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于2010年6月28日挂牌成立,成立近两年来取得了一些成绩。学院的核安全工程专业申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本科专业获得教育部批准,使我校成为首批唯一获设有该专业的高校,2011年该专业被评为湖南省特色专业。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于2011年首批获得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使学院目前拥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和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13名专任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参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国家安全科技计划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项,横向课题8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三大检索20篇。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一直连续保持在96%以上,考研上线率保持在15%以上。此外,学院自成立来获省、市、校各种荣誉40多项。但这些成绩与高水平大学的要求和教学研究型学院还有很大的差距,一是缺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领军人才;二是没有产生重大影响的国家级的科研、教研课题和成果。 学院现在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学院转型升级能否成功,离不开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这“四驾马车”。只有这四方面同时发力,才能促进学院全面发展,促进学院向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学院迈进,拉动学院转型升级。
师资队伍是首要保障
环境保护与安工程学院提出引、培、留、用相结合,在引、培基础上更注重留、用,让大浪淘沙后,剩下闪亮的金子。那些与我院学科方向接近的国内外知名学者、优秀博士生是学院引进的重点对象。学院“十二五”期间将引进知名专家教授和博士学位教师6-8人。在人才引进来的同时,学院也十分注重发掘和培养自己学科团队中的优秀师资力量,做好人才梯队建设。学院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平台,以青年基金为重点,以中央高校基础科研业务费为助推力,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从职称、级别、导师资格、各种荣誉称号申请等方面为优秀人才成长助力,使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学院将建设一支中、青结构合理、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到2015年本院教师总数达到25人,其中教授增加至5~6人,副教授增加至5~6人,中级职称增加至3~4人,70%具有博士学历。有计划地选派3~4名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到国内重点大学做访问学者或到国外知名大学参加短期科学研究;有目标、有重点地培养一批优秀青年教师,力争培养3~5名学科带头人,5~6名骨干教师,5~6人获得国家注册环境评价工程师、国家注册核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为建设国内有影响的核特色环境工程、核安全工程专业打下坚实基础。力争建设2个省级教学团队。
人才培养是中心
学院在“十二五”期间将形成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成人教育(安全工程工程硕士)适度发展的多层次办学格局,本科生在校人数达到1000人,研究生规模100人,其中博士10人,硕士90人(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比为1:1),工程硕士研究生在校人数达到100人。争取在“十二五”期间申报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环境生态工程本科专业和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获得成功,为申报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打下牢固的基础。同时,学院在“十二五”期间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争取环境工程专业招收留学生。 提高教学质量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十二五”期间,学院将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鼓励本院教师积极申报省校两级的教研课题,撰写教研论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5年内获得省级教改课题3项以上,人均承担2项教改项目,发表教研论文2篇以上,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内获得省级或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2项以上 。“十二五”期间,学院将继续加强教材建设力度。争取编写6门以上教材,其中核特色专业教材4门(放射性三废处理工程、核环境学、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放射生物学、铀矿冶安全技术、核安全法规、核安全评价)。在已有的4门校级优秀课程的基础上,培育建设2门省级精品建设课程,3门校级精品建设课程,再申报2~3门校级优秀建设课程。学院不断探索和创新核安全人才的模式,力争获得省综合教学改革课题立项,并获得全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资格。 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重点建设好城建环境与节能湖南省示范实践教学中心、放射性三废治理实验室、争取申报一个湖南省教育厅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争取学校对专业实验室建设的重视和投入,投入资金300万元以上,建设好核与辐射安全、核通风与空气净化、安全人机工程、防火防爆、建筑消防、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等实验室。争取得到国家核安全局的支持,联合国内核电企业建设部级核安全实验中心,同中核集团联系建设铀矿冶安全实验中心。新建3~4个与建筑安全和化工安全相关的专业实习基地,加强与现有实习单位的合作,同时考虑与大、中型企业联合,使部分学生能够走到企业中去,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基地,力争“十二五”期间建设1个省级优秀实习基地,2~3个校级优秀实习基地。 科学研究是关键
在“十二五”期间,以学院现有的科研基础和今后的发展规划为指导,积极开展核环境与安全类学科交叉的科学研究工作。科学研究的重点立足于核环境评价与辐射安全领域,逐步扩展到其他领域,凝练以下科学研究方向:射性三废处理技术;铀矿冶三废处理、铀矿冶设施退役治理;铀矿冶通风与辐射安全;核安全评价与应急救援;室内环境污染与控制技术:IAQ检测及评估、室内空气净化技术、室内悬浮污染控制、室内MVOC污染控环境影响评价与规划;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非煤矿山安全技术。 在6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形成相关的学术梯队,培养年轻的学科带头人,力争在“十二五”期间申报核能开发项目和国防预研项目,力争在获得1个省重点学科,力争在863项目、973项目有所突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以上,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以上,5年累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以上、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2项以上,力争获国家级奖1项;人均发表论文1篇/年以上,5年累计SCI、EI、ISTP检索论文20篇以上、一级期刊(或国际杂志)论文超过50篇以上。通过 “十二五”期间的努力,使放射性三废处理技术、铀矿冶通风与辐射安全等研究方向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积极协同学校职能部门、参与申报与筹备核设施退役治理军工实验大楼。 社会服务是重点
增强社会服务功能、参与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历史使命,同进通过社会服务又能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十二五”期间,加强与企业合作,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自觉参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自觉参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自觉参与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为社会提供形式多样的教育服务。 “想天下之安全,思世界之环保”,这是我们学院教育学生树立的远大专业理想,同时也要成为学院服务社会的写照。学院将将积极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地方经济建设,主动与核企事业单位和环保单位对接,了解他们的需求,提供技术咨询和知识服务。重点是为铀矿山的安全和核电站的安全提供服务和保障。扩大安全工程领域硕士生的培训,为核企业和矿山企业提供智力支持。 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四架马车”的拉动下,不待扬鞭自奋蹄,在学校的“加速转型升级”的快车道上,向着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学院这一目标奋力前进。 |
|
|
上一条:统一思想凝共识 稳中求进谋发展
下一条:第五代表团:集思广益 共谋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