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南华大学党委宣传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学校主站
新-新闻网
   
 首 页  南华要闻  综合新闻  媒体南华  南华人物  院部传真  领导论坛  视听南华 
 校园活动  南华故事  南华讲堂  校友动态  教育视点  电子校报  图说南华  文艺天地 
当前位置: 首 页>>视听南华>>2015年暑期三下乡>>正文
第三期简报
2015-07-23 南华大学团委    (点击: )


❤本期要闻………………………………………………………………1

1、南华大学暑期“三下乡”活动深入涟源献爱心

2、南华大学“三下乡”赴古塘乡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举行

3、南华大学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走进涟源市古塘乡群山村

4、南华大学“三下乡”服务团热情奉献古塘乡

5、南华大学文艺服务团到涟源市一中传播治党理政新智慧

❤外宣报道………………………………………………………………6

1、新华社

2、法新社

3、中国教育报

4、中国妇女报

5、三湘都市报

6、北海日报

7、咸阳日报

8、济源日报

9、长春日报

10、菏泽日报

11、黄山晨刊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

13、光明图库

14、红网

15、湖南教育新闻网

❤精神传达……………………………………………………………15

在南华大学2015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赴古塘乡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领航先锋……………………………………………………………16

1、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是能力更是责任

——访医疗服务团儿科专家何少为

2、让电器重获新生

——访科技帮扶团学生骨干柏先君

3、一件小事,一点感受,一份收获

——访宣讲观察团成员陈果毅

❤图说新闻……………………………………………………………20

1、南华大学举办“深化农村改革与美丽乡村建设”讲座惠及古塘乡

2、宣讲观察团:贫困户们的微镜头

❤民生论坛……………………………………………………………24

1、大山里还差一些“公交车”

❤直击通讯……………………………………………………………25

1、村官的责任大于一切,村民的意愿高于一切

——访大学生村官王海平

2、以集体经济为先驱,全面带动立体生态农业发展

——访古塘乡群山村村委会委员吴定义

❤文化长廊……………………………………………………………27

1、青山碧水,纯粹的绿造就了纯粹的人

2、香嫩的玉米,浓浓的情

❤微博微信……………………………………………………………29

❤心情感悟……………………………………………………………31


 

南华大学暑期“三下乡”活动深入涟源献爱心

(医疗服务点现场坐满了前来会诊的村民。)

本报讯 (通讯员 朱毅强 陈发)“感谢你们!感谢您们!毛主席保佑你们万事顺利!”一位会诊结束拿着药品的老奶奶高兴得手舞足蹈。7月14日至16日,南华大学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在娄底涟源市古塘乡开展了为期3天的志愿服务,为当地群众送去爱心与祝福。

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分为三个步骤进行,服务地点分别为古塘乡群山村,古塘乡人民政府,涟源市一中。服务内容涉及政策宣讲、义务维修家电、科普讲座、文艺汇演、疾病防治与基本医疗卫生知识普及宣传、免费义诊送药、扶贫致富主题社会调研、留守儿童与残疾青少年关爱、防毒禁毒宣传志愿服务、法制维权教育等活动。

其中,科技服务团维修家电近200台;宣讲观察团发放科普及政策性宣传单800余份,回收有效调研问卷近200份,开展科普讲座1次;医疗服务团义诊惠及人数达500余人,免费赠送药品价值近10000元;文艺服务团先后进行了3场汇演,观众达到万余人次。各项服务活动都取得良好效果,群众普遍受益。

 

南华大学“三下乡”赴古塘乡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举行

(启动仪式前各成员依次就座。)

本报讯 (通讯员 袁梓梁 朱毅强)7月14日下午,南华大学2015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赴古塘乡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于涟源市古塘乡人民政府会议室举行。南华大学副校长刘升学、学工部部长陈熙、研究生学院院长刘永、校团委副书记李海洋,涟源市古塘乡党委书记曾海和、乡长彭晖、副乡长邱玉桥出席本次启动仪式。会议由南华大学研招办主任戴剑勇主持。

会上,古塘乡党委书记曾海和代表该乡党委、行政及当地群众对本次“三下乡”全体成员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南华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学生代表陈代远发言并承诺服务团全体师生将倍加珍惜本次实践机会,全心投入到实践中去,服务好当地群众。

南华大学副校长刘校长发表重要讲话。他代表南华大学党委、行政对古塘乡的各位领导及群山村各位乡亲们的热情接待和周密安排表示衷心感谢,对参加今年暑期社会实践的队员们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古塘乡环境优美,山清水秀,人民质朴,特别是群山村是我校结对帮扶的对象,学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结对帮扶工作。刘升学对全体服务成员提出了两点希望:一是希望全体服务成员能将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活动作为“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八字真经”检验的练兵场,向广大基层群众学习,磨砺意志品格。二是希望全体服务成员能将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活动与我校科教扶贫、文化扶贫、卫生扶贫充分结合,切实有效地帮助当地群众解决困难,投身到“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刘升学指出,服务团成员要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结合当地实际,紧跟时代步伐,扎扎实实地为群众做好服务。各团队成员能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在奉献中锻炼自己,在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实际行动共筑伟大中国梦。

 

南华大学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走进涟源市古塘乡群山

(科技帮扶团成员正在为村民修理电风扇。)

本报讯 (通讯员 陈发 朱毅强)7月13日下午,南华大学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志愿者顺利抵达涟源市古塘乡群山村。7月14日早上,志愿者们整装待发,开始准备为期一天的服务工作。

刚检查完身体的吴大叔激动地说:“感谢你们的帮助,真好!”吴大叔无法用语言去表达此刻内心的感激,只是满脸幸福不停地说着谢谢。一旁的医疗服务团成员握着大叔的手,笑着说:“大叔不要客气,这是我们志愿者应该做的。”由于群山村地理位置有些偏僻,许多慢性病缺乏根本性治疗,所以需要医生耐心地为每一位乡亲们看病,配药。虽然工作量极大,但医疗服务团的成员仍然兢兢业业,废寝忘食地守护在服务的第一线。

“这个底座要不要拆开啊?”毛盾擦了下淌到脸颊的汗水问蹲在身边刚修理好电风扇的孟浩达。“应该要拆开修理,这应该是线路问题。”孟浩达想了想说到。两人经过讨论后,开始用工具熟练地拆卸修理起了手中的电风扇。科技帮扶团的孟浩达是“三下乡”实践活动的老队员,也是整个科技帮扶团的技术骨干,该团成员在他的指导下,为村民修好了很多家电。

为了满足村民的精神需求,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还为村民带来了精彩的文艺表演。一曲《精忠报国》声音洪亮,气势雄浑。舞蹈《掀起你的盖头来》使村民感受到异域风情,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后台的舞蹈演员因为要准备多个节目,所以需要多次更换舞蹈服装,在酷热的晚上,他们的头发都黏在了两鬓,汗水滑过了脸颊。

宣讲观察团成员们也同样敬业,在完成发放几百份科普及政策宣传单后,还积极开展调研活动,深入农村基层,对该村贫困户进行了调研走访,为他们送去祝福。

 

南华大学“三下乡”服务团热情奉献古塘乡

(村民们正在咨询外科医生。)

本报讯(通讯员 王楚玥) 7月15日清早,晨雾缭绕着山峰。南华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驱车前往涟源市古塘乡,开始新一天的服务工作。

下乡活动开展到第四天,同学们的热情依然丝毫不减,各个团队的同学们也很快打成了一片,没有了前两天的茫然与生涩,同学们互帮互助,配合默契。桌椅、展板的搬运与到位一气呵成,准备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医疗服务团里,从常规治疗检查,血压血糖检测,提供咨询服务,到开药配药,医师与助手紧密配合,效率极高。科技帮扶团的同学们一如既往地奋战在修理“前线”,古塘乡乡政府科技帮扶服务点里可以见到他们忙碌的身影,面对村民的求助,他们微笑着接下一个又一个维修任务,全神贯注地完成每一个步骤及细节。宣讲观察团的同学则照常进行走访调研、收集信息,边采集稿件素材,边收集民意民情。

晚上,南华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又为古塘乡村民带来了精彩的文艺表演。已经是第二场演出,傍晚又下起了小雨,同学们依旧尽心尽力,努力克服困难,拿出最好的舞姿与歌声展示精彩,演出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

 

南华大学文艺服务团到涟源市一中传播治党理政新智慧

(涟源市一中的同学们正在津津有味地观看演出。)

本报讯 (通讯员 李慧)7月16日晚,南华大学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文化艺术服务团赴涟源市一中义务举行文艺晚会,共表演了以《治党理政新智慧》为核心的15个文艺节目。涟源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聂志坚先生率相关行政、执法干部9人和南华大学团委老师共同出席晚会,涟源市一中师生及周边民众近5000人观看了本次节目。

本次文艺表演以践行“八字真经”,投身“四个全面”为主题,着重向高中生传达习近平总书记“三严三实”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反腐倡廉、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并将新理念、新思路、新气象、新目标、新常态等带入高中学校。涟源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聂志坚先生致辞中要求涟源青年学子努力学习“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同时,聂志坚也公开表示,希望南华大学能多来涟源开展文化活动,实现长期友好交流。

本次演出,尽情展现了南华学子的精神风貌,舞台上多才多艺的表演者们受到了广大高中生的追捧。很多高中生扬言要向他们一样,做一个才华横溢、有理想、有志向的文艺青年,从自己做起,实现个人梦、民族梦、中国梦。

 

 

新华社


法新社


中国教育报


中国妇女报


三湘都市报


北海日报


咸阳日报




长春日报


菏泽日报


黄山晨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


光明图库


红网


湖南教育新闻网


 

在南华大学2015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赴古塘乡

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副校长 刘升学

(副校长刘升学正在讲话。)

同志们、同学们、乡亲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举行南华大学2015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赴古塘乡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在此,我代表南华大学党委、行政,对古塘乡的各位领导及群山村各位乡亲们的热情接待和周密安排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参加今年暑期社会实践的队员们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课堂,又是青年成长的必由之路。一直以来,学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身影遍及大江南北,同学们在实践中提升了综合素质、强化了实践能力、增长了知识才干,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力,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充分展示了南华大学大学生的良好形象和精神风貌。

古塘乡环境优美,山清水秀,人民质朴,特别是群山村是我校结对帮扶的对象,学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结对帮扶工作。组织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让同学们在领略以群山村为代表的古塘乡文化中锻炼自我,同时还可以培养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为学校扎实开展群山村帮扶工作提供有效推动力。大家能够参加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我相信全体服务队员一定能够圆满、出色地完成此次任务,在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全体队员提两点希望与要求:

一是希望你们能将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活动作为“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八字真经”检验的练兵场,向广大基层群众学习,磨砺意志品格。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生动实践,是广大青年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大课堂。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了解国情、认识社会、接触群众的好机会,只有真正深入社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田间地头,向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基层经验,收获群众智慧,才可以在实践中锻炼本领,真正将“八字真经”内化于心。

二是希望你们能将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活动与我校科教扶贫、文化扶贫、卫生扶贫充分结合,切实有效地帮助当地群众解决困难,投身到“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作为优秀青年的代表,希望你们在参加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结合当地实际,紧跟时代步伐,扎扎实实为广大群众做服务、送实惠,弘扬社会正能量。希望你们能在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毕业后能自觉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施展才干,服务地方,以实际行动共筑伟大中国梦。

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一定能够圆满完成任务,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最后,再次感谢古塘乡党委政府及群山村各位乡亲们的热情接待,祝愿南华大学201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一路顺风,并取得优异成绩!

谢谢!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是能力更是责任

——访医疗服务团儿科专家何少为

本报讯 (通讯员 刘全印 王楚玥)何少为是附属南华医院儿科主任,四十八岁的他是一位有着二十四年丰富经验的副主任医师,大学毕业后,他几乎把全部的岁月都献给了儿科医学。坐在诊疗室里,他是一位一丝不苟,耐心和蔼的工作者,走出诊疗室,脱下白大褂的他又成了一位随时都能拉上几句家常的邻家大伯,三下乡团队里的学生都亲切的称呼他为“何师傅”。

“儿科比起其他科室有很大的特殊性。”何少为认真地对儿科进行基本介绍:“首先,孩子是没有主诉的,他自己说不清楚,很多时候只能靠监护人提供必要的信息,这就对医生自身经验的要求特别高。加上儿童病情变化快,这时候就要求医生判断果断,准确。”从医多年,何少为经常随医院医疗队下乡义诊,独到的经验积累不止一点点。他表示:“要想避免错误和遗漏,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来积累经验,平时就得多用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是医生的责任。”

多年下乡巡诊的经验让他对偏远地区儿童的健康状况有着深深的担忧:"感冒,厌食,遗尿,营养不良……这些都是儿童的多发病症,但绝大多数重症儿童疾病,都是由于预防不当,又没有及时干预造成的。”“父母应当负起责任,多关注孩子的饮食住行,一旦发现孩子不适,应及时就医。”何少为感受颇深,他旁征博引,向我们阐述自己的见解,“一定程度上看,医疗常识的普及与宣传往往比治疗本身更重要。”

近年来,医患关系不断恶化,引发的医患争端层出不穷。“孩子,一个家庭的希望啊,所以儿科也是医患纠纷高发科。”何少为告诉我们。“要学会自己调节情绪,因为我们要面对孩子,毕竟适者生存,不适者只有淘汰出局,想要从一而终,就必须得调整,改变自己的性格。”对于这一点,何少为没有抱怨,几句话说得深刻而笃定。

时至正午,临时诊疗室里聚满了慕名而来的群山村乡亲,村民们团团围在会诊位边,人声嘈杂,小屋子内空气浑浊,闷热难当,何少为正在问诊他今天上午的最后一位小病人,脸上是一如既往温暖沉稳的笑容。

 

让电器重获新生

——访科技帮扶团学生骨干柏先君

本报讯 (通讯员 袁梓梁 朱毅强)“柏哥,你过来看看,这个电扇的电容坏了,没有相配的电容了,怎么办?”“哦,你试试这个1.5的电容……”乍一看,她是一个瘦弱的小子,留有一头短发,不高的个子,在科技帮扶团一群男生中并不显眼。事实上,她是一个很细致的女生,本次“三下乡”活动中科技帮扶团的“女强人”——机卓1301班柏先君。

(柏先君与她的搭档在修理电风扇。)

“宣传观察团的同学帮我们拉拉‘生意’咯!”诙谐的语调,一点都没有想要闲下来的意思。在古塘乡服务站中,科技帮扶团的工作量达到峰值,一个上午,光是编号需要修理的风扇,电饭煲就有几十台。一个上午的忙弄,仍然还有十一台电器等待维修。

“现在很忙,等我们有空的时候再说吧。”刚修理完一台电风扇,也不休息,面对宣讲观察团采访,她如是说。随之,便又拿起一台要修的电风扇。豆大的汗珠在她的脸上附着,她的双手已被零件上的油污染得发黑,却顾不得擦干净。对一个女孩来说,手本是保养的重要对象,而她在拿起维修工具的那一刻,就将这些置之度外了。她认真地用测量工具检查风扇短路的地方,又用沾了酒精的棉签搽拭电路板。整个过程双眼时刻不离双手,双手时刻不离工具。一台又一台的电器,在她手中获得重生。看着乡亲们满意的笑容,她的嘴角,也会微微地向上扬。

“小意思啦,每人修一台,分分钟搞定它。”面对艰苦的任务,她并没有退缩,反而迎难而上。短短的一个上午总是不够用的,而前来排队的乡亲们更多了。柏先君与队友们不敢有丝毫的懈怠,短短两个小时就修理了26台风扇,4个电饭煲,2个电热水壶。一个老爷爷拿到修好的风扇之后,笑得合不拢嘴,“这个风扇坏了一年多了,扔了又觉得可惜,当时听到消息后拿过来试试,没想到还真的修好了,风力还不小呢!那个女娃子真不错,我还没见过我们这里有会修电器的女娃子呢!也是让我大开眼界啊!”

“实在不行的话,我们就留下,下午继续帮乡亲们修理。”即使在“三下乡”期间难得的休整时间,她却没有丝毫的埋怨,反而提出继续在边村服务点进行服务工作,乡亲们带着期望而来,她不能让他们失望而归。与留下的几个骨干一起,忙了一个下午,柏先君与队友们修完电器后累得全部躺在了地上。晚上送饭给他们时,她自豪地说道:“今天我们修了100多台电器!”

“虽然今天的任务超额完成,但是由于部分零件不够用,导致少数电器无法修理,感觉还是有点失落。”面对现有的成绩,她总是严格要求自己,希望自己能够做的更好。

 

一件小事,一点感受,一份收获

——访宣讲观察团成员陈果毅

本报讯 (通讯员 应宜辰 陈发)临近中午的时候是天气最热的时候,然而一位穿着印有“南华大学”字样白色T恤的大学生却来不及吃午饭,就急冲冲地赶到了远处山上的村民 家中,帮助乡亲切猪草,衣服因为天气太热而黏在了身上,汗水不断从他的下巴处滴落,他依然一声不吭地继续工作。他就是南华大学暑期“三下乡”宣讲观察团志愿者——陈果毅。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个展现当代大学生素质的极好平台,使我拥有了一个锻炼和提升自己的机会,来改变自己。”作为一位南华学子,陈果毅并不满足于课堂上的知识,他渴望把自己所学更多地运用到实践中,来帮助他人。

在宣讲观察团成员陈果毅眼中,群山村的村民都热情善良,勤劳好客。“他们很多人虽然不富裕,但是他们的幸福指数很高,这里的民风很淳朴,他们从来不会妄加猜忌别人,有的只是守住内心的一份安宁。”陈果毅面对淳朴善良的乡亲们,总是被他们的热情所打动。

“这几天与村民们同吃同住,收获也很多,特别是看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团的志愿者们在帮忙村民干活,我觉得找到了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刚来到这时我也不太适应,但是很快我便融入了他们的生活,也乐在其中。”陈果毅回忆到这几天的生活说道。

陈果毅是来自城市建设学院岩土工程1303班的一名学生,也是现任团委宣传部部长,在采访,拍照,写稿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为了让群山村的情况能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三下乡”期间,他一直负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团成员的生活微记录,他想用视频及新闻传递爱心,通过志愿者视角记录大山里人们的希望。“为了拍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团成员以及村民一天的生活,他每天早上5点半就起床,夜间赶时间写稿,经常工作到凌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团团长孙超说道。

此外,陈果毅还协同宣讲观察团成员负责走访了群山村10余户贫困家庭,为他们送去关爱与祝福。宣讲观察团学生负责人朱毅强说道:“陈果毅同学工作很务实,不仅能按时完成宣讲观察团布置的调研问卷收发、科普宣传、简报编制等任务,还能挤出时间,帮助当地村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十分难得。”

 

 

南华大学举办“深化农村改革与美丽乡村建设”讲座惠及古塘乡

本报讯(通讯员朱毅强蒋翰林)7月15日下午,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硕士生导师黄秋生围绕“深化农村改革与美丽农村建设”主题在古塘乡人民政府会议厅给当地村民开展讲座,为当地群众建设“美丽乡村”提供智力支持。

宣讲观察团:贫困户们的微镜头

本报讯 (通讯员 朱毅强 蒋翰林)7月16日,南华大学暑期“三下乡”宣讲观察团特意走访了娄底涟源市古塘乡群山村贫困户,对该村部分贫困户进行了全方位了解。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很多典型的贫困家庭十分需要帮助。在此,我们希望能通过展现他们生活中的微镜头,来引起社会的关注,希望能有更多的爱心人士及志愿者与我们携手,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镜头一:吴新立

男,52岁,身患重病,全身有6处肿瘤。之前在外面打工五六年,今年2月回来,所幸老婆不离不弃,照顾其身体。女儿没跟人,儿子的媳妇跑了,6岁的孙子跟着爷爷过。儿子、女儿都在外打工。儿子在建筑工地干活,居无定所;女儿好几年没回过家,情况不明。自己有一亩田地,给别人种了水稻,然而并没有租金。

镜头二:吴望梅

女,77岁。儿子吴军堂,现年45岁;媳妇石友联,现年45岁;孙女吴紫微,现年10岁,就读四年级;孙女吴双微,现年8岁,就读二年级。一家人挤在不到60平方米的破房子里,两个小房间加上一个客厅、一个厨房,便是他们的住房。窗户用塑料纸糊的,不通气,没有仓库,房子的空间堆了很多东西,显得十分拥挤。

吴望梅的老本家龙务操住在她家隔壁,共用一个祠堂。龙务操,女,63岁,与独子一起生活。儿子未娶亲,且身体不好,有冠心病,腰椎突出,丧失劳动力,并无经济收入。

 

镜头三:吴白文

男,72岁,无子无女,为典型的孤寡老人。往年所住的房子因为年久失修,已经破败不堪,政府曾经花了2000元修缮过,然而现在也不能住人了。老人家选择了当年修缮过稍微安全的房间,搭了一个厨房。现在老人住在老房子对面危险的吊脚楼上。

这些只是我们选取的极为少数的几家贫困户,在这方大山之间,有很多向这样困难的家庭,需要社会各界的帮助。其中有一位身患尿毒症的大爷,在无经济基础治疗的情况下,已经给自己准备好棺材,静等入土为安。如果你也去走一遭,体会他们生活中的艰辛,你必然会震撼、会同情,更会为他们的挣扎而感动、而行动……

 

大山里还差一些“公交车”

本报讯 (通讯员 李慧 应宜辰)2015年7月13日下午,南华大学201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到达涟源市古塘乡群山村开展医疗、卫生、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帮扶活动,宣讲观察团借此机会对当地民生展开了调研。时至7月16日,通过三天的走访、询问和问卷调查,他们得出了一个非常简单而又现实的结论:大山里还差一些“公交车”。

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古塘乡群山村位于涟源市北部边缘地带,群山挺立,层峦叠嶂,道路蜿蜒,多险坡弯道,多峡谷险滩。地势闭塞,交通困难。尽管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帮扶下,群山村逐渐修起了绵延到户的水泥马路。然而,在这个道路基础设施相对基本完善的偏远山村,“村村通”工程并没有使它富起来。

当地民众集体表示:“没有公交车,给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对外交流极其困难。”由于交通并不发达,村里的人大多向往大山外面的世界,很多人为了追求更高的工资都纷纷外出打工,更有许多孩子,从小就抱着一种读书出山的心态,一旦学有所成,便离开家乡发展。如此便进一步导致了劳动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流失。同时,没有知识、技术和资金的支持,群山村的各方面发展都寸步难进。

当地的村民吴成顶说:“群山村少有农副特产,也没有硬件设施来发展特色产业。”他表示,就算有特色产品生产,也很难将其输入商场进行销售。曲折遥远的山路,昂贵的运费与微薄的销售利润几乎持平。还不如在家种田,至少还能自给自足。

宣讲观察团成员相继走访了四十余户人家,大家均反映交通误村。如今,群山村已修好站牌,班车即将运行。相信,随着班车的进入,群山村的发展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据当地村官王海平所言,群山村盛产优质的金秋梨,一旦交通得以改善,凭着迅速便捷的物流,马上便能在涟源打开市场,成为一笔可观的农副业收入。

高中生吴王涛表示,倦鸟思槽,落叶归根。群山的交通便利了,在外拼搏的有识青年们没有理由不回来;在外致富的群山人民,没有理由不资助;在外发展的人,也没有任何理由不喜欢家乡。

再多一些“公交车”,群山人民会回来,山外人才会进来。大山里的富裕,便指日可待。

 

村官的责任大于一切,村民的意愿高于一切

——访大学生村官王海平

本报讯(通讯员应宜辰李慧)村官王海平是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在一家普通的教育机构任职高中教师。然而,一则村官招考的通知,彻底地扭转了王海平的一生。从此,他便走向了一条“必须奉献、必须负责,必须做事、必须做好”的艰苦旅途。

担任村官以来,王海平一直将“村官的责任大于一切,村民的意愿高于一切”作为自己工作宗旨并时刻践行。毕业前,王海平非常憧憬大学生当村官,他想要学以致用,为乡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当我得知可以考村官的消息时,便毫不犹豫地报名了。”作为娄底涟源人,他一心想要为自己的家乡做出贡献。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成功考上村官,并被分派到古塘乡任职,经过多番调职,现任群山村副主任,协助村主任共同处理大小村务。他凭着自己渊博的学识为山村带来了互联网等信息化知识,科普农业知识等,村里建立起了红高粱基地以及酒厂,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刚到群山村的时候,因为只身一人,王海平对当地的情况并不了解。工作中常常遇到困难,特别在处理扶贫名额或者其他涉及经济利益的事务时,因为僧多粥少,无法全部顾及,尽管尽量努力做到客观公正,但也经常得不到老百姓的理解。但是王海平并不抱怨。他表示做事之前应该先做人,只有把人做好了,事情才会引刃而解。他本着“基层干部就要深入基层活动、融入基层人民”的理念,跟着老前辈们一起翻地,一起种植,一起同甘共苦。很快便与村民打成一片,得到了群山村所有人的认可。

作为村官,王海平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幸福放在首位。据当地高中生吴王涛所言,王海平常常奔走在村子的田间地头,为山村的进一步发展考察思量。群山村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村,如何依托现有资源发展经济是摆在眼前的最大问题。王海平认为,本地金秋梨、黄金梨口感香甜,适合市场销售,可以作为发展的重点。多次通过对当地土壤、水分等影响梨树生产的因素的实地调查,王海平发现:只要引进嫁接技术,改良梨的品质,批量生产绝对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突破。目前,王海平已经做好梨园基地的发展计划,并开始执行试行方案。

当谈到对自己工作有什么期望时,他微笑地说道:“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应该全力以赴地去做好。村官的责任大于一切,村民的意愿高于一切。一个好的干部,应该担得起责任,下得了决心,一定要征求村民的意愿,集体的意愿高于个人的意愿……”而说到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时候,王海平觉得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但同时国家所创造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年轻的大学生应该不怕吃苦,勇敢去做,这样才能闯出自己的一份天地。

“当村官的梦想是为了建设美丽群山,这是一个非常有发展前景的村庄,我希望凭借自己的智慧,和群山村的老百姓一起努力,将这里变得更美。”王海平很善良,是一位很有奉献精神的人。他告诉我们他也是大山里的孩子,深知大山人对于改善乡村条件的渴望,他认为:知识是致富的本钱,有知识的人才能够找到致富的出路。这也是国家鼓励大学生当村官的主要原因。他希望自己能成为涟源孩子们的典范,希望能引起更多的人加入一起为家乡服务。

 

以集体经济为先驱,全面带动立体生态农业发展

——访古塘乡群山村村委会委员吴定义

本报讯 (通讯员 龚梦麒 陈发)群山村地处涟源市古塘乡东北部,青山绿水,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土壤中含有丰富的硒元素,是大力发展种植业的好地方。

“接下来我们将以‘富硒米’为主打品牌,同时进一步拓展‘熟食猪’市场,并通过对山塘的硬化,确保水田的灌溉以及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作为村委会委员之一,吴定义向我们介绍了群山村对立体化生态农业的发展规划。“硒是我们的特色,不论是农作物还是肉类,这将是一个品牌!”口感松软的“富硒米”作为群山村的特色产品,已经在市场上打出了一定名气。以熟食喂养的肉猪则是近几年的新产品,村民用当地富硒作物喂养出来的猪肉营养价值极高,同时饲养“熟食猪”也已经被纳入到扶贫项目中。

群山村今年被列为省级扶贫村,全村有218人被列为建档扶贫对象,不将短板补上,群山村便难以在发展中取得新突破。“我们要在近几年大力发展集体经济。”针对群山村扶贫与建设启动资金匮乏的状况,村委会想出了这样的办法:先团结一部分有能力能承担风险的农户,把各种产品汇集起来,用合适的价格统一收购,然后统一销售。吴定义说道:“这样既能节省运费,也有利于推销和形成品牌优势,而此间产生的利润,则会作为集体经济用以支持贫困户的生产发展,填补贫困短板的同时还能进一步扩大集体经济的规模。”

今年4月,南华大学将群山村列为学校帮扶工作点,在群山村开展了了驻村帮扶。在黑山羊养殖基地、金秋梨种植基地的建设上,村民积极听取南华大学老师的建议,将在共同致富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我们会集中发展优势项目,让优势群体带动整体经济。”吴定义说。群山村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优美的自然环境。村委会将在有效利用南华大学提供的平台及资源之上,生态发展,以“以集体经济为先驱,全面带动立体生态农业发展”为纲,坚持以人为本,将群山村打造成让村民幸福的美丽乡村。

 

 

青山碧水,纯粹的绿造就了纯粹的人

本报讯 (通讯员 龚梦麒)悠悠碧水,绵延群山。7月13日下午,南华大学2015年暑期“三下乡”服务团到达涟源市古塘乡群山村。正如她的名字,群山村坐落于群山之中,独特的地理条件让这里的夏天格外凉爽。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郁郁葱葱的林木,苍翠诱人的水稻果蔬包绕了群山。放眼过去,除了蜿蜒的公路,竟再找不出一抹杂色。就在这最古朴的绿之下,以最朴素的方式,生活着一群最质朴的人们。不论是我们下车时,吴妈妈举着迎接牌等待着我们入住时那醇厚慈爱的笑,还是丰盛到让我们吃撑的三餐,无论是乡亲们操着方言对我们善意的问候,还是挎着菜篮向我们递来温热的玉米棒子,群山人民皆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无比的热情与发自内心的好客。

这里的教育并不发达,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率直而不怕生,马上便与我们打成了一片。他们好奇也好学,但凡有什么没见过的、不懂的,都会睁着明亮的大眼睛打破砂锅问到底,千奇百怪的问题让我们防不胜防。孩子们是充满活力而又调皮捣蛋的,然而当村里放映电影时,即使是最皮的孩子也不会吵闹,只是依在大人身旁,静静地看着。听我们说起图书馆、实验室、课外实践等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孩子们眼里闪烁着异彩。在被告知只要努力读书就能进大学时,兴奋的小脸上又表露着对未来的渴盼与希望。

趁着医疗服务团和科技帮扶团给乡亲们提供服务,很多人排起长队之时,宣讲观察团成员给等待的村民分发了一些关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三严三实”的宣传单。有几位老人因为没拿到手特意来找队员们讨要,看到有“习大大”的讲话,甚至临走之际还多讨要了好几份。看着村民们脸上认真的神情,那是出于对真正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的人的不加掩饰的爱。

过程中我遇上了一位年俞花甲的老奶奶,刚刚领到服务点发放的药品,看到我在一旁便主动和我说起了她的经历。交谈中我了解到奶奶特别喜爱唱歌,还曾经参加过比赛,“共产党好哟,我好开心,你要听我唱歌么?”说着便找了条凳子自顾自的唱了起来。一旁的村民告诉我,奶奶之前头部受了伤,但仍然喜欢唱歌。“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

纯粹的环境,造就了纯粹的人。并不富裕的他们渴求发展、憧憬知识,但那种真挚始终紧守心中。去帮忙砌房子,乡亲们从来不把你当外人,担石挑砖绝不含糊;喜欢你、聊得来,刚认识便家长里短,与你交心;累了,大娘一手瓜、一手茶,待你如亲人。来到这里,可能有人饮食不习惯,水土有不服,工作繁重。但我们却都愿意在这里多待会儿、再多待会儿。

美丽的环境,可爱的乡亲,群山村就是我们心中寻觅的那个“家”。

 

香嫩的玉米,浓浓的情

本报讯 (通讯员 袁梓梁)或许你在吃香甜的玉米沙拉,或许你在喝香浓的玉米汁、营养丰富的玉米粥,在这里,有一种玉米,有种与众不同的风味。

其实与它初次邂逅是在那群山的山腰山脚。这里绿荫满山,远远望去,总是能够给自己的双眼带来一种来自自然的惬意与舒适。它便在那里立着,和它的兄弟姐妹们欢迎着我们的到来。

每天的生活,都是忙碌而充实的。或者是进行走访调查,或者是写稿宣传,饭点的时候,大家都是饿狼扑食一般。群山村的村民们,也确实是服务周到,尽心尽力地为大家准备饭菜。吃饭的地点总是少不了一个大铁锅,里面装的都是煮好的香嫩的玉米。每次还隔着十几米就能闻到一股清甜的香味。

玉米都是和着皮和须一起煮的,它的精华与髓质都牢牢地锁在里面,扒开玉米皮,褪去玉米须。里面的玉米颗颗饱满,尝一口,粒粒鲜嫩。一口咬下去,里面的汁水便随着扑哧声浸润着你的味蕾,带着淡淡的甜味弥漫开来。拿在手里,不一会儿就吃完了一个。吃完后,那种清凉淡美的味道却始终留在了你的齿间,牵扯着你的记忆,不肯离去,让你欲罢不能。

而乡亲们的真情,给那香甜的玉米,增添了一种更加特别的味道,记得文艺汇演后,一位大叔骑着车子挨个地将煮好的玉米送到南华学子的手上,一脸的歉意还说着“招待不周”的话语。然而那份情,又岂能是只言片语所能诉说的清的?拿起玉米,啃上两口。我想,这味道,这来自群山的真情,将永远留在我的心底。

 

 

 

 

这次“三下乡”是大学里最有意义的一次活动。我们整个团队送去的科技、医疗、文艺得到了乡亲们的肯定,让我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大学生志愿者的快乐与自豪。

——杨洋

能在舞台上给乡亲们表演我感到非常开心,我是一个爱唱歌的大学生,参与这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人生得到了升华。

——朱庆莹

当初我抱着试一试玩一玩的心态报名参加了“三下乡”活动,没想到这些天下来我真的感觉自己收获到了好多东西。一开始我很震惊,因为我们的车子沿着盘曲窄窄的山路前行,向大山深处驶去,一切都是未知的,不知道将会去往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我们的内心满是期待。

等到了群山村以后,我们见到了一群淳朴的村民,他们热情接待了我们,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多修几个电器,帮帮他们解决一下小麻烦。一开始我也不会修电器,但是我很幸运碰到了一个好队长,一帮好队友,在队长和柏哥的指导下我迫不及待地想动手去修一下,最后还真给修好了。每当我们修好后都会感觉特别有成就感,特别是当村民们和我们说谢谢的时候,我是特别开心的,因为我感觉自己终于能为他们做点儿什么了,那种喜悦是再多的金钱也不能买到的。

这次下乡我感觉到农村的贫富差距还是挺大的,大山里的人们生活挺不容易的。我最大的收获是遇见了一批优秀的好队友,我非常喜欢那种全队人一起拼命修风扇的场景,大家都特拼命特用心。如果明年“三下乡”活动还需要我,那我一定会义无反顾地去参与,尽自己最大的一份力。

——毛盾

一个礼拜是短暂的,但足以在我的人生轨迹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个礼拜中收获了许多,也明白了许多。收获了友谊,收获了知识,收获了在帮助别人时的那份喜悦。明白了这个世界中还有许多并不是像你一样生活在优越环境里面的人,他们过着拮据的生活。明白了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很难以改变现状,在这一点上面又是让人痛心的。要想改变现状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

——雷瀚政

第一次参加“三下乡”活动,作为科技帮扶团的队员我感受颇多。在将近一周的时间里,我们走访了不少地方,在农户家吃住的日子里我深切感受到了农民伯伯的淳朴与热情,他们不嫌麻烦为我们提供了丰盛的食物与舒适的住房,极大鼓舞了我们此次活动的热情。

在家电的维修中,我学习到了很多实用的知识与技巧,也在维修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的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理论知识得到了运用。在与队员的交流中我也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大家群策群力使得问题的解决得到了简化。每当修好一台风扇时,我都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乡亲们的感谢也让我感到无比欣慰。在团队的生活中,我感受到了同学们的热情,大家同吃同住增进了友情。

“三下乡”的经历是我人生中一段宝贵的回忆,它将伴随着我的一生。

——贾顺安

不知不觉间“三下乡”之行已经结束了,在这短短的下乡生活中我成长了许多。

似乎从行程的一开始,就注定了这次下乡活动将带给我许多奇迹、惊喜和考验,害羞胆怯的我却勇敢地住入村民家中,和村民们共同生活;从来不知道学习意义的我却在家电维修中了解了学习的意义;最重要的是我认识了从不同学院组织起来的队友们,他们大部分人都是我的师兄师姐,他们教会我如何去生活,如何去工作。从上汽车的那一刻起,周围的一切都变得如此的精彩和难忘。从与村民生活的点滴中,我感受到了他们的淳朴善良。无论是住在漂亮的楼房的村民们,还是住在破败的木屋的村民们,他们的面上始终都保持着笑容,他们的心中都保持着对生活的希望,他们始终都是通过辛勤的劳动来创造自己乃至中国美好的未来的。

我将永远记住这段难忘的岁月,永远记住那里清新如绣的山水,永远记住那里勤劳而又好客的村民,永远记住那里天真可爱的孩子。

——沈如芳

每个季节都有它独特的芬芳,每个人也有自己成长的道路。一次“三下乡”,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生命的成长。我深感荣幸,深感幸运。

——张旋

 

 

 

 

 

 

 

 

 

 

 

 

 

 

 

 

 

 


顾 问:刘升学

总 编:谢铷鸿 彭建军 陈 熙 刘 永

指 导:李海洋

编 辑:刘振中 黄秋生 王少华

副 编 辑:朱毅强 李 慧

编 委:刘全印 应宜辰 王楚玥

陈 发 李谌涵 龚梦麒

袁梓梁

摄 影:李谌涵 蒋翰林 刘全印

校 对:朱毅强 龚梦麒

版面设计:蒋翰林

南华大学网址:http://www.usc.edu.cn

南华大学地址:湖南省衡阳市常胜西路28号

邮 编:421001

 

 

打印    收藏
关闭窗口

南华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衡阳市常胜西路28号  邮编:42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