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 > 理论学习 > 正文
【光明网】探索高校“学风传承”与“课程思政”协同建设成效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2020年起,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等共同开展学风传承行动。该行动依托高校院所,以文章、视频等形式,宣传科学家精神,培育优良学风,涵养科研生态。2022年6月24日,中国科协公布了2022年度“学风传承行动项目立项名单”。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种科系教师崔华威申报的《高校“学风传承”与“课程思政”协同建设实践》,经专家评议和遴选,从全国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531项申报书中脱颖而出,获批为本年度107项“精品资助项目”之一。

学风是一所大学长期形成的稳定的学习风气,展现了学者的道德素养,体现了大学的办学理念,彰显了大学的办学水准,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关键。我国历来重视高校学风建设,特别是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在此背景下,各大院校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三全育人”探索,其中的主要形式——依托各专业课程开展的课程思政建设,尤其受到重视。可以说,“专业课程必须融入思政”的理念,借助各类课程建设、教改项目、课程思政教学大赛等形式,已经深入人心。

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去年全校既立项了近百项“课程思政”教改项目,又举办了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大赛,并推荐8名优秀选手,参加了“广东省首届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大赛”。同时,例行的“中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全国教学创新大赛(校赛)”,学校都要求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借助“课程思政”建设的大好形势,协同开展学风传承,深化、细化学风建设,对弘扬优良学风,创新学风建设形式,助力课程思政建设,都有探索价值。

团队近年建设的专业必修课——《种子工程大实验》,建设一门融入大量学风故事的在线开放课程。将一流线上课程建设,作为学风传承的载体,提高项目的延续性、持久性和推广价值。

配套编写、出版融入学风故事的《种子工程大实验》数字教材,对象是阅读本教材的校内外学生、相关从业人员等。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挖掘学风故事,丰富所建数字教材,弘扬优良学风。

举办学风主题的“校园种子画大赛”。种子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团队多年来一直开展种子画创作培训、种子画作品大赛等活动,本项目拟开展学风主题的校园种子画大赛,将相关作品在学校公共场所展览,宣传对象是本校师生,同时以新闻稿、宣传视频等形式,借助互联网辐射更多人群。

课程建设方面,修订《种子工程大实验》教学大纲,建设《种子工程大实验》线下课程,配套编写《种子工程大实验》数字教材,二者均融入10篇“中国种业十大功勋”科学家的学风故事。开发《“种子”钟扬学风故事》思政微课,宣传植物学家钟扬教授的伟大精神及其与学生的学风故事。引导、指导学生撰写身边同学的学风故事,学生们在中国科协学风宣传平台“风启学林”发表原创短文17篇,经校内广泛转发、分享,总浏览量超150万。可见学生对活动形式的欢迎和喜爱。项目立项后,团队聚焦学风主题,结合种业科学家精神,以种子画为载体,经宣传、动员、培训等筹备,于2022年9月23日,成功举办“中国种业功勋人物‘学风故事’校园种子画大赛”。“科学家+学风传承+种子画”的新颖学风建设形式受到师生广泛欢迎。

“学风”是高校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新发展阶段育人的本质要求。学风故事是良好的思政育人素材,学风活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求学上进,与课程思政追求的立德树人殊途同归。研究结果表明,学风与课程思政二者可以协同共建,可以同向同行,二者的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主人翁精神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作风和精神风貌,营造更加浓郁的学习氛围,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下一步,团队将从机理、实践两个层面深入研究“学风传承”与“课程思政”的内在联系,找到协同建设的更多有效措施,因材施教传承学风,因地制宜弘扬学风。在学风建设中求特色,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辟新径,探索学风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更多可能。

(作者:崔华威,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农业与生物学院,本文系中国科协2022年度学风传承行动项目《高校“学风传承”与“课程思政”协同建设实践》(编号:XFCC2022ZZ001-10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