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 页 -> 文艺天地 -> 正文

我穿的第一件中山装

发布时间:2019-06-05    作者:离退休服务中心 凌均卫    点击: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立那年我9岁,已能看事、做事、记事了。可以说,我是与新中国同忧欢、共命运走过这70年的。我深感没有共产党、没有新中国、没有毛主席就绝没有我的今天。

这里我先从一段65年前留下的记忆,即我穿的第一件中山装讲起。

我是解放后的1951年11岁时才上的小学。由于年龄偏大,学习努力,我初小只读两年半,顺利考上高小,1955年我高小毕业考上了衡阳县一中。那时能进县一中上学的为数很少,父亲母亲既为我能考上中学欣喜,又为我上学的吃穿用犯愁。母亲为让我有一件那时学生时兴穿的中山装,可谓费尽心思。她东拼西凑弄到几元钱,买来一段便宜的白布和染料,把白布染成蓝色,再向别人借来一件中山装做样衣,自已照着样衣剪裁缝制。平时全家人穿的旧款式衣服都是母亲一手缝做的,做中山装这还是第一次。前后忙了半个多月赶做出来,叫我试穿。我一穿上还很合身,母亲很高兴,前面扯址,后面拉拉,左瞧膲,右看看,细心端详反复看了好几遍,才似乎松了口气,“嗯,崽吔,还要得!脱下来吧,等你上中学那天再穿。”说完,母亲帮我脱下、叠好、压平,放到家中唯一的、据说还是母亲嫁妆的装衣服的箱子里。这些动作很细、很慢,同时似乎有所思、有所想。当她放好衣服、轻轻合上箱子盖时,我发现母亲眼眶里浸出抑或欣慰、抑或伤感的泪水。这时,已经略知世事的我,情不自禁扑到母亲的怀里,轻声地说:“母妈,难为您了,我一定好好念书!”

我能想象那时母亲复杂的心情。母亲是有点文化的聪慧女性,14岁与我15岁的父亲结婚,在旧社会一路走来,含辛茹苦,历经坎坷无数,现身边六个儿子,日子虽比以前好些了,三儿(我是老三)能上中学了,但瞻前顾后,仍难免困难重重。这不,衣服做好以后,父亲母亲又商量着其他用品的准备,分几次才买齐: 一只比海碗大一点的洋瓷脸盆,一条尺把长的薄毛巾,最便宜的牙膏牙刷,一双解放鞋,两包调钢笔水的墨粉,再加上几件旧衣服和好不容易才挤出来的一条被子,便成了凌家孩子首次外出上学的行李。三年以后的1958年,五弟均效也考上了县一中,兄弟俩便睡在一铺,合盖那一条被子,再三年后,我上大学,五弟均效继续在县一中上高中,是否还用那条旧被子,我就搞不清了。

现在回想起来,为让我们兄弟上学念书,父母亲真是太不容易。同时,也自然让我想到解放初期,我国人民生活的艰辛,对比65年后的今天,真正是“天翻地覆慨而慷”!
我的家乡衡阳是1950年才解放的。我家在农村,数代都是农民。解放后,我在家乡经历了土地改革,农村互助合作与公社化运动。这期间我完成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业。1961年高中毕业后被保送到军事学院。不是解放,我不可能有读书求学的机会,解放是我新生活的前提和起点,我的命运与新中国密切相联。

1959年我在高中加入中国共产党,至今已整整60年。作为党员,这60年,我更是与我们的党和国家同命运、共忧欢。每当看到党和国家事业上取得新的进步和成就,我会由衷地欢欣鼓舞,还会激励自已更加努力工作。而当党和国家遇到暂时困难时,我会勉励自己,力所能及地为党分忧。“三年困难”时期,我作为学生党员和学生会干部,带领组织同学们勤工俭学,开荒种地,弥补粮食定量不足,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许。“文革”混乱阶段,我冒风险劝阻“武斗”,在领导和群众中留下好的口碑。

我始终认为,作为普通公民、普通党员,不论身处何地,在何岗位,都应时刻将自己的命运与党和国家的命运相联系,时刻与党和国家同忧欢。古今中外的历史与现实无不证明,国祸必定民灾,国强方有民安。先贤龚自珍言:“官无廉官,吏无能吏,军无良将,兵无勇士,民无良民,甚至盗无侠盗,这个国家离亡不远矣。” 反过来,当我们每个人在各自的角色岗位上都表现优良,都焕发正能量,这个国家才可能长治久安。

值此70周年国庆之际特赋一联祝贺:“七秩春秋砥砺奋进未磋跎,两个百年再创辉煌不停步。”

责任编辑 胡晴

责任编辑:陈健平

图说南华

视听南华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