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我省新型工业化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湖南工业发展史上最好最快的时期之一。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思想观念与时俱进,抓工业的氛围日益浓厚。认识更加深刻。通过层层组织动员、开展专题培训,广大干部群众普遍认识到,“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湖南发展的差距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信心更加坚定。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深入推进,湖南工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在全国排位持续前移,各级各部门抓工业的信心日益坚定,工作力度空前加大。氛围更加浓厚。各级党政主要领导率先垂范,经常深入基层调研,亲自主持研究重大问题,指导出台政策举措,研究部署工业发展。各地各部门纷纷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推进措施,形成了合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浓厚氛围。 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主导地位已经确立。总量规模快速壮大。2011年,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8122亿元,是2006年的3.8倍;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万亿元,达25395亿元,实现利润1252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4.2倍、4.5倍。主导地位日益凸显。工业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1.2%,比2006年上升6个百分点。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1%,成为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主力军。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工业的发展,支撑了全省经济跨越发展,湖南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排位由2006年的第13位前移至2011年的第9位;同时,有力带动了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明显改善。集聚发展程度明显提升。2006年至2011年,省级及以上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3%;湘潭高新区等8个园区新晋为国家级。大力实施“四千工程”,涌现出机械、食品等8个千亿产业,长沙工程机械、岳阳石化2个千亿集群,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株洲高新区3个千亿园区,五矿有色成为省内首家千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建成了国家超算长沙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五年累计攻克关键技术瓶颈426项。2011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2702亿元,占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的33.3%,比2006年提高4.7个百分点;湖南创新能力在中部六省排名上升至第一位。产业两型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两化融合”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成效显著,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全面完成。全省六大高耗能行业占规模工业比重比2006年下降6.5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发展后劲持续增强。重点领域改革顺利推进。省属国有企业改革阶段性任务全面完成;金融改革不断深化,资本市场刮起“湘”旋风,五年新增上市企业31家;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民间投资持续活跃,非公有制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1218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57.1%。工业投入力度明显加大。2011年全省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812亿元,其中工业技改投资3315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4.8倍、5.7倍。对外开放步伐加快。省部(校、院)合作、央企对接、承接产业转移不断深化,目前在湘世界500强企业达119家,对接央企69家,一批湘企走出去成为跨国并购的典范。 五年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历程极不平凡,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工作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是“五个必须”:必须坚持新型工业化第一推动力战略不动摇,全力以赴谋工业、跳出工业抓工业,不断强化工业发展的主导地位和引擎作用;必须坚持走湖南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科学谋划部署加快工业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全省工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必须坚持转方式、调结构,引导一二三产业、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优化协作配套,推动工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建立健全政策支持与投入保障机制,切实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基础工作,努力为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必须坚持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激发工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这些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体会,应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完善。 当前,湖南发展已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各级各部门应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立足全局、着眼长远,加强整体统筹,改进方式方法,努力推动湖南工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其中,特别要注意从转方式、调结构,推进“四化两型”、实现“两个加快”的新形势新任务出发,妥善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着力提高工业科学发展水平。 妥善处理好发展传统优势产业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是支撑工业经济发展的两个支点。一方面,传统产业并不等于落后产业,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仍然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另一方面,新兴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它往往脱胎于传统产业并以之为发展基础,是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既注重新兴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使其加快成长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又重视用新兴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高新方向发展,全面增强湖南产业核心竞争力。 妥善处理好培育骨干龙头企业与发展中小微型企业的关系。企业是工业发展的基石。大企业强省,中小微型企业富民。加速推进湖南新型工业化,既要有“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大集团,也要发展“铺天盖地”的中小微型企业。一方面,要努力做大做强骨干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兼并联合、对接合作,加快优质资源向骨干企业积聚。另一方面,要尽力做多做优中小微型企业。在优化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环境、促进其数量不断增多的同时,充分发挥其门类广、群体多、机制活的优势,鼓励其走专精特新发展路子。 妥善处理好做强国有经济与做大非公经济的关系。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按照这一制度要求,做强国有经济是必然选择,做大非公经济是必由之路。必须坚持两手抓,促进二者全面协调有序发展。一方面,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国有经济,加快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全面增强其控制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破除非公经济发展的各种体制障碍,充分释放非公经济发展活力。 妥善处理好强化科技创新与深化企业改制的关系。企业要发展,创新是灵魂,改革是动力。只有强化科技创新,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与人才支持;只有深化企业改制,才能充分激发企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湖南科技和人才优势,不断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另一方面,要以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为核心,深化企业改革改制步伐,提升企业科学管理水平,充分激发企业内部活力。 妥善处理好坚持新型工业化引领与推进“四化”同步的关系。湖南“四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新型工业化是中心任务,主导和引领“四化”,为其他“三化”提供经济、技术、装备及产品支持;其他“三化”反过来对新型工业化也具有巨大的支持和促进作用。当前我省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必须紧扣主题主线,继续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在强化其主导作用中推动“四化”融合发展,不断提高科学发展水平。 |
|
|
上一条:与时俱进,推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下一条:把学习作为提高执政能力根本途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