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南华大学创先争优网!
简体 繁体
加入收藏
南华大学
 
当前位置: 首 页>>创先争优>>实践探索>>正文
在核科技领域执着追求
作者:艾南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04-24

                      

   2009年1月,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召开大会,表彰第二批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南华大学以邹树梁博士为学科带头人的核科学与技术科研团队,成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第一个核设施安全管理方面的科研团队。这也是继南华大学以丁德馨博士为学科带头人的国防科技创新团队之后,该校获得的第二个核特色科研团队。

南华大学核科学与技术科研团队云集了该校100多名高水平的科研技术人员,其中教授、副教授54人,博士生导师10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湖南首批121工程人才7人,他们中的许多人在中国核工业研究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们研发的科技成果广泛地应用到核工业和国防军事工业。

该团队组建以来,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发明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30多项。其中:全国科学大会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第42届比利时尤里卡国际发明金奖2项、国家火炬计划1项,国家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中国专利十年成就展奖2项、国防科学技术奖134项等。获得10个国防与核工业的相关资质,制定了4个核工业相关的行业标准,出版各类专著28部,在国内核心期刊公开发表论文530多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的论文150多篇。2009年3月,被湖南省总工会推荐为“全国工人先锋号”,4月下旬,团队带头人将赴北京参加表彰大会。

3月21日,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周强视察南华大学,在听取团队带头人邹树梁博士的汇报后,称赞南华大学的核科学与技术团队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和核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希望今后继续加大产学研工作力度,为国防科技工业、核工业和湖南省的核电产业作出新的贡献。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局长陈书山向省长介绍说,湖南发展核电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中最重要的是有南华大学核科学与技术科研团队为湖南核电的发展提供智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保障。

                

       组建:为了神圣的使命

1955年1月15日,一块铀矿石标本被带进了中南海,当时正召开一次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李四光、刘杰、钱三强向与会的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勘察发现铀矿的有关情况,毛泽东说:“我们国家现在已经知道有铀矿,进一步勘探一定会找出更多的铀矿来。……我们只要有人,又有资源,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当天的会议通过了代号为“02”的核武器研制计划。

新中国刚成立,要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核威胁,就必须拥有核武器。要研制核武器,首先必须解决铀矿开采的技术和人才问题。1959年3月,一所专门培养铀矿开采人才的大学在素有“铀都”之称的衡阳应运而生了,这就是南华大学的前身之一——衡阳矿冶工程学院(1979年更名为衡阳工学院,1993年更名为中南工学院,2000年与原衡阳医学院合并组建南华大学)。1962年,南华大学的另一前身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创建成立,该所是我国铀矿开采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重要基地。衡阳矿冶工程学院和核工业第六研究所根据国家发展核武器的战略需要,迅速整合资源,组建核科学与技术科研团队,团队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解决铀矿开采的技术难题。

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外国对我们封锁铀矿开采技术,既没有参考文献,又没有现成经验,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解决铀矿开采技术难题,团队科研人员发挥艰苦创业的核工业精神,深入到高原、沙漠、深山、矿井收集资料,开展课题研究。团队先后设计的几个开采技术都在矿山试验中遭到了失败。团队成员没有气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反复分析技术参数,最终成功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溶浸”采矿技术。“溶浸”采矿技术的特点是基建投资少,建设周期短、生产成本低、安全防护与环境保护条件好,各方面指标都优于国外同类技术。我国这项技术还出口到伊朗、巴基斯坦、埃及等国家,受到了他们的好评。该技术还被广泛运用到金矿、铅锌矿等其他矿藏的开采,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溶浸”采矿技术的成功,打破了国外对我们的技术封锁,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团队成员被授予“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做出杰出贡献奖”。

              

       攻关:为了祖国的荣誉

南华大学核科学与技术科研团队是一个“矢志核研究,团结攻坚,淡泊名利,创业奉献”的光荣群体。在这个集体里,无论是团队带头人,还是骨干成员,他们视核研究事业高于一切,用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和牺牲,默默无闻地奉献。团队中有一批海归派,他们放弃了国外优越的待遇,毅然选择加入这个团队或者重回这个团队。在他们看来,只有在这个团队里工作,才是最有意义的人生。

团队带头人邹树梁博士,是英国剑桥大学商学院归国留学教授,曾与国际著名能源研究专家Peter Nolan教授合作从事中国能源战略研究,负责中国核能战略研究项目。同时被剑桥大学St Edmund’s College聘为客座教授。他回国以后,矢志不渝,积极推进核电建设和核设施安全研究工作,担任了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核仪器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核教育学会理事长、《中国核电》杂志理事会常务理事、编委,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南省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湖南省国防科技工业系统优秀科技工作者”、“湖南省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创新先进个人”。

团队的核资源开采开发方面的学科带头人丁德馨博士,是澳大利亚、英国留学归国人员,致力于铀矿开采研究,为了掌握第一手研究资料,他经常深入到矿井中去,研究我国铀矿床特点和规律,带领学术团队,将微生物采矿技术应用在放射性铀矿开采技术之中,为提高我国铀矿资源的利用率作出了很大贡献。

正是因为有着一批像邹树梁、丁德馨这样的优秀科研人员聚集到了一起,发扬核工业精神,发挥工人先锋模范作用,团队作战,努力攀登,南华大学核科学与技术科研团队才能够在核科研的道路上屡建奇功,屡创佳绩。

核潜艇是国家安全的保证和大国地位的象征,鲜为人知的是,在我国的核潜艇上有一样十分重要的东西却长期需要进口,那就是核泄露检测装置,我们核潜艇的安全却卡在别人的手上。为了发明自己的核潜艇保护神,南华大学核科学与技术科研团队个个都铆足了劲,从1996年开始,进行了艰苦而又漫长的研究。团队的核技术及其应用学科带头人、原南华大学校长凌球教授,曾是“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院士最为得力的助手,为我国的核武器建设做出过较大贡献。为了研制核泄露检测装置,他不顾自己年过花甲的年纪,先后100余次下到潜艇,反复进行实验,采集数据。

就这样,在凌球教授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在实验室里白天黑夜地干,实验室里的灯光成为了南华校园最亮丽的风景。看到那里透出的灯光,几乎没有人知道,一批科研人员正在那里从事最尖端的研究。有志者事竟成,南华大学核科学与技术科研团队终于成功开发出了“N-13监测仪”,为我国核潜艇装上自己生产的报警器,代替了法国产品,每年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外汇。海军某潜艇基地首长称赞“***监测仪”是核潜艇的“守护神”。科研的成果,总是用心血浇就,就在“***监测仪”成功的时候,人们才发现,凌球教授的头发已经一片花白。

 

研究:为了人民的健康

“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是我们科研人员的天职!” 这是南华大学核科学与技术科研团队的一个工作目标。的确,在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随着核工业的快速发展,怎样杜绝和防范放射性物质对人体造成的伤害,成为团队成员思考最多的问题。

相传埃及金字塔存在一个“毒咒”:凡进入金字塔打扰法老安宁的人都将受到死亡的惩罚。后来据科学家的研究,这个“毒咒”原来是高浓度氡气在作祟。氡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放射性气体,容易导致肺癌。对于从事矿藏开采的工人来说,最担心的是矿井中的氡含量超标。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第一批铀矿山开始出现矿工肺癌病例,一些非铀矿山也开始出现采矿工人因为矿井中的氡含量超标而患肺癌的严重情况,此事引起了周恩来总理的高度关注,指示要尽快找到解决办法。

南华大学核科学与技术科研团队对于这种情况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迅速成立了攻关小组,开展矿井中氡测量仪器的研究。历经7个春秋,科研人员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后,不断总结教训,查找原因,数次更改设计方案,终于在1983年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KF-603热释光氡子体个人剂量计”,其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受到了加拿大同行的一致称赞,并先后获得国防科工委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KF-603热释光氡子体个人剂量计”为我国采矿工人尤其是铀矿工人个体氡剂量的准确测量提供了技术手段和可靠装置,一旦哪个工人的氡子体累计暴露量超过标准剂量,“KF-603热释光氡子体个人剂量计”就会及时发出警报,确保工人免遭氡的危害。如今,该仪器已经广泛运用到各种矿山。

氡不仅大量存在于矿井之中,建筑装修材料也是它的藏身之所。上个世纪80年代,家庭装修大量采用含高放射性的墙体材料,从墙体中析出的氡弥漫在空气中,人们呼吸进入人体内,破坏细胞组织,进而引发肺癌。当媒体关于这方面的报道越来越多时,引起了南华大学核科学与技术科研团队对这个问题的关注。核辐射防护学科带头人肖德涛博士等组成课题组,运用铀矿开采中的防氡技术,经过8年的科研攻关,2000年成功开发了“瑞尔康”环保防氡内墙乳胶漆,既能防止放射性物质释放氡,又能防止涂料开裂,成为国内第一个具有防辐射的环保涂料,解决了长期困扰人民群众健康的防氡问题。

 

  • 上一条:南华“四抓”举措获好评

  • 下一条:我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见行动: 8项措施促就业
  • 南华大学创先争优网 版权所有  地址:湖南衡阳市常胜西路28号  邮 编:421001  技术支持:南华大学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