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学科是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求的重要学科之一。南华大学是我国较早开展土木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的高校之一,具有53年的办学历史。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校土木工程学科就与同济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我校土木工程的市政工程学科是湖南“十一五”重点学科,土木工程学科是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具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包括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等6个二级学科授权点,同时具有建筑与土木工程、项目管理2个专业硕士授权点,同时招收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与全日制专业型研究生,与英国格拉摩根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在本科教育方面,设有10个本科专业(专业方向),其中,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被批准为国家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被批准为湖南省重点专业和湖南省特色专业。 五十余年来,我校土木工程学科的综合办学实力与科研能力不断加强,已成为我国核电建设与地方经济建设、核环境保护重要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对推动节能减排、核环境治理,增强我国相关领域创新人才培养,促进两型社会建设,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创建一流师资 培育优秀应用型人才 我校土木工程学科现有教授、研究员23人,副教授39人,25人具有博士学位,博士导师、硕士导师41人,大部分专业教师毕业于我国土木或力学学科著名高校,具有国内外访问和海外留学经历。其中,湖南省教学名师2人,湖南省学科带头人2人,享受国家政府津贴专家5人,5人入选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岩土工程师15人,国家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12人,注册环境评价工程师8人,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3人,双聘两院院士2人。 长期以来,学科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有计划选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机构)攻读博士学位或访问研究,加强与国内外高校(机构)的合作交流。“十一五”期间,本学科协作举办了多次国际国内会议,178人次参加了国际国内学术交流。40余人次到美、英、日、澳、加、德等国进行访问与学术交流。先后邀请张楚汉、潘自强、柴之芳、计亮年等7位院士,Jane Sunmen等9位美日英著名专家来校学术交流20余次。 土木工程学科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不断结合人才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招生计划,实施创新教育计划,人才培养规模较大,质量高。改革开放以来,输送本科生10000余名、研究生200余名,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98%以上,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100%。这些优秀人才,许多已经成为大中型企业的掌门人或核心骨干,有的已经成为学科带头人或著名学者,有的成为国家政府官员。在国家保护母亲河活动中,我校大学生受到国家环保部和共青团中央的嘉奖,在挑战杯、全国“人环奖”、结构模型设计大赛、结构力学竞赛等活动中屡获佳绩。获得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0项、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12项、全国“人环奖”二等奖、三等奖9项,湖南省力学竞赛理论力学三等奖1项、中南地区结构模型结构二等奖3项、湖南省结构模型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2项。研究生在国内公开出版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在国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被SCI、EI、ISTP、SSCI、CSSCI收录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6部。
彰显科研特色 喜结累累硕果 土木工程学科近年来科学研究跨越发展,态势喜人。在科学研究方面,节能、安全、核环保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成效显著。据了解,土木工程学科现建有(共享)部省级以上科研教学平台5个,这在省属高校是少有的,包括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实验室;湖南省产学研示范基地——工艺风力与湿能技术基地;国防重点实验室——铀矿冶生物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共享);湖南省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城建环境与节能实践教学中心;湖南省高等学校基础课示范实验室——土木工程实验中心。 结合国家与湖南省的社会建设和节能减排的重大需求,土木工程学科形成了六个特色研究方向:工程灾害防治技术、高性能混凝土及结构动力分析、放射性污染治理与资源化技术、水处理理论与技术、建筑空气环境及控制技术、建筑热能与新能源利用技术等。在放射性污染治理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流体输送、烟草行业节能减排等技术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近年来,本学科还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7项 ;省部级科研项目35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二等奖7项、三等奖4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1个,授权11个;发表学术科研论文570余篇,三大索引收录16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28部,获湖南省教学成果奖一、二、三等奖各1项。 放射性污染治理与资源化研究:本方向凝聚了原衡阳工学院及核工业第六研究所核环境室的优势,有54年历史,在低放废水生物处理技术,铀尾矿(水冶厂)、核电站的放射性固体液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铀及其他有毒有害重金属污染物的环境行为等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及横向项目5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主编《低放废物处理技术规范》等4部我国核行业标准教材,出版相关专著教材20部,被SCI、EI、ISTP收录80余篇。 建筑空气环境及控制技术研究: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中工艺风力供给系统,将工艺风力与除尘有机结合,实现了系统中设备的模块化,填补了国内空白。还建立了湖南省“工艺风力与湿能技术”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工艺风力和通风除尘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技术服务占我国烟草行业45%市场份额,研究平台先进、基础好。以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氡实验室”、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实验室”为依托,建有先进的PIV实验室、标准气流实验室、大空间建筑火灾烟气缩比模型盐水实验台、流体水槽实验台和风系统测试实验台,完成了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获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6项。 工程灾害防治研究:涉及土木与水利工程灾害,建筑消防理论与技术、(铀)矿山灾害,该领域多项研究成果得省部级奖项,圆弧滑动边坡稳定性分析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软土参数原位测试方法研究获得核工业总公司二等奖;采用高分子化学灌浆材料对地下工程进行防渗治理获得核工业总公司优秀工程二等奖;采用地质力学等方法在红层进行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研究获得了核工业总公司优秀工程二等奖;参与的秦山三期(重水堆)核电站工程勘察项目获国家第九届优秀工程勘察铜奖及核工业部级优秀工程勘察一等奖。发表的论文被SCI、EI收录40余篇,参编4部国家规范,参编3部国家设计手册。 建筑热能与新能源利用技术研究:该研究项目实行产学研相结合,依托湖南省“工艺风力与湿能技术”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系统地创立了“湿能技术”体系基于吸湿性液体与气体相互作用的原理对空气中的水蒸汽的能量进行转化利用的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11项。 高性能混凝土及结构动力学研究:一是面向核工业和国防建设事业的特殊需求。研制的高性能防辐射混凝土已用于秦山核电站三期工程等数个核电站建设工程;高阻尼混凝土已应用于数个国防建设工程;核电站结构优化设计和性能评价理论,为大型核电站的结构损伤诊断提供了基础性技术支持。二是面向大型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清华大学合作研究的堆石自密实混凝土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成果已应用于水电工程建设;钢筋混凝土叠合结构研究成果写进了国家工程标准。还致力于我国工业废渣-粉煤灰的利用,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废玻璃粉活化技术和ASR膨胀危害机理分形学研究,开发以废玻璃粉作掺合料的高性能混凝土技术。 水处理理论与技术研究:开展重金属(放射性)识别功能材料的制备和应用基础研究,研制了系列高选择性、高容量的新型吸附剂,为重金属(放射性)废水处理和资源回收开辟了新的途径;开发了难降解有机物污染治理新工艺;研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管网优化设计和系统诊断软件,为湖南省管网改造和优化设计、水环境安全和节能减排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绘就未来蓝图 发展态势良好
经过不断努力,土木工程学科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了解,在我校土木工程学科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学科建设上质量,上水平新目标,正按照博士点建设的基本要求加强内涵建设,争取在近年获得土木工程学科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 “十二五”期间,该学科将面向海内外招聘在本学科领域内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带头人与高水平人专业才,组建高水平科研、教研创新团队2~3个。每年计划安排4~5名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或者合作研究。计划申请国家重大项目5项以上,年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项以上,申请专利2~3项/年;组织高规格学术活动3~4次/年,组织或承办国际学术会议1~2次。争取在国家科技成果奖上有重大突破。 学科将结合人才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质量工程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等各类竞赛,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加强与企业的产学研结合。本学科将结合科研平台建设,实施创新教育计划,加强与知名科研院所、企业的联合培养,进一步改善研究生培养条件,鼓励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不断加强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和研究型学习方法。 “十二五”期间,学科将进一步凝练科研究方向,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攻关。 (1)混凝土阻尼动力学模型和界面作用机理,自密实堆石混凝土力学性能的细观力学计算仿真,废玻璃粉活化技术,ASR膨胀危害分形学表征,高性能废玻璃混凝土的耐久性和本构关系。 (2)矿山采空区稳定性分析及沉降预报与复杂条件下尾矿坝稳定性分析的基本方法,核电站场地评价与结构健康诊断的基本方法及专家系统、红砂岩地区支护结构与基础工程的集成技术。 (3)环境功能材料。新型识别功能天然高分子基吸附剂的研制和成套技术的开发等方面开展研究与工程应用;研发新型复合絮凝剂。辐射环境下水泥水化及水泥石结构性能演化机理,防辐射混凝土结构力学性能。以建筑垃圾为主要原料的复合墙体材料节能关键技术研究。 (4)放射性与其他重金属污染的防护与控制技术,高效低耗含铀等核素及其他重金属的污染地下水的修复方法,微生物、植物富集核素的基础理论,低品位铀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回收新方法新技术。研究突发性重金属污染应急机制和技术,为湘江流域潜在的重金属污染提供一定的技术储备。 (5)高效低耗集中工艺风力供给智能系统,动态气流环境下室内氡污染的迁移沉降机理,铀矿井通风尾气多组分放射性核素气固耦合大气扩散模式及数值模拟研究。基于"湿能"技术的规模化低品位能量回收技术,高效太阳能系统优化设计和运行技术。 (6)研究其水处理过程化学和作用机制,研究污(废)水深度处理理论和技术,为湖南省城镇污水处理厂提供技术服务。指导生产实际应用。 科学定位,凝练特色,加快发展。 “十二五”期间,土木工程学科将按照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基本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汇聚学科团队,凝炼学科方向,构筑高水平学科平台基地,深化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科综合水平,造就一支刻苦钻研、业务水平高、敬业精神强、团队协作精神强的科技创新队伍,把该学科建设得更好,为国家经济技术发展、为学校的事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
|
|
上一条:第四届结构模型设计大赛初赛圆满完成
下一条:核资源与核燃料工程学院第五届“铀矿冶科技节”隆重开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