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大学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坚持把务求实效作为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对金融危机背景下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确立了2009年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正视危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突出重点、强化责任。2009年就业工作的主要目标:确保毕业生就业率处于省属高校前列,力争与去年同期水平持平,确保毕业生顺利、安全、文明离校。
长期以来,南华大学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并将其列入学校工作的重点之一。截至4月20日,南华大学2009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与去年同期相比还略有上升。但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压力仍然很大。为了帮助毕业生就业,学校采取了一些非常举措,收到了明显效果。
建立工作责任制度,落实责任。学校与各学院签订2009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责任书,明确校、院两级工作职责,加强目标管理。将派遣就业、年终就业率、学院参与程度、学生就业质量、市场拓展等主要指标纳入学院二级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内,纳入学院领导班子和个人政绩的考察内容。学校每年开展一次就业工作评优活动,加大奖励力度和奖励面。目前各学院均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毕业生就业工作,如核科学技术学院对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的学生就业进行了分类指导;城市建设学院全院出击,构筑大就业观;医学院实行“五个一工程”——一封信、一个电话、一条信息、一个单位、一个岗位帮助毕业生就业;经济管理学院就采取了班主任“包班”制度,责任到人,老师们通过各方面渠道,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就业门路。
加强就业指导、教育和宣传工作。重点进行就业形势和就业观教育,帮助学生科学理性分析就业形势,确立 灵活就业、基层就业观。学校针对当前就业形势和就业观对学生进行指导,多次举办了以“扬帆、起航”为主题的成才、就业报告会,帮助该校学生理性分析就业形势,确立灵活就业观、基层就业观。各学院安排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班主任和辅导员要切实联系毕业生,并做好指导、教育、宣传、心理疏导等工作。学校还加强了就业政策宣传,及时将国家、省市关于就业的相关政策传达给毕业生。学校积极开展了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心态。
千方百计拓展就业市场。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构建多种形式的“供需见面”平台,强化就业市场建设,千方百计挖掘就业市场潜力,着力建设以学校为主体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想方设法广搜就业信息并及时提供给毕业生。学校在3月份组织多支市场拓展队伍,深入到全国各省市区挖信息、找岗位,努力寻找和开发学生就业空间,巩固现有用人单位、关注新兴用人单位、开辟未来用人单位,重点针对各类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岗位需求潜力较大的行业,拓展就业信息渠道。各学院也根据自身专业特点,结合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等环节,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
目前,学校已经成功举办了大型招聘会3场、专场招聘会近400场,先后接待用人单位近800家,为2009届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10000多个。
加强就业信息服务工作。加强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及时、准确、公开、公平地将毕业生就业相关信息通过就业信息网、第一教学楼电子屏、学校办公系统、就业信息橱窗、QQ群等方式发布给全校毕业生,使毕业生能及时、便捷地获取需要的各种就业信息。
做好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实施就业重点帮扶计划,积极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及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重点帮扶工作,优先安排“双困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双困毕业生”。各学院对“双困毕业生”安排一名老师与其结对子,开展“一对一”的辅导活动,帮助他们就业。
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和生产一线就业。对自愿到基层服务的毕业生,学校除执行国家、地方规定的优惠政策外,还给予以下配套优惠政策:凡参加“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湖南省三支一扶计划”的志愿者,将获得学校颁发的“南华大学毕业生服务基层荣誉证书”,毕业后可申请将户口在学校保留两年;服务期满返校,学校将积极推荐其就业,协助办理就业相关手续。凡在基层工作满2年以上且考核合格者,报考南华大学硕士研究生且初试成绩达到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分数线的,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录取。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学校有关部门为到中小企业、基层和生产一线就业的毕业生办理落户和人事代理等提供便捷周到的服务。支持和鼓励应届毕业生为国防建设作贡献,凡应征入伍的毕业生(国防定向生除外)其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金全部由国家代为偿还,其学费按规定代偿。
增加投入,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条件。学校在2009年经费预算中适度增加了就业工作专项经费。学校将学院就业工作经费列入2009年预算,根据各学院毕业生人数给予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一定的专项经费,各学院在学校下拨就业工作经费的基础上,给予了相应配套经费。
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就业能力。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开设创业教育。各学院(部)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工作重点,坚持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努力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认真落实好湖南省拟试行的“双学位”、“双专业”教育和2009年扩大招收研究生等政策,在各方面做好充分准备,认真开展“双学位”、“双专业”教育和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工作。
在学校相关政策的正确引导和扶持下,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2009届毕业生就业继续保持着稳定的增长态势,学校就业率仍居省属高校前列,其中矿物资源工程、地质测量、矿物加工等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