等国家重大战略,依托共建单位的软/硬件资源,积极探索“所院结合”创新发展。

取社会资源,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校地校企合作政策研究和顶层设计,制定措施激励学院学科主动服务地方和企业需求。以衡阳和长沙为主要立足点,面向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全国,重点在新医学、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环保科技、先进制造、资源开发与利用等产业领域开展合作。同时,加快建设未来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保护先进技术研究院、激光应用研究院和“衡阳-南华大学政产学研创新联盟”,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汇聚校友资源,打造南华发展共同体。建立高效有序的校友工作组织体系和工作架构,健全“招生-培养-就业-校友”全链条协同育人体系,充实校友资源信息数据库,拓展各地校友分会布局,凝聚校友情感,汇聚校友力量,提升服务水平。构建校友与母校的情感共同体,营造协同发展的成长生态,不断开创校友工作新局面。

各位代表,同志们,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这是蓬勃发展的不二圭臬。开放合作,命运与共,南华与国家共命运,南华与校友同成长!

(七)致力于民生福祉,共建共享幸福校园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抓住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落实好各项举措。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和校园环境,争创“全国文明校园”。

持续推进校园提质升级。全面完成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切实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深入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建设高水平校园数据中心,构建智慧校园管理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校园信息化水平。打造“智慧、绿色、实用”的现代图书馆,加强校史馆、档案馆的功能和品质建设。有序推进校园道路、绿化景观以及环境提质建设,改善道路通行和水电管网系统,推进能源指标考核,倡导低碳节能,全面建设绿色校园、文明校园、平安校园。

持续提升师生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改善民生,实现学校总收入和职工待遇同步增长。加强离退休工作,进一步完善老同志活动场地,做好各项服务,开展好关心下一代工作。持续拓展学生奖学金来源渠道,推进学生资助和心理健康工作,进一步服务学生成才。强化警校协同,完善校园安全立体防控体系。持续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跃师生文化生活。持续推进饮食服务建设与改革,提升师生饮食满意度。推进临时工派出制度改革,进一步提升后勤服务质量与水平。探索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共建共享,解决年轻教师后顾之忧。

各位代表,同志们,南华是所有南华人的南华,南华的命运就掌握在我们所有南华人的手中!校荣我荣,校衰我耻!南华为我,我为南华,我们就一定有一个光明、幸福的未来!

三、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加快建设新时代高水平大学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实现新的奋斗目标,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为“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一)把牢正确方向,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

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第一议题”制度,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全面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切实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坚持民主集中制,贯彻落实党委会、校长办公会等议事决策规则和“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制度。突出民主参与,对事关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充分吸收师生意见建议。完善议题督办机制,加强重大决策事项的贯彻执行和督查督办。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健全责任体系和考核体系,强化责任追究和结果运用。严格课堂、讲堂、论坛等阵地管理,建立意识形态安全稳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和舆论引领力,确保校园和谐稳定。

(二)加强思想建设,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作用

强化理论武装。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武装作为重要任务,推动学习教育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聚焦主题,抓好校院两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常态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创新理论学习方式方法,坚持组织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线下研讨与线上教育相结合,推动广大党员干部系统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健全落实常态化学习机制,健全落实述学、评学、考学制度机制,促进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坚持政治引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全面落实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强化党委教师工作部职责,开展中青年骨干教师思想政治理论全覆盖轮训、社会实践、校外挂职锻炼等。全力推进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选优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开展向敬业奉献先进模范学习,营造崇德尚学、敬业育人良好风尚,引导教师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

提升学生思政工作精准性实效性。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着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建设好“一站式”服务大厅,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发展指导和事务管理各项工作中,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落实教师教书育人“一岗双责”要求,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形成全员参与、全程贯通、全方位协同的一体化“大思政”工作格局。

(三)提升组织力,推进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

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构建党建工作“责任链”,建立完善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责任清单、问题清单、整改清单,形成协同配合一盘棋。用好党建述职评议考核指挥棒,推动领导班子特别是党组织书记进一步明责、守责、担责、尽责。深入实施党支部“五化”建设提质工程,完善支撑保障机制,促进党支部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着力打造“一院一特色、一院一品牌”,发现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性、实效性、示范性的基层党建工作特色品牌。

推进基层党建创新发展。深入抓好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工作,融会贯通、联系实际、结合岗位职责、把工作摆进去,增强创新本领。创新基层党组织运行机制和活动载体,探索“互联网+”党建新方式,构建党建大数据系统,建好党建服务中心。继续推进机关与学院党支部共建工作,实现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四)强化担当作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建设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干部队伍。全面落实“忠诚干净担当”好干部标准,坚持事业为上选人用人,制定深化落实干部工作“五大体系”建设实施细则,建立完善干部工作“五项机制”,坚持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让有为者有位、能干者能上、优秀者优先。注重选拔勇挑重担、本领过硬、实绩突出的干部,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大力培养优秀年轻干部,加强学术型干部培养任用,打造一支年龄、专业、结构合理的干部队伍。

落实全方位培育管理。分层分类开展干部培训,创新干部培训机制,完善教育培训体系,推动党员干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工作成效。深入实施“中层干部政治能力提升计划”“干部专业化能力提升计划”,组织开展专题培训,推动广大干部增强“六项思维”、提升“七种能力”、锤炼“八大本领”,切实提高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能力水平,充分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五)狠抓清廉南华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锲而不舍推进作风建设。坚持培土加固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堤坝,久久为功纠“四风”树新风,坚决防止“四风”反弹回潮、隐形变异。扎实开展师德师风、医德医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加强领导干部执行力建设,健全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完善干部担当作为的激励保护机制。持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大力弘扬廉洁文化,着力培育和建设清廉单位示范点,全面建设清廉南华,夯实清正廉洁思想根基,厚植廉洁奉公文化基础,让以清为美、以廉为荣在南华校园蔚然成风。

持之以恒推进监督体系建设。坚持围绕“国之大者”加强政治监督,确保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落实落地。坚持压实二级单位廉政风险防控责任,持续深化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坚持聚焦“一把手”和班子成员等关键少数,聚焦重点领域和风险集中区,完善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健全党委全面监督、纪律检查机关专责监督、党的工作部门职能监督、党的基层组织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的党内监督体系。坚持创新监督方式,推动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察监督统筹衔接。坚持畅通监督渠道,推动党内监督与行政监督、审计监督、财务监督、统计监督、群众监督贯通融合,着力构建全覆盖的监督体系。

坚定不移推进反腐败斗争。把严的主基调贯穿始终,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坚决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案件,严肃查处师生反映强烈、侵犯师生利益、师生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查剖改、惩治防相结合,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六)凝心聚力向未来,积极营造同心协力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保证统一战线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不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向心力。夯实统战工作基础,加强统战基层组织建设,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发挥统一战线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鼓励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围绕学校改革发展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统筹做好民族宗教和港澳台侨等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努力画出最大同心圆。

强化群团组织引领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工会、共青团和学生会、研究生会等群团组织的政治引领功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团结动员师生员工干事创业。加强教代会工作,进一步畅通教职工参与治理、建言献策的路径渠道,充分发挥民主管理委员会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推进职工之家建设,做实教职工帮扶慰问、大病互助、子女入学、单身职工婚恋等暖心工程。加强共青团工作,关心青年、爱护青年、教育青年、引导青年,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提升共青团的引领力、组织力和服务力。

形成争创一流的校园文化氛围。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建设一批红色文化品牌项目、打造一批红色文化实践基地,引导师生成为革命精神的守护者和践行者,使红色基因成为全体南华人共同的人文情怀和价值追求。创新网络文化育人,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加强师生网络素养教育,开展网络法治教育,倡导学生科学、理性上网。开展“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实践活动,营造清朗网络空间,让校园网络成为传播正能量的强大“磁场”。秉承服务国计民生初心,弘扬南华精神,讲好核医故事。充分发挥校园特色标志性景观,文化场馆的育人功能,组织好军工文化月,医师节,护士节,南华青年说等活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医卫16字精神,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氛围。

各位代表,同志们,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处在高质量发展的历史关口。创业维艰、奋斗以成,历史将以它特有的方式镌刻上每一位奋斗者的名字。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守初心使命,聚力改革创新,在“双一流”大学的赛道上奋力奔跑,跑出属于我们南华人的精彩未来!

注释

“五化”建设支部设置标准化、组织生活正常化、管理服务精细化、工作制度体系化、阵地建设规范化。

“三不体系”一体推进的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权力制约监督体系。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国家“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科技部、教育部联合实施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该计划在全国资助建设100个左右世界一流的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让它们从世界前100名大学及研究机构引进、汇聚1000名海外学术大师、学术骨干,故简称“111计划”。

ESI:基本科学指标(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是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在汇集和分析ISI Web of Science(SCI) 所收录的学术文献及其所引用的参考文献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分析型数据库,是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权威分析评价工具。

“UP”模式是University&Park的简写,是为引进高端人才或科创团队,打通产学研用边界,以“高校+园区”联动的方式推动科创团队落地落户的模式。

“四新”建设即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

“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即建设10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000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即建设万门左右国家级和万门左右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十大育人”:即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

OBE是Outcome based education的简写,是一种以成果为目标导向,以学生为本,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进行的课程体系的建设理念,又称为成果导向教育、能力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或需求导向教育。

破除“五唯”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顽瘴痼疾。

“一核两电三色四新”:衡阳集聚发展的十大重点产业,“一核”就是核技术应用产业,“两电”就是电气设备、电子信息,“三色”是指“有色、白色、黑色”即有色金属、盐卤化工、钢管及深加工产业,“四新”是指新能源汽车、现代物流、文旅康养,生态农业。

医学研究“4310”计划即在附属医院遴选40个临床团队,每年支持每个团队30万元,持续支持10年,对多种疾病进行系统的临床和药学研究,以期培养一支优秀的临床研究医生团队,解决疾病病因、诊断、治疗和管理的关键科学问题。

“所院结合”指加强共建单位下属的研究所、厂矿单位等二级机构与学校下属的学院、研究中心等二级机构的合作,实现协同创新发展。

“五大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关键,并明确要求建立素质培养、知事识人、选拔任用、从严管理、正向激励五大体系。

“五项机制干部培养机制、干部选任机制、干部考核机制、干部监督机制、干部激励机制

六项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精准思维。

“七种能力”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

八大本领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

“四风”是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