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月”大半年的嫦娥二号卫星6月9日从月球“逃逸”,一路奔向离地球更远的深空。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看来,这次让嫦娥二号“超期服役”进行拓展性探测试验,将为探月工程后续任务嫦娥三号、嫦娥四号乃至深空探测奠定坚实的基础。想到今后一系列的航天任务,他深感中央企业肩上担子不轻。 在1978年中国经济改革号角吹响之前,国有企业统一由国家直接经营,集体经济按“政企合一”的办法管理,个体和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几乎全部消失。 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首先取决于所有制改革的成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开始变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以“放权让利”为中心,扩大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经营自主权,国企改革迈开步伐。 “摸着石头过河”的国企改革,最初的一块石头是“放权让利”。为冲破“大锅饭”的分配制度,1979年7月,国务院印发文件对扩权内容予以明确,在利润分配上,给企业一定比例的利润留成;在权力分配上,给企业一定的生产计划、产品购销、资金运用、干部任免、职工录用等方面的权力。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搞活企业,特别是搞活大中型国有企业,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改革的突破口,首先是将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地分开,同时实施计划体制、价格体制、国家机构和劳动工资制度的配套改革。 与此同时,非公有制经济在一场温馨的“火锅宴”后打开了“禁区”。1979年1月17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不到一个月,邓小平约见胡厥文、胡子昂、荣毅仁、周叔弢、古耕虞5位工商界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边吃火锅边谈话,第一次提出“可以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落实政策以后,工商界还有钱,有的人可以搞一两个工厂”,“总之,钱要用起来,人要用起来”。 突破“禁区”后,理发、修鞋、磨刀等一批城市个体户在街头诞生,非公有制经济开始得到恢复和发展。1988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确定了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和经济地位。 在农村改革、国企改革等微观层面的改革得以启动的同时,宏观层面的财税制度随之推进。在利改税完成后,以“分灶吃饭”的分权方式扩大地方政府的经济资源支配能力。1988年,为了配合国有企业普遍推行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多种形式的地方财政包干办法。 服务于经济的金融体制也在不断“破冰”。1979年,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相继恢复成立或独立运营。1984年,中国工商银行成立,以产业分工为特征的专业银行机构架构初步形成,金融机构从一元化转向多元。 1990年12月19日,黄浦江西岸,上海证券交易所敲响了第一记开市锣声,中国资本市场揭开了历史序幕。 改革画卷徐徐展开。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3年12月,国务院决定全面实行分税制。随后,增值税转型全面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顺利推进,内外资企业税制全面统一,所有企业站在了“公平”的起跑线上。 随着各项改革向纵深推进,中国体制机制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自1992年始,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陆续成立,分业监管的格局有序形成;至2010年中国农业银行上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全部上市,中国银行业发展进入历史新阶段。 “中国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中国证监会前主席周正庆说,截至2011年2月底,中国已有上市公司2121家,总市值近27.7万亿元,总体规模居全球第二位。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为各项改革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国有企业在改革中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截至2010年底,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达24.3万亿元,净资产达9.5万亿元,30家央企进入了世界500强企业名单。 非公有制经济也迎来“发展的春天”。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2005年和2010年,国务院先后发文鼓励发展非公经济,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垄断性行业。 百舸争流,千帆竞发。30多年的改革开放,推动国有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长足发展,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格局。展望未来,书写宏图。我国仍将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支持、鼓励和引导非公经济的发展,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篇章。 |
|
|
上一条:放眼世界揽风云——记跨世纪全方位外交格局
下一条:依法治国铸伟业——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