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我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获批国家级科研平台4个;牵头建设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获批国家科学基金项目259项;2014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这些喜人的成绩,正是南华大学雄厚科研实力的体现。
“要以机制创新推动科技振兴,以重大项目带动科技创新,以重大成果提升科技水平。”5年前,校党委书记邹树梁在南华大学二次党代会上明确了学校科技发展战略。5年来,学校一批批科技工作者秉承“勤勉务实、刚健自强、甘于奉献、敢为人先”的南华精神,励精图治,勇于创新,追求卓越。无论是在科技论文的发表还是科技奖励的取得,无论是瞄准国家战略急需搭建的学科平台还是围绕行业发展争取的科研立项,无论是攻克科研前沿课题还是扎实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都表明了南华大学的科研实力和质量在不断提升,证实了南华大学离实现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越来越近。
强化创新驱动 彰显科研实力
高水平的创新研究催生出了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十二五”期间,数理学院郭长青教授承研项目“高坝动静力超载破损机理与安全评价方法”,获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雷泽勇教授承研项目“CO2和O2原地浸出XXXX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在荣获2013年度中核集团公司科学技术特等奖、国家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后又获得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搞科研要有恒心,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轻言放弃”,回顾自己20余年艰辛科研历程,郭长青教授如是说。
“甘坐冷板凳”的科研精神在南华大学不是个例。“十二五”期间,学校申请专利362件,同比增长905.5%,授权专利136件,同比增长1562.5%,4项专利技术入选湖南省2015年度“百项专利转化推进计划”重点专利技术转化项目。学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24项,其中国家级科技成果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核集团科技技术一等奖1项、中核集团公司科学技术特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成果奖二等奖10项……
每一个专利和奖项的背后,都是一项项利国利民的科研成果;而每一项科研成果的背后,无不是南华人长年如一日的守望与坚持,求真与奉献。校长文格波在学校科技工作总结表彰会议上指出,“即使在社会风气浮躁、急功近利的大背景下,南华人始终坚守严谨求真的科学精神,心静如水、埋头苦干、不求功名、矢志不移”。
搭建学科平台 孵化科研成果
高水准的学科平台建设是高质量科研成果的孵化器。
学校以“强内涵、重特色、促协同”为抓手,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国家核应急宣传和培训基地”、“国家核应急医学救援分队”、“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国家地方联合血管植入物开发工程实验室”正式落户我校,共计获批学科平台经费1.375亿元,同比增长632.43%。
学校省部级学科平台申报与建设工作取得新成绩,服务行业产业与地方经济社会能力显著增强。新增了2个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核燃料循环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分子靶标新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获批了9个湖南省重点学科,其中“核科学与技术”为“十二五”湖南省优势特色学科;新增了3个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核设施应急安全技术与装备实验室”、“特殊病原体防控实验室”、“极贫铀资源绿色开发技术实验室”;新增了5个中核集团重点学科实验室“铀矿冶生物技术实验室”、“高可信计算实验室”、“核设施运行状态监测技术实验室”、“核设施退役作业装备设计与制造技术实验室”、“核素配位化学实验室”;新增了2个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重要特殊病原体防控实验室”、“特殊环境下安全服役技术实验室”;新增了1个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核能装备及其安全服役技术团队”;新增了1个湖南省科技厅临床医疗技术示范基地“湖南省脊柱微创临床医疗技术示范基地”;新增了1个湖南省重大疾病研究中心“湖南省胃癌研究中心”;新增了1个湖南省自然科学基创新群体“气载放射性团队”;新增了3个湖南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湖南省企业自主创新研究基地”、“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华大学基地”、“南华大学军工文化及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学校校级学科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学校10个科研平台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专项经费支持,总经费4339.8万元;立项了”化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11个校级重点学科,“先进制造技术及核装备工程”等11个校级重点实验室,“肿瘤细胞与分子病理学”、“核电生产系统的安全管理与竞争力研究”等30个校级科技创新团队,“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等5个校级社科基地,每年投入超过550万元;打造了3个校级公共科研平台,每年投入2200万元,打造了以核类学科以引领的工科公共平台和以基础医学为核心的医科公共平台以及人文社科公共平台。
国家级、省部级、校级各类科研平台承担了大量的科研任务,也成为了高质量科研成果产生的沃土。2011-2015年,我校发表自然科学类科研论文50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1216篇,同比增长118.7%;发表社科类科研论文800余篇,其中CSSCI收录的论文138篇,人大复印资料等达到30余篇;出版专著82部。
健全管理机制 推进科研立项
健全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为高层次的科研立项提供了保障。
“十二五”期间,我校修订和出台了《学术委员会章程》、《科技奖励办法》、《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科技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科研成果管理办法》、《技术服务与技术转让管理办法》、《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重点学科考核办法》、《科技创新团队考核办法》、《重点实验室考核办法》、《委托(外协)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军工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人文社会科学著作出版资助管理办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管理办法》、《纵向科研项目(人文社科类)管理办法》、《重点学科(人文社科类)管理办法》、《科技创新团队(人文社科类)管理办法》等系列科研管理文件。
正是这一系列科研管理文件的出台和实施,切实加强和规范了学校科研管理,稳步推进了学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科研立项。5年来,学校国家科学基金立项取得突破性进展。2011-2015年获批国自项目245项,立项经费达10249.8万元,较2006-2010年获批国自项目83项,立项经费2256万元大幅提升;获批国社项目14项,立项经费达245万元,较“十一五”期间30余万元,大幅增长;获批教育部社科项目(含专项)15项,立项经费达108万元,获得团中央、财政部、环保部、司法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统计局等其他部委科研项目10余项,立项经费200余万元。2014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实现我校国自重点项目突破,并首次获批科技部重大专项。近几年,我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稳居省属高校第一方阵。2011-2015年,我校连续5年获得湖南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作先进集体”。
学校省部级科研立项有了新的亮点。新增自科类省部级科研项目384项,同比增长39.13%。2012年,“核设施退役和核泄漏安全处理技术及装备研发”首次获批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2015年,继2002年首次获得之后再次获得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新增省社科基金规划项目85项,省科技厅软课题16项,省情咨询项目32项,省教育厅研究项目(社科类)62项,省教育工委思政项目18项,其它省部级项目10余项,立项经费200余万元。
此外,我校还不断拓宽各类项目申报渠道,加强与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西安核仪器厂、新疆中核天山铀业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中国核能行业协会、湖南省经信委、湖南省轻工协会、衡阳市人民政府、衡阳市发改委、衡阳市财政局等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国自联合基金、横向技术服务等各类项目申报。近3年,与企事业单位签订的横向技术服务合同金额达20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