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精神,根据学校学习实践发展观领导小组统一部署,5月19日晚8:00我院在三楼会议室召开部分师生座谈会,师生共商学院教学、管理科学发展问题。院党委书记谢来锦、院长肖德涛、院党委副书记秦洁、学工室老师以及来自学院各年级、班级的19名学生参加了座谈。
座谈会上,院领导听取了学生们对学院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意见和建议。其主要表现为:
1、受各方面因素例如高年级学风、高中时对大学的内心定位不正确、大学教育的松散化模式等影响,一部分学生存在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够明确问题,带有混学风、混文凭等心理惰性。
2、与从小学到高中的应试教育相比,大学教学、管理模式等方面的诸多不同,使大学生在大学生生活中出现较大分化。那些自制力强、学习目标明确的学生与自制力差、学习动机不明确的学生在学习及其他素质培养方面的差距明显拉开。
3、大学生缺乏激情、没有目标、教与学缺乏互动,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4、大学上课方式让刚迈入大学的学生意思难以适应,老师与学生交流少,甚至有些青年教师上课缺乏责任心。学生认为老师引导很重要,例如老师上课提问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可根据学生情况推荐资料,网站等,尽量避免学生落队。
5、学生对本专业尤其是核工业的民用化方面缺乏认识,以致缺乏学习动力。老师上课应介绍相关知识。实验室上课应减少人数,专业课应尽量分小班;课时安排有些不合理,例如大学物理课程课时量偏少;排课较乱例如量子力学与电动力学,有些课则连续很多课;有些老师说课本不好,那为何要用成为学生心中的疑问。
6、大学生基本分化为三类:一是除上课就是学习;二是上课睡觉下课玩;三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人。第三类占绝大部分,所以好的学风很重要。
7、学习与管理密不可分,学生管理应该是引导而不是强制。学生会干部与广大同学交流不多,信息传达不畅,查寝让学生反应较反感。对学生强制性管理例如查违章电器,往往导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从而不能达到应有效果。
8、就业工作应从大一抓起,让学生从大一就有就业危机感,把就业压力转化为学习动力。学院还应多针对就业组织一些活动。
座谈会上,肖德涛院长和谢来锦书记对学生提出意见与建议予以了肯定,并希望学生用科学发展指导个人的学习生活,准确个人定位,科学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培养个人的责任意识,培养自身能力;真正明白“学习要有动力,快乐就是生产力,成果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