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南华大学党委宣传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学校主站
新-新闻网
   
 首 页  南华要闻  综合新闻  媒体南华  南华人物  院部传真  领导论坛  视听南华 
 校园活动  南华故事  南华讲堂  校友动态  教育视点  电子校报  图说南华  文艺天地 
当前位置: 首 页>>视听南华>>2015年暑期三下乡>>正文
第五期简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团专刊)
2015-08-07 南华大学团委    (点击: )


本期要闻………………………………………………………………1

1、南华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团开启群山村帮扶之行

2、烛光送温暖 南华大学志愿者为留守儿童讲述成长故事

3、南华大学副校长刘升学下乡看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团

4、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团举行第二阶段工作布置会

5、涟源市扶贫办前往群山村了解南华大学驻村帮扶工作

6、南华大学志愿者开展讲座普及医疗卫生知识

外宣报道………………………………………………………………6

1、光明网

2、湖南教育新闻网

3、湖南日报视觉中心

4、搜狐媒体平台

跟踪报道………………………………………………………………9

1、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团:在学习中奉献,在奉献中成长

领航先锋……………………………………………………………10

1、夕阳下的军体操

——访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团成员薛令君

图说新闻……………………………………………………………12

1、南华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团服务古塘群山

直击通讯……………………………………………………………13

1、吴姓村的李支书李主松:我今年有两个愿望

2、带病“战斗”的村长吴新林:把声音放在心里,把心系在群山

民生论坛……………………………………………………………16

1、一顶军大帽下呐喊的人

2、“我真想要这样一个闺女”

3、群山村一位孩子的日记

❤总结感悟……………………………………………………………20

1、农村留守儿童调查分析报告

2、活到老,学到老

3、改变从这刻开始

4、一天之中

5、22岁中最新鲜的一天

6、南华大学暑期“三下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团总结


南华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团开启群山村帮扶之行

(群山村百姓拉上横幅欢迎南华大学服务团前来“三下乡”。)

(实践团成员与对口服务的相关家庭代表。)

本报讯 (通讯员 陈果毅 朱毅强)7月12日,南华大学2015年暑期大学生“三下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团10名成员顺利抵达涟源市古塘乡群山村,开始开展为期10天的志愿服务。

群山村是一个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依山建立起来的村庄,村落沿道路带状分布,400多户家庭中有58个皆为贫困户。由于地区贫困,交通落后,此地就业机会少、待遇低,但凡年轻力壮的劳动力都选择在外务工,村庄里大多都是一些妇孺和老人。在南华大学及古塘乡政府三个月的调研研究后,决定在此处实施“精确扶贫”一对一帮扶。

为了确保帮扶有效开展、更好落实,南华大学特意在2015年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选派了十名优秀的党员、团员学生组成“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团”,奔赴群山村入住贫困户,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中锻炼品格,开展社会调研,发现群众问题,帮助当地村民寻求脱贫致富的科学有效途径。

12日下午,在群山村村委会办公室,该村第一批贫困户和实践团成员进行了第一次见面会。会上确定了实践团各成员的帮扶对象,并介绍了相关对象的基本家庭情况。

贫困户代表李碧玲在会上,用最纯朴的发言表达了对入住实践团成员的感谢以及自己及乡民们对脱贫致富和解决生活窘境的希望。

实践团团长孙超表示,会尽实践团所能帮助乡亲们解决实际问题,并希望所有实践团成员在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学有所成,学有所获,同时更好地服务地方。

会上,南华大学团委副书记李海洋发表讲话。他希望实践团所有成员能够融入到每一户农民家庭,能够吃苦耐劳,在生活生产实践中为村民谋福祉。通过建言献策,帮助地方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确保帮扶工作有质有量。

烛光送温暖 南华大学志愿者为留守儿童讲述成长故事

(南华大学志愿者在烛光中为留守儿童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

本报讯 (通讯员 李谌涵 王楚玥)7月13日,南华大学暑期“三下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团在涟源市古塘乡群山村开展“烛光送温暖,爱心架桥梁”主题活动,在烛光中为深山中的留守儿童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介绍大学校园生活。

群山小学坐落在山腰上,教学楼老旧不堪,室内陈设简陋,除了十几张课桌椅外,连必要的照明设施都没有。室外,一条杂草丛生的小径是孩子们上下学的必经之地路。当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团十名学生来到群山小学,布置教室,点燃蜡烛……天色渐渐暗下来。志愿者们开始向孩子们一起聊天,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从初高中的奋斗史,到大学校园生活的精彩纷呈,志愿者们一个接着一个,将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激励这些大山里的孩子们努力学习,勇敢追寻自己的梦想。

就着蜡烛微弱的光芒,孩子们团团围住大学生志愿者哥哥姐姐,与他们交流和沟通。交流中,有一个孩子问到大学里有没有很多的书,大学志愿者对孩子们说大学里有一个叫图书馆的地方,里面各种图书都有……孩子们的用期待的眼神看着志愿者们讲述着精彩的大学生活。

大学生志愿者们走进大山,培养了社会服务意识,提高了社会实践能力。在这次活动中,志愿者们给山里的孩子们送去温暖和社会的关怀,给山区的孩子提供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向他们介绍大学校园生活,激励他们刻苦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和家乡落后的面貌。

南华大学副校长刘升学下乡看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团

(刘升学副校长在村长吴新林的引导下前往实践团成员服务地点。)

本报讯 (通讯员 陈果毅)7月15日,南华大学副校长刘升学率学校研究生学院、学生工作部、校团委等部门领导莅临涟源市古塘乡群山村,看望并慰问该村贫困户及相关入驻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团成员。

当刘升学一行来到实践团成员张婷玉入住的家中时,她正在给家里的两个孩子辅导功课。刘升学摸着孩子的头鼓励他们要认真跟着姐姐学习好功课,努力考上大学,毕业有成后为家乡做贡献。同时,刘升学询问了张婷玉的居住条件及饮食状况。据家长介绍他们平时农务繁忙没有时间督促小孩学习,小孩学习的自觉性不强,而现在因为张婷玉的到来,孩子们开始有了一些好的变化。

临走时,刘升学还特意查看了张婷玉同学的下乡日记,并叮嘱张婷玉,要发扬好“勤勉务实、甘于奉献、刚健自强、敢为人先”的南华精神,克服外部困难,尽自己所能帮助好所在家庭。

随后,刘升学一行相继对剩下的9名实践团成员及相入驻的贫困家庭进行了慰问和看望,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团成员的表现和工作的开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赞扬,并为相关贫困户送去了祝福和温暖。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团举行第二阶段工作布置会

本报讯 (通讯员 陈果毅)为了更好开展第二阶段的工作任务,总结第一阶段的工作内容。7月16日上午,南华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团第二阶段工作布置会在群山村村委会办公室举行。

会上,各实践团成员分别对第一阶段入驻家庭致贫的原因及相关情况做了总结,同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和建议。为了拓展此次下乡的接触面及受益面,会议还确定了第二阶段各成员换户调研的对象及相应的分工。会后,各成员和前来会面的十位村民进行了碰头,旨在相互了解中促进帮扶工作深入化开展。

南华大学驻村帮扶工作队戴剑勇老师表示:“希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团十位同学能够继续坚持以往精神,把帮扶工作深入到新的十户家庭,担当起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责任,发挥出一个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既有的智慧和力量。”

涟源市扶贫办前往群山村了解南华大学驻村帮扶工作

本报讯(通讯员陈果毅)7月18日,涟源市扶贫办主任唐裕奇、涟源市扶贫办项目开发股股长刘驰洪、古塘乡党委书记曾海和、乡人大副主席刘军一行人来到群山村南华大学驻村帮扶工作队并在群山村村委会议室举行会议了解帮扶工作情况。南华大学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戴剑勇、副队长李涛、群山村村支部书记李主松、村长吴新林出席会议。

会上,戴剑勇对三个月来的驻村帮扶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工作亮点和创新点进行了重点介绍。戴剑勇结合扶贫先扶智、产业链扶持、精准结对帮扶的三个帮扶要点,提出建立群山村网站,开展南华大学学科专业特色对口扶贫等一系列方针措施。戴剑勇特意提及了正在群山村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南华大学暑期“三下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团,并将他们第一阶段的结对帮扶工作成果进行了汇报。

涟源市扶贫办主任唐裕奇一行认真聆听了帮扶工作开展的进展,并肯定了扶贫工作的内容。唐裕奇表示,涟源市扶贫办将会全力支持南华大学驻村帮扶工作继续深入开展,配合南华大学将“精准帮扶”落实到每户每人,从调查入手分析致贫原因,对症下药共同解决贫困问题。

南华大学志愿者开展讲座普及医疗卫生知识

(实践团成员陈代远正在为孩子们讲授口腔护理知识。)

本报讯(通讯员陈果毅朱毅强)”原来我刷牙这么多年都刷错啦,谢谢代远哥哥教我们怎么刷牙。”7岁的吴家旺在上完医疗卫生知识讲座时说道。7月18日南华大学暑期“三下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团在群山村村委会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医疗卫生知识讲座,为群山村儿童们送去知识与希望。

“我所学的专业是口腔学,很早就萌发了要办一场相关的医学知识讲座。”实践团成员陈代远介绍,“我观察了很久,这里的人包括我们身边的同学都很少有刷牙刷对的,很多习惯性不规范的动作其实对口腔牙齿危害很大。”陈代远从刷牙这一现象入手,向当地儿童介绍了如何做好口腔护理,让很多孩子大开眼界。

当天聚集在村委会的小孩有二十多个,听说有医疗卫生知识讲座,居住在山头另一边的家长们都把小孩子送下山来听课。村委会议室不大,座位分成了三排,小朋友们都挤在座位上面认真地听讲。

实践团成员张婷玉在讲座中介绍了平时的一些基础用药知识、应急措施。由于群山村天气炎热,湿气很重,当地很多小孩都有流鼻血的经历,张婷玉还特意讲解了止流鼻血的方法。

带着小孩来参加讲座的吴爱平听完讲座后受益匪浅:“真是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你们真不错,非常谢谢你们把这些东西交给我们的孩子……”

光明网

网络链接:

http://pic.gmw.cn/cameramanplay/2426369/3216156/3996435.html

网络链接:

http://photo.gmw.cn/2015-07/18/content_16341438.htm

湖南教育新闻网

网络链接:

http://news.hnjy.com.cn/gxlm/126769.jhtml

湖南日报视觉中心

网络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TM1MTQzOQ==&mid=209356026&idx=2&sn=b7b4ddfe3d46640a9d768d519ea6774d&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d

搜狐媒体平台

网络链接:

http://mt.sohu.com/20150716/n416922639.shtml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团:在学习中奉献,在奉献中成长

本报讯 (通讯员 陈果毅 朱毅强)南华大学2015年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7月12日正式开始了征程,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里有一支特别的队伍队伍,他们结合南华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深入农村基层,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亲身感受农民的生活生产情况,了解基层农村现状,在实践中接受检验、磨炼品质、锻炼毅力,他们就是南华大学暑期“三下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团。

(实践团成员正在铲石子。)

此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团成员共有10人,9名来自于南华大学第七、八届学生会主席团,1名来自于学院主席团,他们分别是孙超、陈代远、于宝琛、唐思瑶、黄峰、薛令君、张婷玉、陈颂豪、刘哲、闫彩峰。在南华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总团抵达冷水江市服务的同时,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团则奔赴涟源市古塘乡群山村开展志愿活动。

他们此行不仅要在农户家里同吃同住同劳动锻炼自我,同时还要结合南华大学群山村帮扶工作队的扶贫工作开展服务,他们以“结对帮扶”的形式被安排在群山村贫困户家中,肩负着对入住的每一户家庭开展贫困调研、信息收集、原因分析、建言献策等工作任务。

群山村共380户、1470口人,其中贫困户85家、帮扶户58家。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团成员对口的每一户人家都有相应的困苦,或遭遇大病、或劳动力缺失,或遭逢天灾人祸……此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团还重点关注了当地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情况,并调查研究形成报告。

到达群山村后,实践团成员先后开展了烛光送温暖故事会、医疗卫生知识讲座、走访贫困户家庭等诸多形式活动,参与了道路修建、房屋扩建、照顾小孩、整顿家务等多种类别的劳动。实践团成员在学习中奉献,在奉献中成长,为南华大学帮扶工作队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夕阳下的军体操

——访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团成员薛令君

(薛令君正在教孩子们做军体操。)

本报讯(通讯员陈果毅)“少年强则国强,我从小就向往军人的生活,不仅为了自己也为了国家。”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团的薛令君同学是南华大学海军预备役的一名学生,他从小就向往军人般的生活,每次听到军歌嘹亮的时候他说他胸中总会有一股热流在激荡。

“这次能够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团的一员来到群山村,我很高兴,虽然这里没有军旅拉练那样的令人兴奋,但是当我第一眼看到群山村的时候,却能感受到它激发人潜力的无尽力量。”薛令君在学校的时候每天傍晚都会练习军体操,来到群山村后他也从不懈怠,依然每天定时定点打起军体操。他所居住家的小孩见哥哥每天练习,也在他旁边跟着比划起来。

“这里的小孩都很瘦弱,我第一次看见他们的时候就萌发了要教他们军体操的念头,虽然不是很容易学会,但是我还是觉得我有这个必要去做。”7月17日,薛令君的这个小小的愿望得以实现了,实践团团长孙超在群山村村委会组织了一批当地的孩子进行捐赠书籍活动,赠书活动结束后,他留住了孩子们,在村委会前面列起了方阵,有板有眼地教了起来。

(薛令君正在纠正孩子们的动作。)

“他很乐意做这样的事情,小孩子们也很开心。”同团的黄峰同学在一旁看着认真教学的薛令君说道,“你看他那认真样还真把自己当成教官了。”军体操一共有二十多个动作,薛令君每一个动作都讲解得非常仔细。有的孩子年龄还比较小,很调皮,薛令君一声“立正”所有孩子们竟然也齐刷刷站得笔直,他没有一丝的不耐烦,孩子们也容易被他激发学习的兴趣。

薛令君说道:“《少年中国说》给了我很多正能量,我始终记着’少年强则国强’这句话,不仅仅是智力上的强大,我们也需要体魄上强健,我很希望中国的下一代能够拥有更好的体魄来保卫我们的祖国。”

南华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团服务古塘群山

本报讯(通讯员朱毅强)7月12日至21日,南华大学暑期“三下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团来到湖南娄底涟源市古塘乡群山村开展了为期10天的志愿服务活动。活动中,实践团成员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当地群众的业余生活,为群众送去先进的知识和理念,协助促进南华大学驻村扶贫工作队开展扶贫工作。

吴姓村的李支书李主松:我今年有两个愿望

本报讯(通讯员陈果毅)涟源市古塘乡群山村有80%的人都姓吴,然而这个村的村支书却是一个李姓女人——李主松。现年51岁的李主松已经在群山村先后担任计划生育专干6年、村委3年,2014年的村支部大选中,她从8名候选人中以绝对优势的票数被村民们推选成为群山村支部书记。

李主松平时不苟言笑,也不善言辞,谈及南华大学驻村帮扶工作队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她说:“我真的很感谢南华大学驻村帮扶工作队戴剑勇主任和李涛教授,也很感谢南华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把医疗、科技、文化等先进的知识带到群山村来,很欣赏入住到村民家中结对帮扶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团成员……。”

据悉,李主松上任以来就协同群山村村长吴新林对村里的大小的事物进行了规范和整改,带领村委干部在村里大大小小的角落里贴满了文明标示语和图文解说,期望村民们从良好的习惯开始做起,建造一个文明道德的群山村。看着山腰上缺乏基础设施、破烂的群山学校,李主松表示今年最大的愿望就是带领村委和南华大学驻村帮扶工作队一起努力把群山学校修葺翻新,这样不仅方便本村的儿童上学,同时还能惠及乡里,连带将周围的几个村教育点迁移过来。

李主松的第二个愿望就是将村里的20口山塘硬化。群山村,顾名思义就是被群山环绕的村庄,有很多村民则直接将家安在山上,相对于山脚下的村民,山上的村民有更多的耕地,然而最大的难处就是灌溉问题。因为建立水库耗资巨大,现在的群山村负担不起,所以李主松决定采用硬化山塘来提高蓄水量、提高灌溉能力的办法。“村子太穷了,很多工作和想法都实现不了,像组级公路的修建、天光井水库的加固都无法进行。”李支书在谈到部分工作构想时不免忧心忡忡。

在得知今年4月份南华大学将前来驻村进行帮扶工作时,李主松表示,当时感到惊讶又高兴。当时她引导南华大学党委书记邹树梁一行调研团参观了当地的金秋梨林地、黑山羊、肉猪基地等当地的特色产业,以便结合帮扶工作队开展之后产业帮扶工作。7月12日,南华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前来开展服务工作时,李主松更是欣喜,感到新鲜的血液在群山村流动,李主松说道:“我真的很开心看到你们来到群山,真的很感谢你们!”

带病“战斗”的村长吴新林:把声音放在心里,把心系在群山

本报讯(通讯员陈果毅朱毅强)“我只要活到五十岁就可以了,只要我把事情做完了。”涟源市古塘乡群山村的村长吴新林在和南华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医疗服务团的成员交流病情时说道。

吴新林是那种一眼就能看出来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个头不高、步履蹒跚、面部总是暗红颜色而且汗流不止。经他自己介绍,他的确患有心血管疾病,在2013年的时候做了心脏瓣膜手术,留下了很多不便,同时他还患有过敏性鼻炎。通过南华大学“三下乡”医疗服务团医生的诊断,村长的健康的确存在着很多的隐患,脂肪肝、血管硬化等疾病已经在吴新林身体里面埋下了许多“地雷”,随时可能爆炸。

然而吴新林却一直“战斗”在群山村生产发展建设工作的第一线。2014年在本村投票选举的村委成员中,吴新林以100多票的优势被村民推选为村长,当时他却身体不佳。本想辞退掉这一工作,可是看着村里闭塞的交通、穷困的村民,吴村长咬紧牙关把村上的工作抗了下来,希望和村民们走上一条致富的小康之道路。

(吴新林与他的妻子。)

群山村本来地处偏远地区,是一个贫困村,380户中有85户贫困,贫困率达到22.4%。自从去年接任村长一职,吴新林主持维修了当地村级公路、在河流下游建立了一处河坝、依据政策进行了全村的电改,同时还新修了垃圾收集站4处、开挖并架设了多处灌溉渠道。群山村欣欣向荣、焕然一新。

吴新林不仅是一村之长,也是三个孩子的父亲,大女儿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二女儿如今也待字闺中,吴新林唯一担心的是刚刚高考落榜的小儿子。但想起能够把村子的工作做好,能够竭尽所能给村民带来一份方便,他又有所释然。吴新林说道:“我在任村长的期间,刚好碰上了南华大学驻村帮扶工作队的驻扎,感觉十分幸运,能够借助东风进一步把村子建设搞好,确实可遇不可求。”

虽然带着一身的病痛,可是吴新林脸上不缺笑容,不管是在田间地头,还是走访贫困户,不管是接触学生,还是和领导交谈,吴新林总是认真聆听别人的声音,把这些声音放在心里,把心系在群山村上。

一顶军大帽下呐喊的人

(老兵吴仁本。)

本报讯(通讯员龚梦麒朱毅强)“工地上漫天尘土,卡车不够用,我们自己推着小车、挑着扁担一块上。涟源到贵州,三年,七百多公里的铁路!我们是毛主席、共产党的兵!什么任务我们都能完成!”在采访贫困户时我们认识了涟源市古塘乡群山村的退伍老兵吴仁本和他的妻子康立中,为了方便我们采访,他们坐在简陋的房门口,身后就是昏暗的房间,依稀只能看到一个碗柜、一张桌子还有一张床铺。

13岁投身革命,69年16岁的他入伍,这位悍勇的老兵从基层做起,不到三年他便成为了排长。说起峥嵘往事,现年67岁的老人家神情激动不已。“炮兵开山作业时,操作失误了,我救了柳营长一命,事后他送了我一顶军大帽!”说着他腿脚不灵便的他让妻子起身,从房里取出了一顶保存完好的冬用军帽,庄重的缓缓带上。当时他只有19岁,其中的艰险我们却不难想象,但他却丝毫不提,只是认真的请我们为他拍一张照,这帽子就是他的军功章。

1975年,为了响应国家计划生育的号召,他在接受结扎手术时被误剪了神经血管,当即晕倒。经过半年治疗,病情好转后他回村接替了生产大队队长的职务,之后又接任了群山村副民兵营长。1995年,吴仁本老人晕倒在屋前,自此开始头晕、眼花、失眠并时常晕倒,危及生命,直到2007年才在邵阳确诊为结扎引起的神经性复发。

(老人家吃了20多年的药。)

(花甲之年的他因为手术留下的后遗症早在二十年前牙齿已经全部掉光。)

采访中,老人从家里拿出了两个麻袋,里面满满的药品包装让我们大吃一惊。“这是我这么多年来吃掉的药,还有两袋被丢掉了。”由于长期服用了大量药物,老人身体已经产生了抗药性,寻常人服用两粒以上就难以承受的镇定类药物“三唑伦片”,老人通常要服三粒,严重时甚至要服用五粒,而这种五十粒装的药品价格现在已经涨到了三百元左右一瓶。我们完全无法想象,这样一位一直正襟危坐,说话条理清晰的老人,竟是一直靠着神经药物度日的患者。

按照涟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1996下达的23号文件,老人由计划生育手术带来的并发症治疗费用应当由各乡计划生育办事处承担,然而老人并没有从当地相关部门获得补助赔偿。由于老人除了那顶军帽,没有带回能证明入伍的证件,老人的退伍军人补助金申请也受到了阻碍。而此间老人用药就医已经花费了三、四十余万元,家徒四壁,负债累累。

政府每年五千多的各项基本补助,连老人每月六百余块的药费都无法负担,更不用说照料同样身体每况愈下的妻子。“我向政府提交了一次性补偿二十万的申请,在村里盖了章,乡里书记也签了‘计生办收’四个大字,但一直不能兑现。”老人现在最大的心愿便是得到补偿,先将亲友们的债还清。家中两子一女,女儿已经多年对其不闻不问;小儿患有精神病,现已失踪,留下9岁的孤女由二老抚养;而大儿子为了照顾老人,42岁的他至今未婚,一直在群山村附近打工。“是我耽误了他,说起大儿子,老人满脸愧疚。”

在群山村,这样的人家还有许多,他们质朴的延续着过去的观念。“我知道,你们大学生都是政府选拔出来的栋梁,所以孩子们,拜托了!”67岁的老兵不知道他双手合十说出这句话时对我们的触动有多大,他的话让我们重新审视了当代大学生的使命。不知道能带来怎样的改变,但是他们知道眼前的人就是希望,所以他们掏出一切与我们诉说。而我们能做的,便是将这希望更广的传播!是传播他们的希望,更是唤醒我们的使命,传播中国的希望!

“我真想要这样一个闺女”

本报讯(通讯员陈果毅)临走当天,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团成员唐思瑶的“爸爸”吴关平及其妻子都来到村头送她,一段五天时间的经历,“爸爸”却感动地说出了:“我真想要这样一个闺女。”村头的欢送,唐思瑶的“爸爸”却有点依依不舍,车站前反复地交待,十分诚恳。

(唐思瑶与吴关平的家人们。)

唐思瑶是南华大学会计学专业的一名大三学生,她性格开朗活泼,当分到这一户人家的时候,她看见和蔼可亲的吴关平时就倍感亲切。作为农民的吴关平有两个儿子,一直想要一个女儿。唐思瑶一到家里就忙前忙后地帮吴关平做家务,帮忙照看他的小孙子,带着其孙儿认字读书,很让吴关平及其家人感动,时间久了,唐思瑶也不自觉地就融入到该户家庭之中,吴关平也就成了唐思瑶口中的“爸爸”。吴关平是一个厨师,在当地有什么酒席、办什么宴会都会去掌勺。“我一来到爸爸家我就感到很开心,爸爸的身体不太好,没时间照顾他的孙子,我得做一个好姑姑。”

“她能够来到我家,我感觉很幸运,这姑娘很容易让人开心。被她爸爸前爸爸后地叫着,我真想要这样一个闺女了。她在家里一直在帮我做饭、带孩子,这么细心的女孩子我很放心。”爸爸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总是脸上泛起笑容。

五天的时间很短,可是唐思瑶却十分舍不得离开群山村,从一开始来群山村的时候,十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团的成员都很惊讶这里的贫穷和简陋,心理和身体上都不太适应,这里民风纯朴,群众热情,融化了他们每一位的心。他们结下了五年之约,相约五年之后再次重逢群山村再一次来看这些可爱的人。

群山村一位孩子的日记

2015年7月18日 星期六 天气:多云

本报讯(通讯员吴博朝)这些天,群山村迎来了一件美事——南华大学来群山村进行“三下乡”活动,他们为村民干活,辅导学生学习,帮助困难家庭。

南华大学是衡阳知名学校,这些学员不远万里地来到群山村,为群山村的村民帮忙。相比城市而言,我们这里的生活条件不是很好,某些方面有着许多困难,但是,南华大学的学员们并没有喊苦,没有喊累,他们每天都是笑脸面对生活。

他们的乐观,他们的任劳任怨受到群山村村民的喜爱,受到热烈的欢迎。

我每次去他们那里学习的时候,他们总是非常热情地招待,非常认真地教我学习。在教我英语的时候,他们能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带我读单词,读课文;教我数学的时候,他们能够十分细心地将题目整个过程明明白白地讲给我听,直到我彻底弄懂为止。

他们是学生,也是老师。他们在学校认真学习,在这里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教我们,他们没有对我们的不停提问感到厌烦,没有对我们的调皮、不听话感到生气。他们的耐心,他们的认真也使我们这些学生对他们这些老师感到尊敬,感到喜爱。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南华大学的这些老师们是我们人生中不可多得的老师、指路人,我们心中十分感谢他们,感谢他们对我们的教导,感谢他们对我们的帮助,感谢他们对我们的陪伴。

希望他们下次能再来到群山村,祝他们能够翱翔到更高更广的天空中去!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分析报告

本报讯 (通讯员 张婷玉)在我们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团与群山村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十几天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现象普遍,因此做了相关问卷调查,共收回20张有效问卷,根据问卷中的问题进行了关于留守儿童相关问题的分析。

1、问卷分析

①心理问题。

从问卷反映的情况看,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由于长期远离父母,使留守儿童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并且调查发现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使孩子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养成一些不良行为,如叛逆、不听话。

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分为两类,一类是双亲出去打工;另外一类是单亲家庭或家庭中只有一个亲人去打工。留守儿童的监护方式多是隔代监护,即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对“留守儿童”监护的方式。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由于血缘、亲缘关系,长辈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缺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

②教育问题。

虽然调查中留守儿童的数量不多,但是大部分儿童的父母都是没办法天天陪在身边,孩子的大部分时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这些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有的甚至都不认识字,根本就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致使孩子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导致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因此学习情况较为一般。

调查发现大部分的老人将教育寄希望于学校教育,而农村的学校教育师资能力不强,资源不足,并且孩子太多,在学校只知道一起玩耍,还没有足够的自制能力。

③行为情况问题。

调查得知,大部分的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的都是因为家中困难,因此虽然家长在外面打工,但是仍有很大部分外出打工人员收入不理想,导致家中生活状况仍不容乐观。虽然现实中农村家庭对于留守儿童有一些关心,但是大多限于物质上,情感上帮助的很少,而社会对于留守儿童的关心程度更是不够高,虽然有很多爱心行动,但大多流于形势和表面,没有真正从根本上解决的办法。在有时儿童生病了,调查中很大部分儿童选择给父母打电话,但父母不在身边,没有办法得到正确并有效的治疗,这样很不利于身体健康。

2、问卷总结

孩子们是期待父母回到自己的身边的,尽管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他们对于自己的生活现状希望能更加好,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也都知道他们的烦恼来源主要在于学习,可是他们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以及种种环境的影响,并没有真正的机会去真正的努力奋斗。在孩子们的心中,仍旧存在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和心理问题,似乎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尽管每个暑假都有很多的大学生前去帮助他们。以上所有的问题,再加上一些我们没有提到的问题汇集在一起,就成了“留守儿童”本身的问题。随着留守儿童数目的增加,这些问题还会加剧,急需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3、相关建议

①父母努力承担孩子的教育责任。

父母虽在外,但是还是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多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比如多用电话联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父母的教育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因此父母应该多关心孩子,如果不能常回家,则应该向孩子的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以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

②农村的学校加强教育管理。

农村中小学校建立和落实“留守儿童”管理教育的各项制度,开办寄宿制学校,形成以学校为主导的教育管理模式,使学校的教育功能得到有效地发挥,使留守儿童的管教缺失问题得到弥补。

③政府应充分发挥作用。

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附近地区就业的机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尽量减少留守儿童。

④加强关爱留守儿童的各类社会宣传。

充分发挥各媒体的作用,使更多的人加入到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中来,使各界各类人士共同来探讨和研究,从而使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得到切实的解决。

活到老,学到老

本报讯 (通讯员 刘哲)昨天晚上,我与被帮扶对象家中的哥哥一起约定好今天去干活,听到要干活的消息,这个人都饱足了精神,等待明天的到来,期待自己明天的表现。但是我心里也充满不安,怕自己不能完成明天的任务,自己心里难免有着一点点担心。

定好了七点的闹钟,按时起床洗漱完毕。急匆匆下楼等待家中哥哥的到来,我们早上八点准时集合出发干活。今天干活的任务是一起帮助“薛令君家”建新房子。当看见薛令君的时候,心中充满了喜悦,因为有了同伴在一起,干活会更加充满趣味,同时也可以通过本次劳动,使我们校学生会主席团变得更加团结,为今后的学生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今后的工作生活做出更好的感情铺垫。

其实,在自己家中并没有干过这样的活,来到了群山村,体验一下建筑工人的苦,也是体验一下中国社会各个阶层人民的生活环境。大早起,我出门看了一眼,好熟悉的背影,好熟悉的背景,原来是薛令君在顶着炎炎烈日干活,心中不禁窃喜,瞬间感觉自己好幸福,起码不用那么累的在烈日下干活,但紧接着又感觉到自己想法和做法有些欠妥当,自己一起下乡的同学在那里辛苦的干着活,自己却在一旁偷笑,实在有点说不过去。毕竟我们是一起来到群山村下乡的,也算是是一群合作伙伴和“战友”,我们应该团结起来,一起迎接困难和挑战,所以我选择和薛令君一起干活,和他同吃苦、同劳动。

我和薛令君主要的工作是负责网箩筐里面装沙土和小石子,然后吴阿姨负责用扁担来挑。顶着湖南夏天的烈日,我们拼力地用锄头往箩筐里装沙土和石子,完全忘记了在大学里矫情的自己,完全忘记了那个怕被太阳晒黑的自己,也完全忘记自己的衣服是否干净。我们全身心投入到劳动之中,为的就是真正能给村民家中减轻一些劳动负担。在干活的过程中,我为了干得快一些,所以就往箩筐里多装了一些石子,薛令君看见后就说:“你稍微装的少一些,装多了的话,吴阿姨用担子挑起来就会很重、很吃力。”听了他这一席话之后,真的是感觉自己有些时候想问题不够全面、不够周到,这也算是一些收获吧,起码在办事、想问题方面又学会了一些知识。

快到中午,我让家里的哥哥领着我去其他人家做“留守儿童调研报告”。当我出发之前,我从自己的行李箱里拿了一袋糖果,我也想用自己的微薄之力来关心一下留守儿童,能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对社会未来充满希望。首先走进一个农户,我进行了简单的自我介绍,说明了本次拜访的意图,紧接着凑过来几个小朋友,得知我是大学生之后,我能从孩子们的眼神里看见他们对大学的向往,他们也想和其他人一样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紧接着我急忙拿出包里早已准备好的糖果分给小朋友,他们边吃糖边努力配合我的调研工作。但在其中,有一个小女孩十分不愿意配合我的调研,我想她可能是抵触自己是留守儿童这个事实吧。在调研的同时,我和一个奶奶随便聊了几句,我问:“奶奶,您家盖新房的原因是什么,政府有相应的补贴吗?”尽管奶奶说的方言我听不太懂,但还是能听出奶奶说:“家里以前的房子成了危房,不得不盖新的房子,政府有没有相应的补贴自己并不清楚。”其实我问这些问题的真正目的在于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向上级政府反映一下村民自己内心的想法,能在政府与村民之间做好“桥梁”的作用,也能让上级政府更深入了解村民百姓的想法,更加便于工作的开展和落实。

今天一整天,感觉自己很充实,完全没有感觉到一丝累意,总是觉得自己也在不断成长、不断进步,和身边的人多学习一些,对自己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有重要的用途,永远记得一句话:“活到老,学到老。”这应该是此次“三下乡”活动的收获吧。

改变从这刻开始

本报讯 (通讯员 孙超)总结这两天下来,自身有了一个很宝贵的收获和变化,那就是生活又变得像读书时规律、有节奏起来。下乡之前已经忘记了自己有多久没吃过早饭了,但这几天跟着乡亲们朝去晚归,过起了朴素又健康的生活,从开始的不习惯到现在充满油然而生的幸福感,一切都来得那么突然。

今天是群山村的好日子、大日子。我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总团在今天为村里的乡亲们开展了为期一天的志愿服务,包括义诊、药物发放、电器维修与文艺演出等。经过两三天的相处,吴阿姨一家四口已待我如亲人一般,我决定抓住今天这个机会,力所能及地帮助自己的“家人”。早晨一起床我就开始收集阿姨家中损坏的电器,九点钟全家人一起前往了服务点。十分令人开心的是,阿姨身体并没有大的问题,回家路上阿姨变得十分健谈。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不管生活中面临再大的不幸,只要我们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所有的一切就还有希望,再大的困难也终将被我们跨过。

雨后的群山村到处散发着清凉,下午三点钟,“三下乡”全体逾百名队员共赴古塘乡人民政府举行活动启动仪式,仪式过程当中我们更加明确了自身的责任与使命,这不仅是为期几天的志愿服务那么简单,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应该练就一种本领,要学会在社会基层传播正能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今天服务活动的文艺演出精彩纷呈,十分成功,在学校观看了四年的文艺演出,但这一次的感觉确实不同。村民们的期待与热情在这一刻被释放出来,感染了我们每一位志愿者,也让我们倍受鼓舞。演出条件简陋、演员及工作人员的缺少问题一一被我们解决,演员们一个节目接一个节目的换服装轮番上台,虽脚步渐渐疲惫迟缓,但笑容依旧灿烂,精神依旧饱满;工作人员缺少,平日里校园中的学生会主席们自告奋勇充当人墙,原地待命直到晚会结束,没有一丝抱怨与怠慢。这些都是我们的改变,已经在不经意间悄无声息的发生了,在群山村我们摒弃了娇贵的习惯与高傲的姿态,在与乡亲们的共同生活中,我们变得淳朴、勤劳、敬业,这些收获将会让我们终身受益。

同样被改变的还有身边朝夕相处的乡亲们,当看到孩子们在观看演出时那充满期待的一双双眼睛,当听到孩子们回家路上说想上大学的时候,我从心底感到,我们的每一点点付出,每一份份辛劳,有时真得有能力改变那一个个未来。

一天之中

本报讯 (通讯员 闫彩峰)清晨,伴随着一阵阵鸡叫声,我从梦中醒来。尽管此时感觉美梦是如此短暂,但却足以令我细细回味。走出自己的小卧室,转身看看窗外,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映入我的眼帘。对我来说,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没有看到过这种景象了。在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有的只是属于乡村的那一份恬静。仅仅这景象,就已经是我流连忘返了。

这里的人民,或是为了一家人的生计,或是为了多年来早已养成的习惯,一大早便开始忙碌起来,这无疑给这片农村注入了生机。他们用实际行动,将中国数以亿计的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朴素诠释得淋漓尽致。而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们——农村的孩子们,更是深受这种精神的影响,一大早便开始完成自己的任务,这又该是多少生活在城市,养尊处优的孩子而感到羞愧呢?

吃过早饭之后,同行的小伙伴们便开始了各自的工作。尽管身在农村,有些体力活他们还一时间不能适应,但是,他们也都坚持了下来,没有丝毫的懈怠。不错,在我们学校,他们是我们学校的主要学生干部,现如今来到了农村,他们也都将自己当做是家庭中的一份子,他们也逐渐地将勤劳与朴实当做是自己的一种习惯。这一点,值得我学习。

下午,我走访了村中一些孩子的家庭。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的父母均外出打工,与自己的爷爷奶奶们一起生活。他们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留守儿童。据了解,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给他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有的孩子,两三岁时父母便离异,母亲离开,父亲外出打工,一年中恐怕也只有过年的时候他们才能见到自己的父亲。尽管父亲每隔一段时间会给家中打电话问候,但这却远远不够,血浓于水的亲情又怎是电话中可以诉尽的呢。可能正是因为这样,这些孩子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学习成绩不理想。据了解,他们的班主任老师也反映他们贪玩,上课开小差,课堂上不能积极回答问题。确实,现如今这大好的时光如果他们都没能好好把握,那日后他们的人生又该是怎样的呢?

今天,有一个小弟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叫吴霖斐,刚读完初一,他的父亲也是常在外打工,他和母亲与弟弟一起生活。我见到他时,他正帮妈妈收拾碗筷。与他详细交谈之后,我发现他是一个非常懂事又非常刻苦的孩子。年纪轻轻的他已经可以给家里分担部分家务,同时还能照顾自己的弟弟,从他的言谈举止中,我发现他乐观豁达,对人宽容友善。更为可贵的是,他的学习成绩也比较优异。这非常令我动容。

总体来说,今天我的收获颇丰,我也对接下来的日子充满信心,充满期待。

22岁中最新鲜的一天

本报讯 (通讯员 张婷玉)这个标题这样写是有原因的。因为我看到了最美的原生态。那就是能触摸到的星星—萤火虫。从小到大从来没有这样的精灵,小时候听爷爷说过在他以前那个年代,生态环境都非常的好,每天晚上都能见到漫山遍野的萤火虫。今天,在群山村终于让我见到了。群山村的空气、阳光都无比美好,洒在脸上,盖在身上,满满都是大自然的味道。

不仅如此,今天晚上我们青年马克思主义实践者组还组织了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成长记录交流会。在群山村学校里我们和当地的小朋友们一起交流我们在他们那个年龄及大学生活的一些成长经历,小朋友们听得津津有味,并且提出了很多自己想问的问题。从他们那一双双小眼睛中看到了他们对知识以及外面世界的向往。我们所有年龄阶段的学生都是新时代的新鲜血液,是未来的希望,知识对于这些小朋友们真的太重要了。在今天一天的支教活动中,我也发现了很多的问题,这里的小朋友们都不是很重视学习,对于他们来说上学就是去和大家玩耍,每天不学习,到写作业的时候什么都不会。所以我们教给他们的知识不能起太大的作用,因为我们来这里的时间是有限的,不能一直这么辅导小朋友们到毕业升学再毕业。唯一能做的就是更多、更可能的去培养他们学习的行为习惯,让他们对知识有渴望,对大学有憧憬。真的希望小朋友们都能到大城市去看看,懂得知识能改变命运。不应该在群山村里每天除了和伙伴们玩耍还是玩耍。这里很美,环境也好。未来需要我们的力量来建设这里,让群山村更加富强。在这里的十多天,我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改变尽可能多的小朋友们的学习、行为习惯,希望这十多天能帮助到他们。他们都很聪明,我相信他们将来一定都很棒。

对于这里的教育问题,空闲时间中,我还专门进行了相关调研,就我所住家庭周围的情况来看,十几个孩子中只有两个孩子家中有妈妈陪伴,其余都是老人在家照顾小孩,成为留守儿童。小朋友们被问到自己对父母在外打工的看法时,每一个回答都能触碰到心灵深处,有的小孩回答“支持父母,就是太想他们了,很希望和他们在一起”;有的小孩子回答“不支持,他们都不爱我了”;更多的小孩回答“不支持,因为担心父母在外打工太过辛苦”。留守儿童是一个要重视的问题,说不定农村教育的薄弱点就在这里,因为没有人来管这些孩子们学习。不仅如此,这些孩子大多性格内向有柔弱,有自卑心理,并且对于生活没有目标,内心寂寞从而导致很多我们没有注意到的问题,这些小细节都会对于他们有深远的影响。

一整天我都在围着小朋友转,在他们眼中我看到了纯真,在他们的笑声中我感到了自己的价值。这次来群山村的目的在于能真正帮助到乡亲们,我努力去做到自己应该做的,尽一份微薄之力帮助他们。“三下乡”的意义不仅让我们体验了生活,帮助了他人,弘扬了文化,同时也让我们从中学习到社会实践的核心价值,在这同吃、同住、同劳动中,融入这个小山村,了解这个小山村。这个小山村的孩子们就像萤火虫一样给我最新鲜感受,让我看到最淳朴最透明的美好事物。

南华大学暑期“三下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团总结

本报讯 (通讯员 孙超)在群山村十天的生活转瞬即逝,南华大学第一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团十天里圆满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回想起这十天的一幕幕,我们每一位队员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收获了感情,同时也增加了对社情的认识和对基层农村发展的思考,在辛勤的实践中,我们在成为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道路上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十天里我们十名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真正地走进了田间地头,竭力帮助乡亲们务工务农,我们从最初的一窍不通慢慢学习每个动作,到后来成为了乡亲们的得力助手,虽然我们时常汗流浃背,但却始终精神饱满、干劲十足。十天下来队员们对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的不易有了真实深切的体会,加深了我们队基层农民的敬佩之情,深刻明白了城市中我们衣食无忧的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劳动人民最光荣,我们又重新认识了这句话。

十天里我们与群山村的乡亲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从来到村里的第一天起队员们便深深得感受到了村民们的质朴大方和热情好客,之后的每一天我们就如同在自己家中一样踏实舒心,乡亲们视如己出得善待我们,让我们倍感温暖,同时也坚定了我们全力以赴为村民们排忧解难的信念。深入农村基层支农支教,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是本次青马实践团的主要工作任务,十天中队员们与群山村的孩子们朝夕相处,给他们送去温暖、送去知识,我们一起上过课、一起唱过歌、一起做过饭、一起洗过澡,我们身体力行地为小朋友们点燃了对学习的热情和对大学的憧憬,同时我们重点关注了村中留守儿童的学业和心理问题,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专门的社会调研报告,旨在为留守儿童们的健康成长献言献策,贡献我们的力量。

十天里我们每名队员全面细致得对所在住户的家庭情况进行了了解,从家中生产生活现状、致贫原因分析、脱贫可采措施三个方面对每户家庭的贫困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尽我们的全力为南华大学驻村帮扶工作队提供帮助、分担工作,为使更多的乡亲们能够脱贫致富献言献策,同时我们也将难以解决的问题认真记录下来,积极向上宣传反馈,帮助村民们发声,为群山村的发展,为乡亲们能过上更好的日子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十天虽然短暂,但足以令我们每名青马队员铭记终生,对于我们而言,这是一段终生难忘的经历,是一段无怨无悔的青春,更是一段至真至诚的情感,我们会持续关注群山村的发展,心系这里的百姓,同时我们每名队员也会将这次实践活动中的收获所得渗透到今后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为成为一名合格的马克思主义者而继续努力。


顾 问:刘升学

总 编:谢铷鸿 彭建军 陈 熙 刘 永

指 导:李海洋

编 辑:刘振中 黄秋生 王少华

副 编 辑:朱毅强 陈果毅

编 委:孙 超 张婷玉 龚梦麒

李谌涵 王楚玥 刘 哲

闫彩峰 吴博朝

摄 影:陈果毅 李谌涵 蒋翰林

校 对:朱毅强 龚梦麒

版面设计:蒋翰林

南华大学网址:http://www.usc.edu.cn

南华大学地址:湖南省衡阳市常胜西路28号

邮 编:421001

打印    收藏
关闭窗口

南华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衡阳市常胜西路28号  邮编:42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