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 页 -> 文艺天地 -> 正文

呐喊的“狂人”

发布时间:2018-10-13    作者:学生记者:晏梦媛    点击:     

《狂人日记》写于1918年4月,鲁迅先生以患有“迫害症”的狂人的口吻,再现了动乱时期下中国人的精神状态。

“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社会的大动荡,搞得人们惶惶不安,就连狗都那么多心,看着个稍觉怪异的人,便要多看几眼,多叫几声。狂人走到哪里,都会遭到敌视。那怪异的眼神,那交头接耳的议论,看着直叫人心里发麻,从头冷到脚。老人就算了,连孩子的脸也是铁青,眼里充满了厌恶。“狂人”通过赵家的狗、赵贵翁、路上行人、小孩子、陈老五、狼子村的佃户、大哥的语言及神态得出他们要吃人的结论,表面写人吃人,实则反映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当时的中国混乱不堪,以清廷和孔教为主的封建旧思想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此同时以革命和新思潮为主的现代思想已经开始了对大众灵魂的洗涤和冲击。对于中国大半的无知民众而言,似乎一切“新的”都是错的,因此在革命面前,他们表现出了恐慌和畏惧。

千百年来的封建专制社会体制,造就了中国人的奴性意识。对于他们,思想是万万不能有的,文化封锁,愚民教育在中国持续了千百年。文章中几次提到这样一句话:“凡是总须研究,才会明白。”这其实是个做学问的理儿,连“狂人”都可以去查书、翻翻历史好好思考一下问题。而那些无知的人们,却懒得去思考,甚至害怕去思考。

狂人遇见一个年轻人,问他:“吃人的事,对吗?”狂人以为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应该能够有此觉悟。但年轻人的话,着实让人寒心,自我蒙蔽的态度,逃避社会现实。“黑暗吗?我看不见啊,没有的事吧。”年轻人笑着说。狂人继续追问:“对吗?”此时,年轻人的状态是转移话题,开始不安,不以为然地含含胡胡地回答,企图辩解。“有许有的,这是从来如此……”年轻人这样解释。不管这社会好还不是不好,毕竟这么久了,都习惯了,谁会想着去改变它呢?“从来如此,便对么?”狂人接续追问,年轻人烦了:“我不同你讲这些道理;总之你不该说,你说便是你错!”他们卑微得不敢反抗,奴隶的秉性就此一览无遗。

鲁迅先生笔下的国人,就是这一类的麻木之徒,这一类即使成为自由人,本质还是奴隶的劳苦大众。相比之下,《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那可怜的,少数的革命者。他们悲天悯人,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声嘶力竭地向世人呐喊,企图唤醒冷酷麻木的同胞。但是能听得进去的,又有几个呢?不多的,连自己的亲哥哥,不也称自己是疯子吗?这中国还怎么救?人们把“狂人”,把清醒的呼声,关进屋子里,像关一只鸡鸭。众人皆视他为疯子,他却为那个时代一直呐喊。

“没吃过人的孩子,或许还有?救救孩子……”这一声疾呼里,包涵了多少急切和无奈啊!狂人在叫醒那些处于封建礼教压迫下而不知反抗的国民,他在呼喊着思想自由。怎么办,怎么办,中国是无人清醒了吗?英雄若是能够呼唤,怕这一声声凄厉的哀怨,也会喊哑了吧。

那么现在呢?现在的中国处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信息时代的爆炸,个人道路的迷失,怎么办?还是借用鲁迅先生的话:“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

面对现在风云变幻的中国,我们需要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多问自己几个问题:什么是对的?你想要什么?你拥有什么?时代更替,“狂人”一直都在,变化的是我们思想的自由程度和反抗精神。

责任编辑 舒菲

责任编辑:记者团 陈丽蓉

图说南华

视听南华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