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 页 -> 领导论坛 -> 正文

校党委书记高山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创业英雄汇》衡阳海选总决选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21-05-27    作者:    点击:     

大学的创造

——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创业英雄汇》衡阳海选总决选上的讲话

2020年10月29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嘉宾、青年朋友们

上午好!

非常荣幸,在这样一个充满青春梦想的舞台上,有机会与大家分享有关创新创业创造的思考。创造是一流大学之魂,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价值体现。创造不等于制造,大学的目的不是培养千篇一律的人,不是简单的“产品加工”,而是教师与学生互相启迪,互相促进,形成学术共同体、精神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去创造美好生活和美好未来。

关于大学的创造,我和大家分享四句话:

第一句话,大学创造“千奇百怪”的创新思维。

《创业英雄汇》被称为“中国好项目孵化器”,可见,创业最关键的是要有好项目,就是要有好点子,要找金点子,这就是创意,就是创新的源泉。大学就是鼓励你去思考,启迪你敢于有“千奇百怪”的想法。大学能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思考,养成质疑和批判性思维。

曾任哈佛大学校长40年之久的艾略特认为,大学最有价值的成果是使学生具有开放的头脑,经过训练的谨慎的思考态度,谦恭的行为,掌握哲学研究方法,全面了解前人积累的思想。而爱因斯坦则更直接地认为,学校的目标应该是培养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他说过:“如果一种思想开始不是荒谬的,那么它就没有任何希望。”

“创业千万条,创新第一条”。我们鼓励学生有“千奇百怪”的想法,国内举办了很多创新创业的大赛,比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这些大赛收获了很多的创意和作品,但真正实现转化或者创业成功的比例很低,这也因此受到不少的质疑。

但是,尽管很多的奇怪想法最终没有实际意义,这丝毫不影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就是大学的价值。因此,从目标维度上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标准不是培养了多少企业家,而是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培养,让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得到进一步开发。

第二句话,大学创造“千方百计”的创新能力。

很多人说,大学学到的知识,进入社会就都还给老师了,能够用到的少之又少,在计算机和信息领域还存在“还没毕业,课本知识就被淘汰了”的现象,等等,说上大学无用,认为早点进社会打拼,更容易获得创业资源和机会,更容易创业成功。这是比较僵化或者目光短浅的看法,事实上,大学教育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创新能力培养。

中国的花洒大王,厦门松霖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周华松,是衡阳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85级校友,他开创了卫厨领域的IDM新型商业模式,引领松霖公司成为全球专业领域的顶级厂商,获得了2800多项发明技术专利,80多项全球工业设计大奖。

从白衣战士到制造工匠,从行业新兵到花洒大王,创业路上他展示了很多的“不一样”:第一次应聘,基础扎实的英语和言语中绽放出的拼劲,让他成为美资卫浴企业唯一通过面试的人;用医生对待病人的严谨来对待自己的产品,卓越的工匠精神为他赢得了客户和市场;敏锐捕捉商机的嗅觉让他赢得了发展机遇。

花洒大王周华松的创业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大学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这么三个方面:

一是通识教育。大学让你在广泛的知识领域中畅游,从而理解不同学科的思维和研究方法。这些看似广博而无用的知识,目的在于培养一种对于人、社会与自然的深刻体察,让你对于事物和知识之间的联系,有更深入的了解,更能从整体上把握社会和人类的规律,从而更快地学习其他门类的知识。这就是为什么,哈佛化学专业的毕业生,也可以在保险行业取得成就,一个物理专业的毕业生,也可以成为华尔街金融专业的高官,南华的医学生成为了花洒大王。因此,通识教育让你有了“千方百计”的底气。

二是专业教育。通过专业教育,你能熟知特定职业或领域的理论知识,你会掌握这个职业或领域的专业技能,你还掌握了很多科学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比如批判性思考,准确和流畅的表达,对新事物的理解,对知识持续的兴趣和系统的学习方法等等。因此,专业教育给了你“千方百计”的训练。

三是实践教育。通过开展各类创新创业训练,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通过实践进一步提升对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进一步训练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并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持续创新。因此,实践教育给了你“千方百计”的素养。

第三句话,大学创造“千折百回”的创新精神。

大学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而是要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培养他们敢于斗争的精神、勇于担当的勇气、抵御风险的能力和抗挫抗压的韧性等。大学的人才培养,就是从知识上的传授、技术上的指导和兴趣上的启蒙,拓展为陪伴学生一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当代青年很多都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沉迷娱乐,缺少血性,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据统计,近年来,大学生创业成功率非常低,不到5%,参加创新创业比赛的学生不少,但是拿到奖项的很少,获得风险投资的微乎其微。所以,大学要提早让学生接受挫折教育、失败教育,让老师和学生共同面对失败、面对考验、面对挑战,培养学生永不服输、永不言败、永不放弃、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精神。

胡震,“蛟龙”号副总设计师,“深海勇士”号4500米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南华大学85级计算机专业校友。他刚参加工作时,只想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科研工作者。那时,国家对海洋的投入相对要少,搞海洋科研的条件还是非常艰苦,要想落实一个科研项目都难。他做梦都想着,能不能参加一个国字号的大项目。从1991年到2002年,这十年多的时间里,一些人选择离开,离开海洋科研岗位,但他凭着执着的信念,不服输,不放弃,耐住了寂寞,等到了蛟龙号这样的大项目,并在实践中敢于创新,敢于突破,最终成就了大事业,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四句话,大学创造“千帆百舸”的创业氛围

创新是第一动力,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大学要主动承担使命,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用创新文化激发创新精神、推动创新实践、激励创新事业,让创新在大学校园蔚然成风。

我们不能用培养了多少创业青年或者孵化了多少创业企业来衡量大学教育,少数学生的创业成功是创新创业教育“可遇而不可求”的结果,不能当做创新创业教育的出发点。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覆盖到全体学生,实现“全覆盖,全过程,普受益,可持续”,让所有的学生都埋下创新创业的“基因”,因为有了这个方面的基因,碰到了合适的土壤环境,就能生根发芽,就有可能创业,就有可能成功地创业。

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加强校内资源和力量的联动与融合,还要加强与地方、校外力量的合作,建立校、政、企深度合作机制,完善社会资源整合机制,形成协同创新、协同育人的浓厚氛围。其根本在于建立一种开放共享的机制、一种协同育人的合力以及一个创新创业教育的共同体。

这两年,南华大学加强与衡阳市的全面合作,着力打造共建共享的命运共同体,通过UP模式先后引进了酷哇机器人团队、依图医疗科创团队、深圳云天励飞团队和蘑菇车联团队,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有机衔接,探索实施校、政、企合作新模式和协同育人新机制。

南华大学作为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单位,正在深入推进“十大育人”工作,逐步形成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上周三,生态环境部、国家卫健委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南华大学新闻发布会在长沙举行,南华大学成为了5部委(央企)共建的高校。共建对学校发展有很多好处,但对学生的好处是最大的,也是显而易见的,平台高了,领域宽了,创新的舞台大了,创业的机会就更多了。

这些就是开放共享的具体实践,是协同育人的具体实践,是打造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

今天的创业英雄汇,汇聚了政府、高校、企业多方力量,汇聚了众多企业家、投资和金融专家、创业青年和热爱创业的朋友们,我们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更大范围的创新创业氛围,有理由相信,每一个创业梦想都会被给予新的发展力量,最终都会开花结果,变成美好的现实。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新闻网管理员

图说南华

视听南华

新媒体