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图书馆党委第二党支部三十余名教职工乘车前往位于湘西芷江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坊,凤凰古城内的沈从文、熊希龄故居等地,开展以“缅怀抗战历史、弘扬民族精神、勇担匹夫责任、崇尚勤俭节约”为主题的进一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项教育活动。
芷江侗族自治县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区。一座8.5米高的受降纪念坊矗立面前,此坊为四柱三拱门“血”字形碑坊,坊前凯旋门上镶嵌着红色“V”字,象征中国人民抗战八年、3500万同胞用鲜血换来的胜利。随后我们参观了雄伟壮观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64年前的8月21日至23日,太阳旗下的武士道者、总参谋副长、策划卢沟桥事变的今井武夫,曾受侵华日军最高司令长官冈村宁茨派遣,代表日军飞抵芷江缴械投降。芷江,因此而写下了我国近现代史抵御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最光辉的一页。受降纪念坊记载的是整个中华民族正义战争的伟大胜利,也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的一座丰碑。
接着我们来到凤凰古城,在导游的带领下先后参观了中国乡土文学之父——沈从文故居、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熊希龄故居,以及凤凰二十四家祠堂代表—杨家祠堂、崇德堂、东门城楼、三王庙、古城博物馆,万寿宫,沿途欣赏了凤凰独特吊脚楼群、参观虹桥艺术楼、沙湾景区、万名塔、古城内游东正工艺一条街,充分感受凤凰古城人民的勤劳、节俭、善良、纯朴的风土人情。
沈从文故居建在沱江边不远的城南中营街的小巷内。这是一座典型的南方四合院,看上去很古老。步入院内,展现在眼前的是个用石板铺成的小天井,天井四周是瓦木结构的古屋,有正屋、前屋各三间,厢房四间。整个院落,除正屋大堂显得较宽敞外,其余房间都不大。屋子虽不大,却幽雅怡神。沈从文在这里度过了他的少年,正是这里古朴雅致的环境陶冶了他的性情,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故居里墙面上一张张清晰珍贵的图片,记录了沈从文步入尘世后所走过的艰难历程,那一行行流畅深沉的文字,忠实地记录了作家成长的过程。檀木方桌,藤编靠椅、古老的木质结构架子床,都是沈老当年使用过的实物。目睹这些实物,眼前似乎出现了沈老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仿佛又在聆听沈老的教诲:“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文若其人,这位伟大的文学巨匠,不仅用心血给人们奉献了900余万字宝贵文化遗产,而且他的憨厚纯正,昭示自我,一生勤奋劳作,孜孜不倦追求的高尚品德和情操,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熊希龄故居位于古城北文星街内的一个小巷里,环境幽静安谧,建筑古老质朴,四方形布局,中有一天井宽坪。进入宅门,左侧是一个约十平方米宽的前室,又称会客室,天井东侧为专门的柴房,内有石磨、石碓等食用家具装置,充分显示了这家主人当时勤俭持家的良好风范。熊希龄小时最喜欢到这间柴房里走玩,并经常学习推磨和冲碓的技术,从小就培养出了一种悉心体察民间疾苦、关心贫民忧乐的高尚情怀。过天井便是正室,在正室的木门两边,有一幅笔力雄健、字迹清晰的对联:“一生赤诚爱国盼中华振兴,半世慈善办学为民族育才”,写出了熊希龄忧国忧民的伟大抱负,同时也写出了他披肝沥胆倾注心血办慈善事业为中华民族培养栋梁之才的伟大功绩。正室三间两层木质结构,陈列着熊希龄生前生活、工作用过的什物,一张张清晰的图片,一段段生动感人的文字,记录了熊希龄人生的脚步,演绎着他人生的轨迹,家事、国事、天下事都在他文晦蹈略之中。他胸藏珠玑,学富五车,在中华民族堪乱危难之时,为国家和民族倾注了一生的心血。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4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88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一年。为了进一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增强广大教职员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和馆风馆文化建设,馆第二支部特别组织此次活动。 通过这次活动,支部教职工更加深刻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大家纷纷表示要牢记抗日历史,弘扬民族精神、勇担匹夫责任、崇尚勤俭节约,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化为振兴中华的实际行动,围绕学校发展大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立足岗位、发奋图强、开拓进取、报效祖国,为全面建设为图书馆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