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用心 用情 用行动——南华大学辅导员马军的工作“秘诀”
2019-01-04 15:28 李伦娥    (点击: )

大学毕业22年,而在南华大学辅导员这个岗位上,马军整整干了23年——实习时就上岗一年,目前是学校干得最久的唯一正高职称的一线辅导员。

近日,马军高票当选第十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用心、用情、用行动。”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道出了自己当选的“秘诀”。

 

用心——

与学生同吃同住

运动装、马尾辫,身轻如燕、快人快语,若不是略显沧桑的面容,马军与在校大学生没有两样。“天天跟学生在一起的缘故吧。”她这样解释自己的“学生气”。

马军与学生可不是一般的“在一起”,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她是与学生同吃同住。“第一批253名学生,我对每个人都了如指掌。”回忆起20多年前的往事,马军脸上洋溢着笑容。

她和学生们一起上课搞活动,给学生们买菜打饭,与学生们分享零食,甚至与学生换衣服穿。那时贫困生多,几乎每次在外吃饭,马军都会给学生带一份,其实有时就是吃不完的剩菜。“曾经我担心学生们会嫌弃。”马军说,可是有一次她看见,一名学生接过她带回来的菜转身就吃开了。

“我眼泪都快流下来了。”从此她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有一次给学生们带饭,天黑视力又不好,两手拎着饭盒的她一不小心掉沟里了,至今下巴还留有伤疤。

那些年,马军全程参与学生军训。一次她处理工作后迟到了,外请的教官不知道她是辅导员,罚她在湿地里“起来”“坐下”几十遍,她委屈的泪水换来的是学生最优的军训成绩。

刚开始做辅导员时,常常一个系里才一两个人,几百名学生如何顾得过来?马军有自己的办法,每接一批新生,她会准备一个大大的本子,学生的基本信息一一记录下来。学生一出状况,她总能及时找到解决办法。

 

用情——

为学生的事经常一夜无眠

“没休息好?”采访时看到马军有些疲惫,记者发问。没想到这随口一问,马军的眼圈就红了。原来,为学生保研政策调整的事,头天晚上她一夜无眠。

“特别护犊子。”有人这样评价马军。23年里,只要她的学生有任何困难,任何人欺负她的学生,第一个站出来的一定是马军。

“我特别希望当老妈的学生,而不是女儿。”马军当选年度人物后,她正读大三的女儿发来长长的微信。也难怪,生下来28天就被送到外婆家,两岁多才回来;幼儿园和12年的中小学,妈妈几乎就没管过。“好不容易带我玩一次,也是看学生们搞活动。”女儿说。

“小马姐、马姐姐、马大姐、马军姨”,学生对马军的称呼一次次改变,但她对学生的倾心投入永远未变。马军是学校的第一个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除日常辅导员工作外,她还经常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至今已成功干预学生心理危机近200例,转化“后进”学生近100人,跟踪辅导500余人。

记者在一本厚厚的“学生个体成长辅导记录表”上看到,仅2017年6月心理咨询预约记录就达到了41人次;为了一名学生的“端正学习态度,按时到课”问题,3天里马军找他谈了5次,甚至还找到其父亲。曾经有一名学生大一时上网成瘾,多门课程考试不及格。马军一次次找他谈心,后来又根据他的实际情况动员其入伍。学生从部队返校后,马军又趁热打铁鼓励他将部队的好作风用到学习上,这名学生后来进步神速,大三获国家奖学金,大四还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

经济困难、学业焦虑、感情烦恼、保研受挫……这些年,无数学生因为种种问题找到马军,她不厌其烦地疏导、解答,常常半夜还在给学生回信,有时一名学生的问题周折几十次才能解决。

 

用行动——

教育之道唯爱与榜样

陶醉于与学生的同吃同住,等送完第一届学生,马军发现同时留校的同学都成硕士、博士了,职称也都上去了。“我就守着你们。”她跟学生们保证并安慰自己,那些年放下专业教学全职全心做辅导员。

马军自费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每个周末从学校所在地的衡阳往返长沙;她关注贫困生,研究女生心理特点,结合案例写出系列论文。2006年8月,她拿到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2013年,连续3年申报后,她终于拿到正高职称,成为全校乃至湖南100多所高校里少有的正高职称辅导员。

“教育之道无他,唯爱与榜样。”马军用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的话,解释自己这些年来在专业成长上的努力。她说,新形势下做好辅导员工作,要赢得学生的信赖,与他们共同成长。

23年来,马军不断钻研业务,总结积累经验,搭建辅导员工作平台和模块,抓好学生思想教育与日常行为管理。她希望自己干一辈子辅导员,成为懂理论的实践者、会实践的理论者,成为专家型辅导员。

马军说,只要想起这些学生,不管工作如何辛苦,她都是开心快乐的。办公桌上,有学生诉说烦恼的小纸条;邮箱中,有学生成长路上的故事;辅导室里,有学生的排队约谈;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课上,选课常常爆满;无论离校多久,学生们都想着回来看看。这,就是她的动力所在。

   

 

打印    收藏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