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南华大学创先争优网!
简体 繁体
加入收藏
南华大学
 
当前位置: 首 页>>创先争优>>组织机构>>正文
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巡礼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抢抓机遇 快速发展 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
作者:云淡 通讯…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09-16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是运用医学、工程学和社会科学的各种成就,并通过有组织的社区活动改善环境、预防疾病、延长生命、促进心理和躯体健康的一门科学。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环境卫生学、妇幼保健与少儿卫生学、疾病流行与控制、毒理学与风险评估、卫生监督与法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医学信息统计与分析等,还包括通过组织医护人员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并建立一套社会体制,保障公民享有应有的健康与寿命等,是医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学科形成交叉特色的重要学科。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改变、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加剧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速等,出现了许多影响人类健康的新问题,既给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带来了新的挑战,又为其发展提供了机遇:在重视传统的现场调查、统计分析和环境、食品等监测的同时,注重对相关领域的政策、法规研究以及对改变人们的健康行为、与健康相关的社会环境研究等,丰富了该学科的内涵。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及时抓住这一发展机遇,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谋划、快速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现已发展成为具有鲜明的“核、医、环保交叉结合”特色的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重点学科,是湖南省高校中唯一同时拥有预防医学、卫生检验、妇幼保健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学科点。该学科拥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所覆盖的预防医学专业为国家一类特色专业、湖南省重点专业及湖南省特色专业,卫生检验专业为湖南省特色专业。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是运用医学、工程学和社会科学的各种成就,并通过有组织的社区活动改善环境、预防疾病、延长生命、促进心理和躯体健康的一门科学。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环境卫生学、妇幼保健与少儿卫生学、疾病流行与控制、毒理学与风险评估、卫生监督与法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医学信息统计与分析等,还包括通过组织医护人员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并建立一套社会体制,保障公民享有应有的健康与寿命等,是医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学科形成交叉特色的重要学科。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改变、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加剧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速等,出现了许多影响人类健康的新问题,既给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带来了新的挑战,又为其发展提供了机遇:在重视传统的现场调查、统计分析和环境、食品等监测的同时,注重对相关领域的政策、法规研究以及对改变人们的健康行为、与健康相关的社会环境研究等,丰富了该学科的内涵。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及时抓住这一发展机遇,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谋划、快速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现已发展成为具有鲜明的“核、医、环保交叉结合”特色的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重点学科,是湖南省高校中唯一同时拥有预防医学、卫生检验、妇幼保健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学科点。该学科拥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所覆盖的预防医学专业为国家一类特色专业、湖南省重点专业及湖南省特色专业,卫生检验专业为湖南省特色专业。

汇聚优秀人才 夯实学科平台

    我校是全国较早拥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的高等院校之一,历史可追溯到1958年原衡阳医学院招收培养卫生学专修科学生。该学科1993年挂靠学校病理与病理生理学硕士点招收培养硕士生,其二级学科“卫生毒理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分别于2000年、200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交叉学科“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于200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经过十年的努力建设与发展,“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于2010年获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交叉学科“特种医学”于2011年获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十分重视创新团队建设与创新能力提升,建设了以973、863首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芙蓉学者”周平坤教授领衔的核医复合知识型科研创新团队。该团队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学历层次高。现有教授19人,副教授15人,中级职称13 人,博士15人,9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拥有一批享有国内外声誉的专家、学者,如芙蓉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普通高校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亚洲支原体学组织(AOM)理事长、中华预防医学会放射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卫生检验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毒理学会委员、中国毒理学会放射毒理学专业和神经毒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预防医学会常务委员、省营养学会副理事长、卫生毒理学副主任委员、卫生部规划教材主编、《中国卫生检验杂志》常务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自然基金等科研项目与成果函审专家,国家公共卫生应急专家,是《Anal. Chim. Acta 》、《J. Electroanal. Chem.》、《Int. J. Environ. An. Ch.》、《Spectrochim. Acta A》、《Science Asia》、《Instrum. Sci. Technol.》、《J. Korean Chem. Soc.》、《Toxicology Research》等国际权威杂志的特约审稿专家。
该学科积极整合资源,争取专项资助,不断夯实学科平台。近年来,学科“公共卫生技能中心”获批为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特色实验室,“预防医学与放射卫生实验教学中心”获批为湖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食(药)物安全管理研究中心”获批校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为了培养研究生的公共卫生实践能力,学科建设的“湖南省疾病控制中心研究生创新基地”于2008年荣获“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光荣称号。

凝练研究方向 提升学术水平


    为了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依托学校学科布局和特色,在发扬传统优势学科方向的基础之上,积极促进“核、医、环保”等相关学科交叉融合,现已形成了5个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心血管疾病等常见疾病的筛检与预防:以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感染性疾病为突破点,在省内率先开展多种植物活性成分对这些重大疾病的防治与干预作用及基于NOS、ROS的作用机制研究,并利用代谢组学、液质联谱等技术开展食物致病与防病的物质基础研究,在国内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和学科优势,部分研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由于慢性非传染病的多基因影响特点,该方向着重在分子流行病学、遗传流行病研究学研究方面,由过去的个别基因变异或多态性研究深入为基因晶片、全基因扫描、家系研究、双生子分析、表观遗传研究、基因与环境、行为的研究。注重数据挖掘,着手组织应用聚类分析、决策树、关联规则、神经网路等定量分析方法解决公共卫生难题。
    环境毒理与辐射毒理:构建了“核辐射生物损伤与修复机制研究”平台,在我省率先开展了电离辐射的生物学效应研究;辐射毒理和生殖毒理研究处于省内领先地位,部分研究处于国内先进水平。进行了环境污染物铀矿尘、重金属(Mn、Pb、Cd、Be等)、烹调油烟、甲醛、苯等对DNA损伤作用、致癌作用、生殖毒性及机制;应用基因敲除及导入、蛋白质组学等技术研究电离辐射的生物学效应、核辐射应激相关基因分子克隆及耐辐射奇球菌DNA辐射损伤修复机制、茶多酚和二甲亚砜对电离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环境辐射危害预警及健康风险评价方法等研究。

    环境污染监测与预警:一直致力于环境污染物及重大疾病早期生物标志物检测新原理、新方法研究,获省级科技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市厅级2项,逐步形成了国内领先的学术地位,并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如催化动力学法测定水样中痕量亚硝酸根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建立了环境中氯酚类环境雌激素、醛类污染物、孔雀石绿、结晶紫等有机污染物的催化动力学法、化学传感器法、RLS测定法等监测分析新方法,首次建立了DNA及DNA加合物的RLS光谱测定、DNA氧化损伤生物标志物-8-羟基脱氧鸟苷的RLS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检测等系列新方法,促进了环境生物标志物的研究。

    核环境检测与核污染防制:主要开展了核环境检测与核污染预防研究。开展了铀钍氡等核环境放射性核素的检测新方法新技术、铀钍等核素进行有效分离处置的新方法新技术以预防核污染和维护人群健康等研究,是国内唯一专门开展铀钍氡检测研究方向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和全国唯一专门进行铀分离处置研究的高校。在核环境检测研究方面,建立了环境铀含量检测的系列国家标准,是国家铀含量检测分析的仲裁单位。氡检测研究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氡的计量标准是亚洲区域氡量值传递的最高标准。在核污染预防研究方面,开展的环境固体中铀的浸出分离处置和环境水体中铀的提取分离处置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核应急与公共卫生事业管理:该方向致力于卫生经济管理及政策研究、各类不同人群健康危险因素监测与健康管理研究、核应急的医学救援能力建设及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研究,形成鲜明的核-医-管理结合特色。如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和体系创、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成本及补偿标准、经费保障机制研究;不同人群健康危险因素监测与健康干预研究、肺癌危险因素调查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出生缺陷的监测分析及其病因学研究等,建立了相关突发事件的应急预警及管理体系。

发挥学科优势 积极服务社会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对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越来越重视,人们对自身健康越来越关心。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人才培养、疾病预防、产品质量检测与卫生监督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学科注重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的学生多次获得全国、湖南省等各种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奖,先后输送预防医学专业、卫生检验专业、妇幼保健专业等高级专门人才近3000名,许多毕业生已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骨干力量。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

    该学科积极开展公共卫生知识普及教育,如每年举行的国家公共营养师培训,先后举办的铅中毒污染事件的防控与健康教育、羌虫病防治知识讲座、核污染事件防控知识讲座、艾滋病预防教育等,较好地普及了营养健康和公共卫生知识教育,社会影响良好。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该学科的专家、教授主动参与调查与处置,如衡阳市甲流感防控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公共卫生处置等。此外,该学科与衡阳市安监局、衡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衡阳市卫生监督所、衡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进行了多方面的合作,多次为地方卫生服务提供专家与技术支持,指导并协助衡阳市的产品质量监测与卫生监督;在衡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建立了检验检疫产学研合作基地,签订了人才培养、技术开发及科研合作等的协议。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加大公共卫生科研经费、科技人才培养等的投入,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相关学科将拥有一个前所未有繁荣和发展时期。随着疾病谱转变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社会对公共卫生人才的需求将明显增加。而医学科研领域对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及整体等层面的研究不断深入,将推动医学向预测、预防和个体化诊疗等新的方向加速发展,慢性病、地方病、职业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医学难题日益引起学术界高度关注。因此,放眼未来,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和更为广阔的发展机遇。该学科将继续立足湖南,面向全国,瞄准国际学术发展前沿,继续以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综合防治策略、环境毒理与辐射毒理、环境污染物检测新原理新方法、核环境检测与核污染防制、核应急与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等为研究重点,开展系列研究,力争在学科相关基础理论、技术与方法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力争为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与促进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 下一条:南华大学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
  • 南华大学创先争优网 版权所有  地址:湖南衡阳市常胜西路28号  邮 编:421001  技术支持:南华大学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